[原创]《初中数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开题报告 .doc(47.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初中数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开题报告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课题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都提倡科学和人文的结合。
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可供享受的丰富的物
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从而促
进了社会的民主和平等;另一方面,它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的
物欲增长,人与人对财富的争夺而引发战争,科技不仅创造财富,同时制造杀
人的武器。因而呼吁,自然科学要与人文社会科学结成联盟,共同来克服科学技
术发展带来的弊端,使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并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科学精
神和人文精神。《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也是这
种思想的体现。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述
在古希腊文明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本为一个统一体。“人文
精神”中包含着科学思维的核心要素之一――自由理性。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
学(数学)与宗教人文互动,各门学科在互相支援中发现了彼此的亲和力,也找
出了不同的意趣,因而在文艺复兴后,才有了较为清晰明确的学科划分。17世
纪以后,近代科学各学科取得的空前未有的巨大成就,成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
巨大力量,科学的实用价值和功利主义的目的日渐突出。科学为人类生活服务的
意识成为一种普遍的信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19世纪以后,科学功利主
义无限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对科学“工具理性”的崇拜,机器和道德就成
了一对矛盾。特别到了 20世纪,这个矛盾转化为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进步
的关系。对于他们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社会道德的堕落是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科学的进步提高了人们
的科学精神、求真的意识。这两种观点的争论在 20世纪初最为激烈。50年代以
后两种观点都有所修正。科学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都提倡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普
遍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可供享受的丰富的物质
财富,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从而促进
了社会的民主和平等;另一方面,它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的物
欲增长,人与人对财富的争夺而引发战争,科技不仅创造财富,同时制造杀人
的武器。因而呼吁,自然科学要与人文社会科学结成联盟,共同来克服科学技术
发展带来的弊端,使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并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科学精神
和人文精神。
(三)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
怎样才能提高人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负有不可推卸责任。教育
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中的核心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由此,
有识之士无不唤呼人文教育的回归,大声疾呼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造。提出科学
本身是一种人文事业,科学教育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倡导包
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的科学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课程的教
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这也正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
过程中应当深入挖掘的主题。数学教学不应再一味追求繁琐的论证,而要从它的
1 / 4
初中数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源流、原理及推广应用这几方面入手,明白数学是怎么诞生、发展的,数学蕴含
的人文、社会意义是什么?怎样学以致用?从根本上变革对数学的既定观念,以更
好地发挥数学对人的精神能力的塑造作用,从而达到与人文学科架构完整的学
科体系的目的。
根据以上的思考,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有以下两个:
(1)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2)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途径。
(四)本课题研究目的和任务
1、研究目的:
用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价值精神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数学科学与人文互
动、互通、互补,培养出一批既具有学科知识,又具备人文素养的公民;通过寻
找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点,探索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方法与
途径,使学校成为孩子们心灵的牧场、精神的家园、知识的殿堂、开心的乐园。
2、具体任务有两个:
探讨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探索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2、 实验假说
中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不仅要打好知识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打好做人
的基础。人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正确对待上:正确对待自然,理解人类与自然
的关系,懂得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圈;正确对待社
会,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遵守法律和公共道德,为社
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正确对待他人,善于理解他人,懂得尊重别人,尊
重他人的价值观,善于与人相处,具有团队精神;正确对待自己,正确认识自
己的价值,善于解剖自己,中国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经常解剖自己,
还要既经得起荣誉,也经得起挫折。培养这种素质就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
结合。
3、 课题研究的意义
事实上,近年来教育内部功利主义的思想较重,强调了为国民经济建设的
专业教育,忽视了提高人的素质的人文教育,导致学生对学科以外更为重要的
社会、伦理、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知识面的狭窄、人
文素质的缺乏不仅难以应对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教育、文物保护、道
德风尚等现有的社会问题,而且可能因科技的负面作用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因此人文应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科学应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
涵,这是当今教育的主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将是教育的主旋律。
中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不仅要打好知识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打好做人
的基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
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珍惜生命,发挥学生潜在
优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
4、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和谐教育理
通才、通识教育
2 / 4
初中数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STS 教育
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概念的界定
科学精神应体现在五个方面:探索、实证、原理、创新、独立。
探索精神:就是应该保持好奇心,科学始于好奇。
实证精神:科学源于事实,成于思维,要善于观察,还要善于思考。
原理精神:要追求根本,追求最基本的原理。
创新精神: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
独立精神:不依附于任何权威。
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人性、理性、超越性。
人 性:即以人为本,尊重人,尤其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
现代人文教育更强调关心他人、社会以及人类的利益与未来;
理 性:从科学意义来说,人是有思想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
超越性: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却,追求真
理,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初中数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初中数学课外实践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6、 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文献法与行动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不断学习有关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关注本课题的前沿理论,同时将学到的
新知识持续地应用于教学之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符合学生特点
的行之有效的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方法。
7、 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细化为两个子课题,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实验准备阶段(2005.12-2006.3):成立课题组,撰写实施方案。
理论积累阶段(2006.3-2006.9):搜集与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对
研究课题准确定位。
具体实施阶段(2006.9-2008.6):完成两个子课题的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初中数学课外实践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经验总结阶段(2008.7-2008.12):完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8、 课题研究的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条件:
1.人员保障:主要研究人员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雄厚,专业技能熟练,
信息素养高,多次参加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
2.物质保障:专用微机,接入互联网,信息及时畅通。
3.时间保证:主要研究人员从事教学一线工作,有充足的实践时间。
3 / 4
初中数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已有成果:
论文《试论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崔霞
论文《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崔霞
论文《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 张铁
论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做法》 张铁
论文《关于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张铁
论文《指导阅读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张铁
论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几点尝试》张铁
论文《把实验引入数学教学》张铁
(三)要注意的问题
1、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坚持:教学内容与
教育内容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2、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遵循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
教师应努力挖掘数学知识中的人文性内涵,把人文精神的精髓渗透到教育各个
环节,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出。
(2)持续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所有教学活动中,应始终坚持科学精
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行为,只要有可能,就应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人文素质教
育功能,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受到人文精神教育环境的熏陶。
(3)自觉性原则,即必须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
神的培养能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要求教师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应
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就是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既
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又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并使这种教学活动
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9、 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分工
课题负责人:崔霞
课题组成员:张铁 吴江 高月香 李玉玮 滕春明 郑明国 靳艳光
10、课题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子课题实验报告两份;课题实验报告一份;论文、教案若干篇。
4 / 4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