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的】
1、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其思路、线索。
2、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意义
2、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时代背景; 2、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解题与介绍时代背景)
今天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课题),选自《华盖集续集》。“记念”我们
现在一般都写成“纪念”,记与纪是相同的,鲁迅先生
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
二、交待目的
今天这节课主要是大体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新课讲授
(一)大家读课下注释,后教师着重介绍:
①“三·一八”惨案及刘和珍与此关系
②“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各种人的反映:
全国人民愤怒
段棋瑞政府 污蔑——(暴徒)
走狗文人如陈西滢——诬陷
③鲁迅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
对爱国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
中,他看到了希望、“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
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二)学生朗读
注意:①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②归纳段意 ③和珍的事迹( 板书:巡视)
(三)学生复述刘和珍事件
归纳、明确其事迹主要一、三、五段记了三件事。虽然很简略,但给我们留下
极为深刻的印象。
①第一件事是“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这个“毅然”的行动里能让
我们了解到什么呢?(板书:毅然)
明确:对进步思想的追求,对鲁迅作品的热爱
②第二件事是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不为势利所
屈”对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在这里么品质?( 板书:黯然)
“黯然“一词,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对学校前途,对同学的未来深深的忧伤。
③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
残害,从这个“欣然”里又能显示出刘珍的什么品质?(板书:欣然)
明确:一片爱国的热忱。
因此,鲁迅先生把刘和珍等称作“真的猛士”是有这些事实为依据的,对
和珍烈士与杨德群烈士等为国为民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确实是“为了中国而死
的中国的青年”。
四、布置作业(课内)
1、进一步朗读课文 修改扫写段意、事迹。
2、找出文章中议证、抒情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依据文章感情脉络、理清全文结构;剖析文章的第一大部分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导入新课。学生讲自己归纳的段意。这是一篇纪念性文章,但
记叙又分并不多,重点在明确议证和抒情,这和我们现在常见到的一些回忆事
迹为主的纪念文章不同的。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当时
鲁迅在十分黑暗、十分残酷的反动军阀统治的中心——北京,目睹不少群众未觉
醒,他的悲哀心情是难以抑制的所以文章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交织起来写
的。如果我们理清了鲁迅先生的这一条感情脉络,文章结构说容易理解了。
三、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依据文章的感情脉络理清全文的结构,并且对一份文
章内容进行剖析。
四、新课讲授
(一)文章结构:
如果从记叙的角度,文章 是先从开追悼会的那天写起,再倒叙“三·一八”
惨案,中间还插叙了一段女师大学潮。但这样分析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即中间的
好几段找不到叙事的由头,成了可写可不写的内容。如果我们从鲁迅先生写这篇
文章的感情的起伏,发展去理解就会发现整篇文章是以作者的感情思绪为主线,
把叙事议论、抒情融成一体、每一段都有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看,全文共 7部分、第一段,面对刘和珍列士的追悼会,鲁迅先生感
到无比悲愤、要写文章 来“悼念逝者“第二段,想到烈士的斗争已经过去,她
们已倒在血泊中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旧存在。为了使人们不忘记烈士的鲜血,
唤醒人们,更感到有必要写文章来“唤醒生者”。第三段 追忆往事,对她的悲
哀及尊敬因为她“为国而死”。第四段,噩耗传来,由不信到证实、目睹惨象,
耳闻流言,愤怒地揭示我们这个衰弱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惨痛根源”第五
段从惨案的经过,展示出三个女子的惊心动魄的“崇高伟大“第六段在面的教
育下,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中,看到刘和珍等烈士的“血痕必将扩大。”第七
段:与当局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相比,中国女性临难竟如此从容,得出了我们
民族没有消亡的明记。指出这一惨案中,人们将看见希望、猛士更奋然前引,由
此自然归纳出烈士“牺牲的意义”。
以上七段使文章构成 三大部分: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说明;这篇文章写作
目的,第三、四段是第三部分颂扬主和珍烈士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第三部分
是六、七段指出“三·一八惨案意义所在。
(二)剖析第一部分
当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结构以后,再来理解文章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一些
了。
细读一、二段,思考:两处提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说
“我实在无话可说这种矛盾提法刻改怎样理解?
