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
教学目的要求:
l.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内容,使学生明白:只有仔细观察,
善于思考,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2.重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通过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弄懂自然段的
意思,从而使学生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
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
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为难
点。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则成语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却是比较深
刻的。为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紧扣魏王(线索人物)
的疑问(也是学生的疑问)而产生释疑欲望,暗切“射雁”的原因;再扣魏
王的一“惊”一“奇”,明确“空射”的结果——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由此探究结果必然性的内在原因;在学生既理清情节又欲求原因所在的时
候,再精读细析最后一段,使学生明白事理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同学们,在前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
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
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
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l.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ě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íi。“嘣”象声词,
后鼻音,读作bè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
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
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
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
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
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
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
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
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
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
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1 自然段。
(1)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更羸是一个有名的
射箭能手。)
(2)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手”。
2.学习故事的主体内容。
(1)读第2、3 自然段后提问:这一天,更羸跟魏王一齐打猎,他看到、
听到了什么?
追问:从“一只大雁..边飞边鸣”一句,你想到了什么?(它飞得这
样慢,而且边飞边悲鸣,一定是因受伤而远离了雁群..)
(2)更羸说了怎样的话竟使魏王连自己的耳朵都信不过了呢?
追问:仅仅是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吗?(实际上是信不过更羸说的话。)
(3)更羸又是怎样做的呢?
①教师引读:“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齐读第5 自然段。)
②提示学生用着重号“·”标出更羸的动作,同时用“△”标出大雁听
到弦响后的动作。
(4)看到大雁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的结果,魏王有何反应?〔(1)“大
吃一惊”——神态;(2)“啊!”“真有这样的本事!”——语言。〕
(5)揣摩体会。
①描写大雁连用两个“直”字各表示什么意思?(第一个“直”是“一
直”“径直”之意,突出大雁使劲往高飞的情形;第二个“直”是“垂直”
“一下子”之意,突出大雁突然间一下也不能飞的样子。)
②教师示范魏王吃惊的语气。(学生试读体会,注意两个叹号并重读“大
吃一惊”)
(6)教师范读第7 自然段后问:这里为什么要写更羸的“笑”,而且用“笑
笑”来加以表达?(“笑”这一人物情态实质是针对魏王的“大吃一惊”而
来的。“笑笑”表现出更羸对“雁落”的结果早有所料,是不足为奇的。所
以,当更羸说出原因——“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时,魏王就“更加奇怪”
了。)
(7)小结:对于更羸只拉弓,不搭箭却使大雁掉了下来的“本事”,魏王
已经是“大吃一惊”了,更羸却又说出了使他更加奇怪的原因,也使我们感
到惊奇万分吧。那究竟为什么,更羸能判断得如此准确呢?让我们在最后一
段中寻找答案。
(8)分析学习第9 自然段:
①学生齐读。
②提示:指名学生读课后思考题第2 题。
③学生找出讲更羸看到听到的句子。
④讨论后找出讲更羸分析的句子并反复读几遍,细细体会。
⑤出示幻灯或小黑板(理解推理判断的逻辑性),整体练习,综合判断。
A.这只鸟飞得慢是因为( )。
B.这只鸟叫声悲惨是因为( )。
C.更羸看到这只鸟飞得慢,听到它叫得悲惨就判断出这只鸟( )。
D.这只鸟所以一听到弦响就会害怕,用劲往上飞会使旧伤裂开,所以判断
只要()这只大雁就会( )。
3.总结。
(1)故事中“惊弓之鸟”是指什么鸟?为什么说它是惊弓之鸟?
(2)“惊弓之鸟”仅是指鸟吗?用“这也叫‘惊弓之鸟’”举例子来说一段
话。(引导学生理解“惊弓之鸟”的比喻意)
三、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1.指名学生按原文顺序性复述。
2.指导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用自己的话)复述或按事理顺序复述。
四、回读课文,明确事理。(指板书引起学生对前因后果的联系)
提问:从全文的分析中,你觉得更赢的本领到底大在哪儿?(引导学生
领会“凡事都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的道理。)
五、作业。
1.用“悲惨”、“大吃一惊”造句。
2.辨字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