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07 历史与社会课标(二)培训 七年级.ppt(584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培 训
黄陂区教学研究室 余继
成
2007年 9月 8日
导 言
为什么“课标培训”首当其冲?
一个无可奈何的“成果”
一种并非个别的现象
课标究竟是什么?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
价课程的基础。
《历史与社
会课程标
准》就是实
施《历史与
社会》课程
的“宪法”
培训的主要内容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理念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结构
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
“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内容标准释义
一、《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理念
将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
主发展;
将力求真正实现人文社会学科内容的
综合;
将特别强调历史地观察和认识社会;
将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把握课程性质应着眼于四个方面的定位:
课程内容的定位(在课程设置的大框架中把握)
课程宗旨的定位(从总目标的制定来把握)
课程形态的定位(从课程特有的结构来把握)
课程功能的定位(从课程实施的方式来把握)
1.从本课程在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来看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
阶段 7~ 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
综合文科课程
——在课程系统中的地位
课程内容的定位(在课程体
系中的地位) ——
衔接、替代、
并行
与《品德与社会》衔接,在内容目标的递进 层
次方面,两课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和承继关系。
替代历史和地理的分科教学,在保持历史和地理
学科核心概念、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融入其他
相关学科知识。
与思想品德课并行,在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方
面,要考虑两课的分工和互补。
2.从课程设置的宗旨来看
“ 《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
为宗旨的课程”
—— 课程设置的宗旨
主要特点:
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民族精神的铸造为核心;
强调社会主体观的形成,为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参与社会、发展社会提供良好的课程环境;
强调健全人格的培养,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
“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培养人文素质,是本课程的基本价值的体现。
人文素质实际上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
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其核心是健全的
人格。
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学生身上所
体现出的成果。
案例: 一次浏览网页的发现
有人格缺陷的大学生—— 100%学非人文社会专
业!
结论:人格的培养,要以提高人文素质为前提
和基础,忽视人文教育,必然导致学生人格上
的缺陷。
铸造民族精神,是本课程所具有的无可替
代的育人价值。
形成社会主体观,旨在促进学生个体的社
会化进程。
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社
会,这是强调本课程具有生活性、社会性
的重要内涵。
“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
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强调课程要贯
彻义务教育的宗旨,体现基础性、普及性
、发展性和实践性。
3.从课程形态的把握来看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
程。
本课程不是独立于现有学科课程之外新增的学科
课程,而是基于现有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之后形成
的综合课程;
不是按照领域划分的学科群体,而是整合相关学
科之后形成的具有新质的学科课程;
不是在分科学习基础上设置的较高层次的综合课
程,而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整合学科内容的基
础课程。
4.从课程的实施特点来看
《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
主要特点:
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
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
着眼于课程实施的方式——基于案例学习
着眼于课程实施的策略——基于问题学习
着眼于课程实施的环境——基于生活学习
着眼于课程实施的资源——基于情景学习
二、《历史与社会》的课程
结构
1 、国内外的经验和尝试
①浙江社会科
初一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地理)
初二 以社会形态更迭为主线(历
史)
初三 介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
程和规律,以及认识社会的观点和方法
(政治)
②上海社会科
初步将历史、人文地理和社会学的基础知识
融合在一起,初步打破了学科界限。
初一 我们的社会(社会常识)
初二 祖国概况(中国历史与地理)
初三 世界概况(世界历史与地理)
地理领域(分科型)
历史领域(分科型)
公民领域(综合型)
③ 日本的社会科
有的只是几门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或在原有
学科基础上的稍加改动,带有浓重的学科痕
迹,尚未找到融合的视角和适当的主题整合
知识,学科体系亟待建立;
教材内容单一,综合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削
弱了综合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存在的问题:
2.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设计
内容上——不能出现拼盘,相关学科的简单或生硬
组合,而是要建立起有机联系,并具有内在逻辑关
系,真正形成有机整体,为课程总目标服务,而不
只是单纯替代某个学科
结构上——既能体现综合的特点,提供综合的方式
,要有目标整合的结构,又要有内容整合的规定
按照课程标准编出的教材不能是分科的,而是“整
合”意义上的综合,同时还要体现层次性和能力差
别,还要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留有余地和空间
( 1)总体思路:
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
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
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选择人