明确:第一处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寄托自己对
刘和珍烈士十哀思,接下来连用两个“只能如此而已”是说明自己悲愤之情是
文章所倾诉不了的,然而双只能用文字来纪念这种反复回荡的语言,正反映出
鲁迅先生悲愤之强烈,第二处说“我也……了”是对我们还活着的人来说的,
是为了揭露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为了让工们不忘记这血的教训,所以结尾
再强调一下,“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c“我实在无话可说”这是一句
无比愤激的活,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鲁迅先生的周围,重压在心头,而
反动统治者和却用文人们的卑劣行径。尤使我沉得悲哀“个人悲愤到极点的时侯
反而说不出话来。所以必须“出高愤怒”写文章来悼念死者,把自己最大的悲痛
显示于这“非人间”主反动统治者们对我的苦痛去“快意”吧。我将以此为“祭
品”,奉献在烈士的灵前。看似矛盾实是感情无比深沉的表达方式。
在第二段开头,赞颂刘和珍等是“真的猛士”又说她们是“哀
“痛者”和“幸福者”该如何理解呢?明确:“真的猛士”是指为国家,
为民族而奋斗的革命者,他们敢于正视民族悲惨的命运,面对国家黑暗的现实。
以国家、民族的不幸为自己最大的“哀痛”;他们不怕血腥 镇压,不为暴行所
吓倒以国家的独立、民族 的解放而献身为自己最大的“幸福”。与“猛士”相比
的是“庸人”,是指被“造化”愚弄的“怯弱者”,他们尚未觉醒,还在维持
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行生感到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是为此而说的,
要用猛士们奋斗的鲜血来教育、唤醒他们。
第一部分从记叙开始,进而议论、抒情,写得曲折婉转达,要细心朗读、领
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剖析课文二、三部分;小结全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导入新课,交待目标。
上一节课我们依据文章的感情脉络,理清了文章结构,并分析了第一部分
的内容,这一节课我们把剩下的二、三部分析一下。
三、教学:
阅读第二部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议论抒情语句划出来,想一想应该怎样
理解这些话的含义,提问讨论后归纳。
这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议论抒情交织在一起,感情起伏回荡,激抑而
又深沉。第三段落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为记叙。感情也由第一
部分之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为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
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近、感情再次进发。在第七段开头就用
“但是”一转,由上段的议论转到记叙刘和起作用等遇难的经过,结尾再用
“但是……”一保存揭穿刽 子手们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到了无法遏
制的地步。
第四段最后一小段是难句、惨象、流言揭示出非人的世道。面对这种黑暗的编
译,语言已经失去了作用,指出这是 亡民族“默无声息”,的原因所在,。这
种“沉默”对人民来说是苦的,但对反动统治来说,也是可怕的,进而剖析
“沉默”的两种结果,这一句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我们可以联想到鲁迅先
生的“于无声处听惊雷诗句(注意,前一句沉默呵感叹成分多,深沉缓慢,后
一个愤怒成分多,高昂激越)。
第五段难点“当三个好……几缕血痕抹杀了“这两句话的解释有分歧,有
的说是讽刺中外反动派的”反语“有的说是歌颂革命青年的”正语也有的谙是
兼有的“双关语”
阅读第三部分(6、7段)如果说第二部分的最后是赞颂之情达到了高潮的话,
那么在第部分就又沉静了下来总结这次斗争的教训。这一部分主要是议论。
归纳:1 第六段在全文中是感情高潮后之余波,在情绪言上深沉的“至多”
是指这次清愿造成的牺牲对当时的社会作用而言鲁迅先生认为就改变社会现实
来说,这次牺牲价值还算很大。鲁迅在别的纪念文章里说过他不赞成在反动统治
者面前搞“清愿”这种斗争方式。这不能抛倒反动的营垒,“至少”是指烈士的
流血牺牲对今后而言,既有“血痕”就要“扩大”开去先将在系人中“漫渍”
扩大,从给予人们留下斗争的火电厂种,“至少”的递进,抓信了这两个关节
性词语,全段内容就容易去理解了。
第七段是冷静的总结重点:“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再一次颂扬
了刘和珍等中国女子的“勇毅”并由此揭示出我们民族 的不会“消亡”的精神。
终于得出苟活者“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的结论。
四、小结
本文内容深沉,刘和珍等烈士已牺牲半个多世纪了,多少有志青年为国捐
躯,他们永远值得纪念内陆们的精神令人也应继承这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
希望所在,从文章的写法上,最大特色是融议论、抒情、记叙为一体,记叙是议、
抒的基础,使后者不至于空泛,而议、抒又是记叙不够肤浅,三者结合运用,使
文章主里面表过更深切,揭示更真切。
五、布置作业
1 重复所学内容
2 课后习题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