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08:59:49
教学设计示例 高二.doc(4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0 0 类别 : 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一课时《记忆》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基本结构,通过体悟其诗化的形象议论的语言,理解作者从“记忆”的独特视角入 手,对社会与人生所作的褒贬和思考,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2.把握本文借优美的意象和迂曲婉转的奇妙构思来传达深沉含蓄思想情感的艺术特点。 二、整体感知   《记忆》写于1983年。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帮助历经十年动乱的人们重新确立人生价值的 坐标,找到自我精神的归宿。作者认为,虽然时代变了,但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创造和奉献, 这一基本的主题不会变。因此,作者选择了“记忆”为话题,却并非从心理学角度去诠释“记 忆”和“遗忘”,而是以此为独特视角,立起一根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标尺,对纷繁的社会 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和或褒或贬的评判。这里的“记忆”,是广大人民 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因为,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可以折射出这个人的道德情操、精神 境界的高下;而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大众的记忆,则反映出这一社会对是非、善恶、美丑、荣辱 等价值判断的舆论取向。课文因选取独特视角而收到了迂曲婉转的艺术效果,经过提炼的高密度 的思想内容、丰富的情感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又使这首散文诗具备了深沉含蓄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海燕》等散文诗,知道散文诗有哪些特点?   (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作品作答。可归纳为篇幅短小,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象鲜明,意境 和谐和往往隐含哲理、具有象征意义等,学生答到其中一、二点,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疏理脉络   1.《记忆》采用了第几人称写法?文中还设置了一个“你”,这样构思的用意是什么?   (采用第一人称写法,“我”即作者。另外,又虚拟了一个身为“年轻的朋友”的“你”, 文章便在虚拟的“你”问“我”答中展开。这样的构思,使行文添了波澜,显得活泼灵动。假设 的情境缩小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作者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和蔼可亲。)   2.试从文中找出描写“你”的神志和询问的标志性语句,并据此切分课文层次,简要概括 各层大意。   (课文中,“你”的询问共有3处,即:第二段启下的提问:“记忆,是什么?”第8段 承上启下的发问:“这说的都是忘却——记忆呢?”第14段“记忆究竟是什么?”再加上在 23、24段叙述完两个典型例证之后的集中议论抒情属文间的收束部分,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具体 内容是:先说什么是忘却,再说记忆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形式,然后触及什么是记忆的核心话 题,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作评价。) (三)引导学生分层,逐一诵读课文,并结合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1.课文第一部分关于“什么是遗忘”的问题,医学家、道德家、佛学家、革命家的回答迥然 不同,这是否说明评判人们的“记忆”和“忘却”的是非曲直没有客观标准?究竟怎样解释才 较为顺理成章?   (并非如此。医学家、道德家、佛学家和革命家回答问题的立足点和角度各不相同,因此答案 迥异。其实“异”中也有“同”,除医学家外,另外三人的回答都指向了忘却——其对立面就是 记忆——的社会本质,在评论是非的标准上是有一致之处的。而本文讨论“记忆”或“忘却”, 并非从生理。心理角度入手,反而正是着眼于它们的社会本质。)   2.课文第二部分①——②段连用4个否定加转折的句子形成排比,来揭示记忆的社会价值 和社会意义。这几个句子应如何理解?请任选一句,试结合第三部分的两个典型例证及第四部分 的排比句子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如“记忆么,没有重量,它却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 一句,下文第23段例证一的“阴谋家”,正是被记忆“压得匍匐在地”的例子。而如果真的像 第30段说的那样“忘掉自己的危难”铭记着他人的艰辛,“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他 不就正“在理想的空间飞翔”么?此外,也可以理解为“例证二”——从地震中救人的勇士是 “生命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而“例证一”的“阴谋家”以及 25、26、27、28段所说的“庸 人”、“叛徒”、“蠢货”和“懦夫”,都是由于记忆使“灵魂贬值到零以下”的人。   3.课文的第三部分,作者连续使用比喻句,选取“灰烬”“流水”“落花”三个意象,是 要表述与记忆有关的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选取“灰烬”“流水”“落花”的意象来描绘记忆,证明作者充分注意到了记忆的难以 保持、短暂易逝的特点。但作者所要强调的,仍是一个人如果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哪怕记忆再 短暂,他也将留给他人美好、清纯的印象,并在他人的记忆中获得永生。采取这种写法,避免了 呆滞直白的说教,而代之以形象鲜明的比喻性描写,使哲理具有了艺术的魅力。) 四、总结、扩展   本文主旨:从“记忆”这一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 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   写作特色   1.