文社会学科诸多领域的内容,整体设计
课程体系。
我们生活的世界
我
们
传
承
的
文
明
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 2)结构框架
•“我们生活的世界”——把人文社会科
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按时间、空间线
索加以统整,依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横向展
开。以学生感受、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
经验为逻辑起点,对一些常用的基本概念
,提供浅显的、形象化的解说。
第一个主题
•“我们传承的文明”——以中国的社会发
展为组织线索,同时与国际社会的变迁有机
地联系起来,讲述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采取历时性的叙述
方式,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古代文明的历
程和近代文明的飞跃,讲述文明的继承、创
造和传播。
第二个主题
“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以人类进
入当代社会为时空背景,采取主题型整合和共时
性叙述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和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现实性、开放性、
综合性。
第三个主题
内 容 方 法
社会生活要素
共同的家园
要素的整合共创的文明
共有的岁月
社会发展历程
文明的起源
史实的整合文明的足迹
文明的跃进
现代社会主题
人口 资源 环境
问题的整合
人权 民主 法治
科技 经济 道德
经济全球化 政治多极
化 文化多元化
逻辑
逻辑 能力要求 递进
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综合地认识 是什么
社会为什么是这样子的 综合地分析 为什么
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综合地探究 怎么办
三、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
呈现方式
1.课程目标
总目标
呈现“课程目标” 的方式:从“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分别陈述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
学会了吗?
为何而学? 会学了吗?
这种表述方式,体现了从“以知识为
本”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课
程观念的转变。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优先目标,以过
程与方法为主导目标,以知识与技能为
基础,体现了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2.内容标准
专项目标
(一级目标)
我们生活的世界
我们传承的文明
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二级目标——内容目标
问题:针对谁而言的?怎样的语气?找出
其中的动词
1- 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
特点和功能。
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1-3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
社会信息。
1-4 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并
学会使用它们。
1-5 知道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不同。
1-6 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
法获取社会信息。
二级目标-内容目标
内容目标
(二级目标)
指令性要求,针对学生
专项目标的分解、细化
“学什么”和“做什么”
分析
1- 6 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行为条件),选
用(行为动词)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行
为动词)社会信息(预期表现)。
2- 1 结合实例(行为条件),说明(行为动
词)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
有各种不同的区域(预期表现)。
2- 4 运用各种资料(行为条件),描述(行
为动词)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预
期表现)。
•行为主体——学生(判断教学效果如何是看学生学习前
后的变化,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行为动词——过程、指向(具体的、可操作的)
列举——实例; 指出——特点;说出——表现;
模拟——活动; 分析——案例;选用——史实;
归纳—— 事例; 描述——过程;简述——事件;
以——为线索; 从———方面;综述——关系;
比较——现象;讨论——问题; 回顾——历程;
领会——意义;观察——情况;体察——作用。
行为动词有两类:用于结果性目标的动词(有个性、能
区分);用于表现性目标的动词(体验性、过程性)
•行为条件——限制、范围(为了实现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设定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要参照的依据)
•预期表现——内容(学生学习后要达到的程度)
1-1 可结合地球仪和地图的自身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
地图,发现地球仪上有南极点和北极点、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东半球和
西半球、北半球和南半球;地图上有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
1-2 可指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问路),或者近期国内外重大事件
(如大地震)的发生地点,能用“东、南、西、北”和“经度”“纬度”等术
语确定和描述地理方位和位置。
1-3 在教材已有资料或教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收集并展示不同种类
的地图及一些统计图表,如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历史地图、气
温曲线图、人口增长柱状图等。选择合适的地图和图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如登山、野外宿营、外出旅游等活动,指导学生正
确地选择地图,并从图上获取所需信息。
1-4 可指导学生从教材或其他资料中摘录一段历史文献资料,从中辨析表示历
史年代的词汇和习惯用法,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朝代和国号等。
1-5 可举出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或以一些文献资料为例,使学生理解
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并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区别和特点。
1-6 拟定与社区生活有关的一个主题,帮助学生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指
导他们尝试用访谈、收集和评价等方式获取相应的有效信息。
二级目标——内容目标
问题:针对谁而言的?是怎样的语气?
