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教学与新课程理念
武汉市教科院 王玲莉
W-lnglil@163.com
化学教学中如何“重过程”
?
20世纪有关学习理论的研究历程
学习是反应的强化
学习是知识的获得
学习是知识的建构
学习的本质
• 获得结论
• 建构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 灌输
学生 死记硬背
教师 创设构建知识的情景
学生 经历构建知识的过程
课程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
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
1.为什么在教学中要重过程?
(1)在具体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相关的技能。
(2)意识是很难通过灌输来达到增强目的的。在具体过
程中学生能获得相关体验 ,增强相关的意识。
(3)学生的能力是在相关行为中提高的,学生经历某
一过程的行为为培养和发展相关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4)方法,通常表现为解决问题的程序。理解某个方法
不等于能掌握、运用这个方法。掌握和运用某个方
法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实现。
2.“重结果”仍然是当前教学中比较普遍的
情况(1)课堂教学中的情况
(2)学习资料中的情况
● 教科书的信息呈现方式难以设计出有呼应的学习过
程。● 教辅资料中的问题多数都是求结果的问题。
3.“ 重过程”为什么这样
难?(1)“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
习题教学是一种师生普遍重视、实施频率很高的教学活
动。解答题目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终结果,解答的水
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正确来评价的。因此,追求一个正确
的结果,不仅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也成了教师组织
教学活动的目标。
(2)教科书的信息呈现方式为“重过程”带来了困难
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教学中的很
多过程是需要交互活动才能进行下去的,由于教科书难
以获得读者的信息,也就很难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
程。因此很多教科书都是在陈述了相关过程(而不是让
学生经历相关过程)之后就给出了结果。如果教师不能
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再创造,那就只能束缚在“重
结果”的圈子里。
(教科书陈述某一过程和学生经历某一过程不是一回
事!)
(3)教师对相关的“过程”并不十分
熟悉,还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
司马光砸缸
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名满九州。有一次
,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
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
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
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
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
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 !”水缸破了,缸
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
人模样。
师生对话
• 生:拿一个吸管一样的长棍让那个小朋友
先呼吸着,再想其它办法去救它。
师:你是个善良且充满智慧的孩子,可是
要找一个你说的木棍可能来不及了。
生:找来一块大木板,让那个小朋友趴上
去浮起来。
师:你真爱动脑筋,知道的知识也不少,
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到哪儿去找这么
合适的一块木板呢?还有水缸是不是足
够大呢?都存在问题。谁还有别的方法
?
师生对话
生:找个皮管子,用嘴一吸水就吸出来了,我爸
爸浇菜就这样做。这样做小朋友也得救了。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这么善于观察,现在
又学会应用了,真了不起。可是要在当时找到
我们所需要的皮管子可能也来不及了。同学们
的方法都不错,可在当时的情况下,还是司马
光的方法最便捷,最能解救那个落水儿童。
师生对话
重过程是不是有意设置一
个
圈套让学生去钻?
(4)教学“以知识为线索”的事实演变成了“以知识
为主”
● 教学为什么以知识为线索?
对方法而言,知识的相互联系比较紧密,而且存在着
明确的递进关系。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
为基础。知识的展开,形成了一个网络,网络之间的联系
,就是线索。方法则不是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它是从许多同类事
物中概括出来的。方法的存在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如果没
有具体知识的支撑而空谈方法,这些“方法”只能是空洞
的条文。因此,在进行新课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撇开知识
,以“方法”作为展开教学的线索。
● 教学“以知识为线索”很容易演变成“以知识为
主 ” 。
实际上,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融合着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的内容,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
的,这就很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一心
一意思考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过
程”目标。
(1)明确“过程”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内容标准:
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教师的价值:
寻找恰当的知识点,为学生创造体验“过程”的机
会
过程与方法
目标
知识目标
4.怎样在教学中“重过程”?
教材中《空气》的编排顺序
• 介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 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 介绍空气的组成
• 用途
《空气成分的测定》
学生学习的难点不是知
识问题,而是选择什么物
质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
的含量。
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
探究活动一:用胶头滴管吸水
探究活动二:用蜡烛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交流对空气主要成分用途的认识
介绍科学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证明空气
中氧气的存在
吸水比赛
设计实验测定空
气中氧气的含量
学生分组实验
为本课利用
燃烧法测定
空气中氧气的含
量做铺垫。
难点的突破
发现问题并
找到选择可
燃物的标准
吸入滴管的水的体积
等于
排出胶头滴管的空气体积
发现问题:为什么不能准确测出空气中氧
气的实际含量?
在点燃条件下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 ,
生成物不能是气体或生成的物质能完全被水吸收 .
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固
体)
点
燃
引导学生从反应物、产物的状态、实验装置等方面
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解决问题:测定氧气含量的物质应具备的条
件
(3)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明确学生应发生的行为
过程,总是跟学生的某种行为相关的。要
让学生经历某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要让学
生发生与这一过程相关的行为。因此,应该
把教学设计落实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设计
上来。
4.怎样在教学中“重过程”?
