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08:59:50
函数一课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二.doc(66.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圆锥曲线教案 曲线和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曲线的方 程”与“方程的曲线”这两个概念. 2.使学生掌握证明已知曲线C的方程是f(x,y)=0的方法和步骤. 3.通过曲线和方程概念的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数学交 流能力、探索能力,确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定义中两个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师:解析几何重要内容之一是利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中曲线的问题.即 通过建立坐标系,利用平面内点和有序实数对之间一一对应关系,建立曲线的 方程,并通过对方程的讨论来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为此,在第二章“圆锥曲 线”的第一节,先建立曲线和方程的关系.这里,先看上堂课后留的两个思考 题.(板书) 例 1 (1)画出两坐标轴所成的角在第一、三象限的平分线l,并写出其方 程. (2)画出函数y=2x2(-1≤x≤2)的图象C. (选择二位学生自制的计算机软盘或投影片,请二位学生各自操作,展示在 投影仪上.取较好的解答定格,如图2-1.) 师:这二位同学解答很好.请大家对照直线l及方程,对照抛物线的一部 分C及方程,谈谈符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L和C分别与其方程是怎样地联系 起来的?(鼓励学生观察、联想,进行数学交流.学生讨论后选其两个回答,再 口述一遍.) 生甲:如果M(x0,y0)是 l上的任意一点,它到两个坐标轴的距离一定相等, 因此x0=y0,那么它的坐标(x0,y0)是方程 x-y=0的解;反过来,如果(x0,y0) 是方程 x-y=0的解,即x0,y0,那么以这个解为坐标的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 等,它一定在这条平分线l上.为此把直线l与方程 x-y=0密切地联系了起来. 生乙:如果点M(x0,y0)是 C上的点,那么(x0,y0)一定是y=2x2的解;反过 来,如果(x0,y0)是方程 y=2x2的解,那么以它为坐标的点一定在C上. 师:学生甲的回答清楚地说明了直线l完整地表示方程x-y=0,而方程x- y=0完整地表示了直线l.但学生乙的回答是否完满,请同学们思考,发表见解, 并用最短的语言写在投影片上.(老师巡视后选一张投影展示定格.) 学生乙的回答忽略了-1≤x≤2,从而点集C与方程y=2x2的解的集合 G无法 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师:请这位同学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见解. 制约条件-1≤x≤2.为此正确的理解是:如果点M(x0,y0)是 C上的点,那 么(x0,y0)一定是 y=2x2(-1≤x≤2)的解;反过来,如果(x0,y0)是方程 y=2x2(-1≤x≤2)的解,那么以它为坐标的点一定在C上. 师:这样的见解才确切地反映了点集C与方程y=2x2(-1≤x≤2)的解集 G是 一一对应的.从而,抛物线的一部分C完整地表示了方程y=2x2(-1≤x≤2),而 方程y=2x2(-1≤x≤2)完整地表示了C.现在我们来考虑以下这个问题:点集C 还是抛物线的一部分,方程却是y=2x2,不加任何制约条件.那么,此时的点集 C与方程的解集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为合理推理铺垫. 学生讨论后口答.) 生丙:曲线C上的任一点 P的坐标(x0,y0)一定是y=2x2的解;但若(x0,y0) 是 y=2x2的解,以它为坐标的点不一定在C上,有一部分在y=2x2(x<-1或 x> 2)的图象上.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再来考虑一个问题:点集C是抛物线y=2x2,而方程 还是y=2x2(-1≤x≤2).它们的关系又是怎样呢?(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 多向思维.学生口答.) 生丁:曲线C上点的坐标不一定是y=2x2(-1≤x≤2)的解;而以 y=2x2(- 1≤x≤2)的解为坐标的点却一定在C上. 师:以上两个问题反映了点集C与方程的解集不是一一对应的两种截然不 同的不完整的关系.那么怎样才能使点集C与方程的解是一一对应的呢?为了 研究方便,从曲线是点按照某种条件运动所成的轨迹的意义来说,我们也把直 线看成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和有序实数对(x,y)联系起来,而二元 方程f(x,y)=0的任一个解恰是一个有序实数对.现在我们一起归纳一下要具 备的条件(学生讨论、口答).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曲线C和二元方程f(x,y)=0应具备以下两个条 件: 1.