二级目标-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
(二级目
标)
指导性要求,针对教师
对“内容目标”的个性化、行为化
“教什么”和“怎么教”
教学活动的作用
1 提供可供选择的内容资源:对内容标准的细
化,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和侧重,以及明
确必选项目的特殊要求。
例如: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目标 2- 5
2-5 了解区域性
和全球性的环境
问题,知道问题
的解决需要自身
努力以及世界各
国的通力合作。
2-5 可通过气候普遍变暖、土地沙化、
酸雨等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具有
区域性和全球性特点。可以“我们共有的
家园”为题,举办一次主题班会,立足于
本地环境,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从实际出发
,为全球环境的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2 提供可以采用的实施途径
例如:我们生活的世界-目标 2- 1
2-1 结合实例,
说明区域是社会
生活的空间,知
道现实社会中有
各种不同的区域。
2-1 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熟悉大洲、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如行政区
、自然区、经济区等)。
可指导学生在自己家乡的地图或草图上,
大致区分出不同的区域,如商业区、文化
区、居住区、耕作区、工厂区等。
3 提供应该照应的相关链接,体现各目
标的关系
例如:我们传承的文明-目标 2- 1
2-1 描述历史
上几个主要文
明区域的概貌
及其空间分布。
2-1 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主题
3-2的教学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地
图上圈画出亚洲、非洲、欧洲、美
洲等地区古代文明所在地,并利用
历史地图展示几个主要文明区域范
围的变化。
4 指明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对不易把握
的教学评价因素作出适当的说明)
例如: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目标 3- 3
3-3 比较历史与
现实中反映人治
与法治的具体现
象,说明法治是
现代社会的基本
标志之一。
3-3 提供恰当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已
有的知识,用生动的事例表达什么是人治
,什么是法治,它们有什么特点,实施人
治或法治的不同后果,由此理解法治是现
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现代社会文明
的基本标志。
这里就着眼于国家的治理,要求学生领悟
依法治国的道理。
课程目标(专项目标后标明序号) “我们生活的世
界”
内容标准
1
2 1
3 2
4 3
5 4
6 5
7 6
8 7
9
10
11
对应关系:课程总目标与内容目标
图示:内容标准
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中…
( 4, 8)
内容目标 教学活动
1-1 使用
地球仪…
1-1 可结合地球仪…
1-2 … 1-2 …
一、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我们传承的文明
三、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三大
主题
专项目标
(一级)
内容目标
(二级)
(整行)
两级
目标
内容目标与教学活动的比较表
针对
主体
性质 内 容 意 义
内容
目标
学生 指令性
的规定
对教学内容进行
规范,告诉 “学
什么”和“做什
么” 两种要求。
使内容目标的设置在定方
向、定范围、定程度的
“标准” 意义上,可把握
、可操作、可检测。
教学
活动
教师 指导性
的规则
对实施“内容目
标”予以说明,
提供“教什么”
和“怎么教”两
种建议。
为内容目标的实施在知识
资源、路径和方式的选择
上,提供因地、因时、因
人自主整合内容的机会和
空间。
四、“我们生活的世界
(上)”内容标准释义
信息素养的培育
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选
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
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
社会信息
1- 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
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
能。
地球仪的主要功能
地图的基本要素
地图的主要功能
地球仪和地图具有双重身份:知识性工具性
本目标要求的主要内容: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
的概念、经线和纬线的特点,以及赤道、本初子午
线等几条重要的经纬线,会根据经纬度定位、已知
地点读经纬度。
l- 2 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
位和位置的术语。
需 要 术 语 举 例
相对位置 方位词(基本
方位词、中间
方位词)
甲地在乙地的东
北方向
绝对位置 经纬度位置 北京位于北纬
40°,东经
120°附近
1- 3 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
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
信息。
地图的分类
分类标准 强调 举例
比例尺
大小
比例尺大小不同
,对地图内容详
略程度的影响
表现主题 按照不同的需要
选择不同的地图
地形图、政区图
、交通图、旅游
图、历史地图等
图表的分类
分类标准 种类 举例
表现的
内容
自然要素变化 气温曲线图、降水
量柱状图
人文要素变化 人口增长柱状图
本内容目标强调学生的体验,倡导从实际生活情境出发,掌握选图和读图的
方法。
l- 6 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
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
息。
强调选用适当的方法,即适合初中学生能力
水平,能够达到教学内容要求的简单方法;
要求学生会对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
,得到有用的信息;
本条内容目标特别强调社会调查要“根据具
体条件和需要”,因地因校制宜;
调查主题的确定也很重要,要符合当地的实
际。
目标 2 观察、发现和理解
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形成环境的人文特