形散神聚,表达迂曲婉转。言“此”而意在“彼”,表达了强烈含蓄的爱憎情感。   2.哲理化的情感和情感化的哲理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散文诗的特点。   3.多用排比和比喻,优美的语言和意象、别致生动的问答形式,使文章既活泼灵动,又有 典雅的气象。 五、课后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加深理解。   2.预习《门槛》,比较两篇散文诗的异同。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门槛》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细致的环境、人物描写的手法,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2.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俄罗斯女郎、门槛等的象征意义,体会散文诗字 里行间深沉而悲壮的情感。   3.与《记忆》作比较,了解散文诗多样化的创作形式。 二、整体感知   《门槛》通过描写“一个俄罗斯姑娘”执著地要跨进“高高的门槛”的梦幻情景,表现了她 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苦卓绝。表达了作者对文革命家的无比崇敬。19世 纪的俄国,是一座思想的牢狱、专制的堡垒。一个有良心的、追求自由进步的知识分子如果跨入了 革命这个门槛,等待他们的将是沙皇政府无情的流放、监禁、绞索、书报审查和思想清洗。但即便 如此,许多革命者仍然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选择了充满苦难的革命道路。 女革命家索菲亚·彼洛夫斯卡娅和作者的女友尤·伏列夫斯卡娅都是这样的革命者。屠格涅夫创 作《门槛》时,又发生了薇拉·查苏里奇(女民粹主义者)刺杀彼得堡总督事件。融合这些伟大女 性的崇高精神于一身,屠格涅夫塑造了《门槛》中“俄罗斯姑娘”的形象。散文诗全文仅 400来字 短小精悍,朴素无华,连描绘性的辞藻都很难找到,全部笔墨只用来勾勒一个决心跨越“门 槛”的女革命家形象,充分显示出她为事业献身的内在壮美。作家运用象征手法,用冷峻、凝重 的笔墨描绘环境,描写人物对话与心理,集中表现了屠格涅夫散文诗简单而又深刻、朴素而富有 哲理的特点。教学此文,应先引导学生体悟作品情境和人物性格,进而探求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 想情感,而后鉴赏其艺术手法与艺术风格。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介屠格涅夫   2.课文一开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具有何种象征意义?   (“一片阴森的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这环境甚为阴森恐怖,象征着 当时俄国社会中严酷的环境和革命形势,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和凸现人物形象的底色。)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对话描写部分。   (课文主要靠对话来描绘形象,表现主题。诵读中要体会并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与心理活动 要减缓语速,读出低沉压抑的语调。问话应是“慢吞吞”和“不响亮”的,显示高高在上的威严 俄罗斯姑娘的答语,应读得简短,坚决果断。)   4.分角色诵读后,体会人物性格与作品的象征意义:“门槛”“俄罗斯的姑娘”和“一个 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各象征什么?借助对话,作家凸现了“俄罗斯的姑娘”怎样的思想品 格?   (“门槛”象征革命与不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也可以理解为“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 难险阻”。“俄国斯姑娘”象征索菲亚式的女革命家。问话的声音象征革命事业对有志者的考验。 问话中陈述了一切苦难,从反面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俄罗斯 姑娘”的答语,则直接表现了她的坚强。文本两句截然相反的评语,表现出女主人公品格的伟大 也暗示这种伟大品格不为广泛理解的悲剧性。)   5.文章的心理描写有何特点?它怎样理解?   (课文避开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过程,只写心理活动的结果,将心理描写贯穿在语言和 神态描写之中。如当问到“你还准备犯罪?”时,文中出现了“姑娘埋下了头……”这唯—一句 神态描写,反映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波澜,表现了她忍受屈辱、复又更坚强的心理特征。这样 的描写,堪称用墨如金。)   6.文章最末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那个远远躲在后面的“咬牙切齿地咒骂的人”,是当时社会中一批庸人和市侩的代表。 “一位圣人!”这句赞语象征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崇敬。这两句话饱含了作者对革命者的高贵 品质和伟大献身精神的崇高评价。) 四、总结、扩展   1.关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门槛》中,作者并未公开亮明自己的态度倾向,“我”只以故 事叙述人的身份出现,但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作者对“俄罗斯的姑娘”的倾情刻画,不 难发现作者对女主人公的褒扬态度。   2.关于《记忆》和《门槛》的不同艺术手法。《记忆》选取“记忆”这一心理过程的独特视角, 展示的是对“人生意义”这一普遍对象的宏观思考。它的诸多意象、例证和引语,都是从不同角 度来诠释、揭示这一普遍对象的内涵。《门槛》则从个别到一般,抓住一个典型场景,来展示革命 者的普遍人格。两文进行艺术表现的路径是各不相同的。   3.关于“门槛”的更普遍意义:着眼于作者写作的具体背景,“门槛”与“俄罗斯姑娘” 有其独特的对象;但若着眼于更广义的人生命运,“门槛”可以是人生岔路、命运转折的一种象 征,“俄罗斯姑娘”,也可视为敢于挑战命运,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和人格的化身。 五、布置作业   1.诵读《门槛》、《记忆》,争取背诵《门槛》全文和《记忆》的精彩片断。   2.课外阅读《读本》和其他书刊上的优秀散文诗。 板书设计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09:03:55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