若P(x0,y0)∈C,则 f(x0,y0)=0成立; 2.若 f(x0,y0)=0,则P(x0,y0)∈C. 本节课的“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图形)”的定义是这样(老师操作 计算机或投影片定格): 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作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 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 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图形). 师:我们已经给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下了定义.这堂课[例 1]的第(1) 小题,方程 x-y=0是 l的方程,而l是方程x-y=0的曲线;第(2)小题,方程 y=2x2(-1≤x≤2)是曲线 C的方程,而 C是方程y=2x2(-1≤x≤2)的曲线.同学 们再举 3个例子,每个例子画一条曲线,写一个方程.第1个例子满足定义中 的两个条件;第2个例子满足定义中第1个条件,不满足第2个条件;第3个例 子不满足定义中第1个条件,满足第2个条件.(鼓励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强化 概念记忆.选一位同学构造的例题板书.) 生:(板书) 师:(与学生一起评议)例 1符合定义中的两个条件,y=|x|是曲线C 解的第三象限的点.如果确定曲线,那么方程缺少了制约条件 x>0; 定方程,曲线上混有坐标不是方程解的点(以原点为圆心,2为半径而圆在 x轴下方的部分).如果确定曲线,那么方程x2+y2=4增添了制约条件 y≥0(以 上叙述在师生多次数学交流中进行). 师:同学们对上面后两个例子,就定曲线变方程和定方程变曲线分别构造 两个例子,使其符合“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定义,写在投影片上. (选正确与有错误的解答各一份.先展示有错的,进行纠正;后展示正确的定 格.) 2′ 3′ 师:通过上面例题的研究,同学们掌握了“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 的定义,要牢记定义中的1、2两者缺一不可,当且仅当两者都满足时,才能称 为“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下面研究“证明已知曲线 C的方程是 f(x,y)=0”的方法和步骤,请看例 2(老师操作计算机或投影展示). 例 2 证明以坐标原点为圆心,半径等于5的圆的方程是x2+y2=25, 师:请同学们研究,证明应从何着手? (大家讨论后回答) 生: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圆上任一点M(x0,y0)满足 x20+y20=25;2. 以方程x2+y2=25的解(x0,y0)为坐标的点在圆上. 师:同学回答得很好,请大家阅读理解课本第 50页例1,学会证明已知曲 线C的方程是f(x,y)=0的方法和步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逻辑思 维能力.) 师:现在我们再一起看一下本例题的证明过程.(老师操作计算机或投影片 展示) 证明:1.设 M(x0,y0)是圆上任意一点.因为点M到坐标原点的 x2+y2=25的解. 2.设(x0,y0)是方程 x2+y2=25的解,那么x20+y20=25.两边开方 (x0,y0)是这个圆上的一点. 由 1、2可知,x2+y2=25是以坐标原点为圆心,半径等于5的圆的方程.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证明已知曲线的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生:用“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定义来证明已知曲线C的方程 是f(x,y)=0.证明中分两个步骤:第一步,设 M(x0,y0)是曲线C上任一点, 证明(x0,y0)是 f(x,y)=0的解;第二步,设(x0,y0)是 f(x,y)=0的解,证明 点M(x0,y0)在曲线C上.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正确归纳了证明的两个步骤,要记住最后应加以总结, 使证明更完美.现在我们再来看两个例题,同学们把解答写在投影片上.(老师 操作计算机或投影片,先展示例3,解答后再展示例 4.) 例 3 求曲线y=x2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的方程.(选两个同学的投影 片) 2.解:由 可知 y=x2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的方程为y2=x. 师:第一个同学的解答是错误的,遗漏了对称图形中x轴下方图象的方程. 而第二位同学通过画出曲线y=x2关于直线y=x的图象,写出了其方程.看来证 明某已知曲线的方程是f(x,y)=0是必不可少的,证明课下研究. 例 4 求曲线y=x3-x关于点(1,2)的对称曲线的方程.(选一个同学的投 影片) 解 设 y=x3-x关于点(1,2)的对称曲线上任一点M(x,y),则 M关于点 (1,2)的对称点M′(2-x,4-y),因为 M′在曲线 y=x3-x上,所以 4-y=(2-x)3-(2-x) 即为所求的对称曲线的方程. 