征的基础。
区域作为本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是指一定范
围的地理空间
只有综合地认识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了解区域的差异与联系,才能积极有效地
改善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2- 1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
社会发展的空间,知道现实社
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
对“区域”的要把握几个要点:
区域有大小之分。可以按空间范围大小,把
区域分成不同的层次或等级;区还可以依据
某一种或某类经济活动、要素、问题等的一
致性或相似性而划分。可以通过举例的形式
,让学生感知不同区域的存在。
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在发展方面相互
影响和制约。
区域有由形成、发展、成熟、衰退或再生等
阶段所组成的生命周期。
2- 2 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
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
点及显著变化。
通过区域调查,可以了解本地的自然和社
会状况,同时学习区域调查的基本方法。
区域调查的内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
自然环境调查
自然环境包括当地的地形、气候、河流
等方面。
侧重在这些环境要素对人们生产和生活
的影响。
调查的方法可以是野外考察,也可以是
阅读一些乡土地理书籍,获取相关的信
息。考察阅读不可偏废。
社会生活调查
社会生活包括当地人口状况、经济发展
,以及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
强调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
调查的方法:查阅地方文献、访问老人
、探访历史遗迹等。
一般区域调查方法的步骤
确定要调查的主题;
确定调查提纲;
确定调查的方式,如查阅资料、参观、
访谈等;
分析从各种渠道中搜集到的资料;
写一篇调查报告。
2- 3 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
地与其他地区在人员、物资和
信息等方面的联系。
立足本地
区域联系:人员的流动、物资流动和信
息流动
本内容目标鼓励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调查
2- 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
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
征。
中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
从下列几方面表述:地形多种多样,地
势西高东低;气候复杂,季风气候显著
;长江与黄河的特点,开发利用的主要
问题;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在涉及某一方面特征时,应突出重点,
不要面面俱到。
中国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从下列几方面表述:国土辽阔,疆界绵
长;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人口众多,
多民族的大家庭;人们生活习惯的南北
差异,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差异。
在展示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特
征时,强调对资料的运用。尽可能多地
运用各种图表资料、照片资料,加强直
观性、真实性和趣味性。
2- 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
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
,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
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
问题。
本内容目标要求采用典型实例,说明中国的区域差异。
对典型实例的选择有很大的自主性,以区域生活是否有典型
性为标准。
对典型实例的内容,要求从人们社会生活的差异性着眼,选
择有特色的区域生活为主要内容,自然环境只是作为区域生
活的背景来展示。通过典型实例,理解人们的生产活动与当
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与当地生产
活动的关系。
对典型实例的描述,要求详实具体并有丰富的图片资料。
2- 6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
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
世界自然环境
总体特征
世界海陆分布的
大致比例,七大
洲和四大洋的
名称和分布
世界的主要地形
类型,平原、
山地、丘陵、
高原、盆地
世界的主要气候
类型,分别在
热带、温带、
寒带中选择
世界自然
景观的地区
差异
世界
人文环境
总体特征
世界三大人种
的分布状况
国家和地区的
基本概念、
国界的划分
经济发展差异
自然景观
天然景观 人文景观的自然方面
2- 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
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
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本内容目标要求采用典型实例,说明世界的区
域差异。
选择典型实例的方法同 2- 5。除了考虑按照
类型选点外(如自然环境差异、经济发展差异
、文化差异等),还可以采取中国与外国混选
的办法。
典型实例的内容应侧重在社会生活诸方面,如
人们衣食住行的特点,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
色。
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
树立课标意识
课程实施的“统
帅”
教学活动的“权
威”
教学评价的“法
规”
处理三对关系
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课标与教参的关系
课标与教辅的关系
办公电话: 85917514-822
移动电话: 13237190120
电子邮箱: yujicheng0513@163.com
博 客: yujicheng.jiaoshi.org
QQ 号 码:294262774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