(2)教学中创设必要的过程
(1)明确“过程”目标
● 讨论 :如何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存在
●实验探究:用胶头滴管吸水(为了取胜,学生要动脑筋想办
法。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被吸进吸管中水的
体积就是排出空气的体积”,为寻找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
法拉开了成功的帷幔。)
● 实验探究:用蜡烛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学生在设计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
法。学生对实验装置和物质的选择完全是建立在自己实践的基
础上的,真正体现了探究能力的培养。)
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
含量
看
引导学生从多角
度 ,运用多种感
官观察实验现象
。
红磷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
放出大量的热
触摸
(4)把握程序性知识的认知规律
● 相对概念、规律这类陈述性知识而言,方法、
思路称之为程序性知识。它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概括
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 思维活动与程序性知识相符的人,具有较强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程序性知识来源于各种个例的共性,它的建立
依赖于个例的情景。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取决于能否将
它自觉地迁移到新的情景,由于它比陈述性知识的迁
移具有更大的跨度,因此很难通过运用陈述知识的方
法达到掌握的目的。
● 程序性知识的掌握通常需要:
△ 积累感性认识
△进行抽象概括
△及时强化巩固
△不断拓展提高
(5)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
究
探究课题的主要能力目标是哪个要素,教师要十分清
楚。属于本课题能力目标的要素,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
主性,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属于本课题的过程目标,教师
可以大胆指导。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事先设计需要
强化的要素上。一个课题究竟需要强化哪一个要素,应该
根据探究课题的特征、学生循序渐进的要求进行合理和全
面规划,看起来一节课似乎只突出了某一两个要素,而实
际上不同的课题分别突出了不同的要素,学生所得到的是
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 氧气的制取
•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碳、石墨、金刚石
• 分子与原子
(6)考科学探究,着眼点是考过程
科学探究题
的知识内容
《标准》中探究项目
非探究项目
《标准》中知识内
容
非《标准》中的知
识
不同情况下的命题思路(命题要求)不相
同
学生可以根据记
忆来回答猜想、
设计实验、进行
实验、探究结论
等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
所学过的知识
回答探究结论
等问题
给命题带
来了很大
的空间
久置于空气中的生石灰易变质。
生石灰变质后生成了什么物质呢?请完成
下列探究。
猜想:生石灰变质后生成的物质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实验方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题并没有考查探究的过
程
试题
(武汉 06年中考 39题 ) 小华同学学习空气的
成分及测定后,决定回家利用身边的物质测定空
气中氧气的含量。
( 1)他将蜡烛放入盛水的盆中,点燃,再将
一只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稍等片刻,蜡烛熄灭
,玻璃杯内水面逐渐上升至杯内空气体积的 1/6处。
玻璃杯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测量结果与空气中氧气的实际含量
存在较大误差的原因是
_______。
(2)他改用螺旋状的光亮细
铁丝实验,如图。静置一周,
实验
达到预期的效果。小华改用铁
丝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某科学实验小组
的同学开展有关探究活动。
如图所示,他们将蜡烛放入盛水的水槽中 ,
点燃,再将一只烧杯倒扣在蜡烛上。稍等片刻,蜡烛熄
灭,烧杯内水面上升,上升的体积大约占烧杯容积的1/6。
由于实验结果与空气中氧气的实际含量误差
较大,该小组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蜡烛燃烧生成的
二氧化碳的气体和水。小明提出要寻找新
的物质代替蜡烛,并改进该实
验装置。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 烧杯内水面为什么会上
升?
(2) 你准备选择什么样的物
质代替蜡烛进行实验?简要说
明理由。
试题
• 例 2:( 06年宜昌中考题 T26)
• 小军以木条为基本原料,进行了如下一系列探究实
验:⑴ 对木条组成的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法提炼
点燃干燥的木条
,在火焰上方
罩一干燥的冷
烧杯
一会儿烧杯
内壁有水
雾产生。
木条中一定
含有
元素
根据实验
可以推测
出实验
结论。继续把火焰靠近
烧杯底部
一会儿烧杯
底部出现
一层黑色
物质
木条中一定
含有
元素
⑵ 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可用木条燃烧产生的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右图装置进行实验。
①依据的实验原理是
。
小军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
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
。
细沙 水
红热
木炭
② 小军将集气瓶中的细沙改为一种溶液,重复上
述①实验,有倒吸现象,写出能体现该溶液作用
的化学方程式:
。小军还发现倒吸的水量未达到集气
瓶内原剩余容积的 1/5。原因可能是(答一条)
。
③ 小军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
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
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答一条)
。
几句值得借鉴的话
:对备课者:
“ 你备完课后,是否可以具体地说出来,除
了知识之外,你准备让学生获得什么?”
对听课的老师和教学管理者:
“ 你听完这节课后,请你具体地说一说,除
了知识之外,学生在这节课中获得了什么?”
对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一位老师:
“ 有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是物理问
题。如果你对这些知识并不比学生了解得多,你能
做这个课题的指导老师吗?”
谢谢大家
W-lnglil@163.com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