师:这位同学把所求曲线上的点转移到已知曲线上去,方法很好,也是今 后求曲线的方程的基本方法.但是,我们这一堂课还要提出的问题是如何证明 曲线y=x3-x关于点(1,2)的对称曲线的方程为 4-y=(2-x)3-(2-x)呢?证明也留 作课下研究. “曲线和方程”这一节,我们准备用两节课.这一堂课,着重研究了“曲 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这两个概念,以及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这是我们 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基础.下一堂课,我们将着重研究证明曲线C的 方程及重要性.为此,我们留以下作业: 书面作业;课本第 51页练习,解答写在书本上; 研究作业:(板书) 1.证明曲线y=x2关于 y=x的对称图形的方程是y2=x. 2.证明曲线y=x3-x关于点(1,2)的对称曲线的方程是 4-y=(2-x)3-(2- x). 研究作业的解答请同学们储存在软盘内或写在投影片上. 设计说明 1.“曲线和方程”这一节,按教参要求是两课时.鉴于本节在解析几何中 的重要地位,教案设计是第一堂课着重引出“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的概念;第二堂课着重研究证明某曲线C的方程是f(x,y)=0. 由于在2.2节“求曲线的方程”中,指出了求曲线的方程的 5个步骤,而 课本中特别指明:“除个别情况外,化简过程都是同解变形过程,步骤(5)可以 省略不写”.同学们高兴的是步骤(5)可以省略不写,而忽略了“同解变形过 程”及“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予以说明”.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 应用能力的要求日益加强.就目前高中数学对学生的要求,已经到了某已知曲 线经过多次平移,再求关于某已知点(带字母参数的)的对称曲线的方程,并加 以证明.这样,高中数学中的 8种基本对称关系:关于 x轴、关于 y轴、关于直 线y=x、关于直线y=-x、关于直线x=a(a≠0)、关于直线y=b(b≠0)以及关于原点、 关于除原点外的任一个定点(t,r)的对称曲线的方程的求法及证明已放到了教 学日程上.那么这些问题放哪儿解决?由于这些问题在前一阶段的教学中已有 了不同程度的渗透,所以在这一节中系统解决较好.为此,设计了例3和例 4, 为下一堂课铺垫,也为学生在学习“坐标变换”后解决某已知曲线经过多次平 移,再求关于某已知点(或某已知直线)的对称曲线的方程,并加以证明打下良 好的基础.关于除此之外的第 9种对称关系,即除上述提到前8种对称关系外 的任一直线 Ax+by+C=0的对称曲线的方程则可在以后的学习中适时介绍. 2.在锐意创新的时代,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提高学生的数 学能力是本教案的出发点.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作为数学思想应向学生渗透、掌握、强化的有:函数与 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及运动变换思想.不是所 有的课都能把这些思想自然地溶纳进去,但由于“曲线与方程”这一节在教材 中的特殊地位,它把高中数学中的解析几何和代数这两个单科紧紧连在一起, 为此能把以上数学思想溶纳大半,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几何,原始 的展现是形.解析几何,主要体现用数学研究形.为此,这一节教材中的“数 形结合”应是涉及到数学思想中最多的一个.尽管侧重于用“数”研究“形”, 同时对学生用“形”来研究“数”,解决某些代数问题起到了有益的启迪.由 于曲线C中有很多的代数中函数的图象,曲线C是点按某种条件运动而成的, 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对函数与方程思想、运动变换思想加以足够的重视.在 本教案中例1的直线l和抛物线的一部分C在计算机显示中均以点运动所成的 轨迹出现.并与代数中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方程相联系,触类旁通.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高中教学的任务之一,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所有数学 能力的核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教案力图让学生主体参与、主题参与.让学 生动手、动脑,通过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等合情推理,鼓励学生多向思维、积极 活动、勇于探索.在学生的活动中,老师谨慎驾驭,肯定学生的正确,指出学生 的错误.引导学生,揭示内涵,从正反两方面认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 曲线”定义的两个条件,不断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09:03:54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