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A.课时安排:
2001年 9月 10日共 1课时。No.19
B.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C.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
D.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E.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
F.教具使用:
相关录像。
G.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之家。他是中国现代“才华
横溢的一路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 11月,这个经常“想飞”的诗
人坐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触山焚化。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 1928年 11月 6
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
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
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
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
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
光的所在。
1、 整体思路
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
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
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
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
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让诗人不敢
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
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
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
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
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
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
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
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
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2、 欣赏点提示
1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2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3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五、练词以造缘像而披诗
――释《再别康桥》之“招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我又独独喜欢第三节,
原因在于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
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
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
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自
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
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
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
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
全赖诗人的“招摇”。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
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
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
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实,《再别康桥》全诗都笼罩笼罩着诗人宁
静、安闲、自在之情、之态,因为旅居康桥的七八年间。康桥,它最吸引诗人,带
给诗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于此。
“赖你和悦宁静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灵
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
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
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
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
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
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逍遥的)?诗人又怎忍心
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
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
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1、 作业: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课后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