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
谏《战国策》
课件演示
1
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
合阳县职教中心
贺小蕊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
部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
代刘向编订的,共 33篇,分东周、西周、秦
、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历史外交
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
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
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
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
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邹忌讽齐王纳
谏
《战国策》
用含蓄的话
暗示或劝告。
规劝君主、尊长
或朋友,使改正
错误。
1
兼语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
、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
,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
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
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
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
,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
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
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
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一、讲解课文
1. 集体朗读课文
2 .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
3.思考:
( 1)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
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 2)邹忌从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受到了什
么启发?
(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 4)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
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纠正字音:
• 冠
guan ( 帽子 ) 名词
guan (把帽子戴上) 动词
期 (j i ) 年 时时而间( j i
a n)进
问
美
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徐公美
?
我与徐公孰美
?
君美甚,徐公
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
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
邹忌
比
美
思
美
妻 妾 客
私 畏 求
孰视:自以为不
如窥镜:又弗如
远甚
相
貌
邹忌比美(开
端)
1
皆以美于徐
公
妻私臣
妾畏
臣
客求
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求王
王之蔽甚
矣(生活小事) (国家大
事)
以小见大
类
比
推
理
邹忌讽谏(发
展)
1
讽谏的内容
类比推理:
从逻辑上讲,即根据两个同
类事物之间的比较推出它们的其他属
性,也可能是相同的推理。
设喻说理:
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
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一
种是设置一个故事说明一个事理;一种
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
二者共同蕴涵的道理。甲乙两事物可以
是同类,也可以是不同类。
三
赏
上赏:面刺寡人之过
者
中赏:上书谏寡人者
下赏: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
者
令初下: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
者。
三
变
齐王纳谏
(高潮)
1
讽谏的结果
四国朝齐
(结局)
1
二、分析文章的现实意义
问题: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出发,
谈谈自己的体会。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
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该积极向有关
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所谓“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
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
,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
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
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本文的特点
1
三巧:
1、构思巧——三叠排比
2、对话巧——类比推理
3、设喻巧——以小见大
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作业:
• 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