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08:59:52
映射一课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二.doc(62.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教案
直线方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教案 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正确运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区域;正确判定点与直 线的位置关系.    (2)使学生能应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区域的图解法来解决生产实 际中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如合理落料、劳动力调配等).    (3)通过生产实践的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 问题的能力,并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是“直线方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为了更 好地解决这个课题,我们先复习一下有关直线方程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么,在什么情况下,点P在直线l的上方、在直线l上、在直线l的 下方呢?(让学生回答,并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以点P的坐标代入直线方程:         发生什么变化?   当a为负数时,点P在直线的下方;当a从负数趋向零时,点P将 越来越靠近直线;当a=0时,点P在直线上;当a从0逐渐增大时,点 P在直线的上方且离直线越来越远.   二、应用举例      [例 1] 某厂有一批长为2.5米的条形钢材,要截成60厘米和43 厘米长的两种规格的零件毛坯,试找出最佳的下料方案并计算材料的利 用率.   按通常的解法,我们应假设未知数并布列方程或不等式.   解 设每根钢材可截成60厘米及43厘米长的毛坯各为x、y根.按题 意得不等式 0.6x+0.43y≤2.5,   即 0.6x+0.43y-2.5≤0.①   只根据一个二元一次不等式能够求出最佳的下料方案中的x、y吗? 想想看.    (教师启发引导.)   从几何意义上解释,求最佳的下料方案的实质就是在直线的下方或 在直线上找到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直线0.6x+0.43y-2.5=0,如图1所 示.   真的要在那么大的范围内找吗?不.因为毛坯的个数不能为负数, 所以x、y都只能是非负整数,就是说:以不等式①的解作坐标的点必须 是在直线的下方,且在第一象限包括边界在内的区域上,最靠近直线或 者就在直线上的整点.   点(2,3)最靠近直线,所以x=2,y=3,且有 0.6×2+0.43×3=2.49,   最接近2.5,因而废料最少,所以,点(2,3)所表示的方案是最佳 的下料方案.   材料的利用率是   答:把每根条钢截出2根60厘米长和3根43厘米长的零件毛坯是 最佳的下料方案,材料的利用率是 99.6%.   请大家再回答一个问题,假如有一个整点刚好在所要求的范围内落 在直线上,这个点所代表的方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是不是最佳的方案? (一定有很多同学回答:是!)真的是最佳的方案吗?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而且这个方案正是浪费最严重的方案,因为任 何切割技术都有切割口的损耗.所以,在生产实际中,还要把切割口的 损耗计算在内.事实上例1的切割口最少是4个,最多是5个.如果切 割口的损耗每次不超过2.5毫米时,原方案仍是最好的方案.如果超过 2.5毫米的话,还得另找最佳方案.    [例 2] 某工厂可以生产甲、乙两套产品,已知生产全套甲种产品需 耗煤 1吨,耗电 200瓩;生产全套乙种产品需耗煤 1吨,耗电 100瓩. 甲产品每套产值为3千元,乙产品每套产值为2.6千元.工厂每月可用 煤 60吨,可用电 1万瓩,问甲、乙两套产品各安排生产多少套才能使工 厂的月产值最大?   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一般来说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把题设的数 量及其相互关系用数学式子表达出来,并对整个问题作出数学上的解释; 第二步,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解 设计划安排生产甲、乙产品分别为x、y套,根据已知条件显然用 煤和用电都不能超过规定的指标,所以   在满足上列条件的x、y中,求使日产值S=3x+2.6y取最大值的x、y 及相应的 S值.   至此,把生产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是 怎么解?根据解例1的经验,我们不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作出直 线 x+y=60 ③   和 2x+y=100, ④   如图2(图可以预先画好,以节省时间).根据不等式组的几何意义, 整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在直线③、④的下方,在第一象限及包括其边界的 区域上找出使 S取最大值的点所表示的解,并求出 S的最大值.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显然有两大困难.一是区域比较复杂,不是一 条直线的下方,而是两条直线及其下方;二是原来只需选靠近直线上的 点,现在是既要选点并且要根据 S=3x+2.6y取最大值的情况下选点.   能不能想法解决区域比较复杂这个矛盾呢?    (当同学们提出要把区域分为两部分时,要追问怎样分比较好?并 充分肯定这种分法很有创见.)   要划分区域,就要求出两直线的交点.这可由方程组      于是得到以下两个区域:      现在我们不妨研究怎样在区域(Ⅰ)上选点,才能使 S=3x+2.6y取 得最大值.事实上,S的最大值要由两个变量来决定,这不好办.根据 最大值的定义,如果能转化为对于所规定的定义域的范围内,总有 S(x)≤a成立[或 S(y)≤a],其中a为常量,我们就可以判断 a为 S的最 大值了.怎样才能转化为只依赖于一个变量的不等式呢?    (这里应作适当的停顿,其目的是要让同学们有思考的时间,尽量 让同学自己去发现这种变换,而不是由老师把结论交给学生.要创造机 会让学生充分显示并发挥他们的才能.)   把 S=3x+2.6y变形为 y=(S-3x)÷2.6.   代入x+y≤60,得 2.6x+S-3x≤60×2.6. ∴ S≤0.4x+60×2.6.   因为区域(Ⅰ)满足 0≤x≤40,所以   同理,以y=(S-3x)÷2.6代入2x+y≤100,整理得 S≤100×2.6-2.2x.   因为区域(Ⅱ)满足 40≤x≤50,所以   答:生产甲种产品 40套,乙种产品 20套时,工厂可以达到最高月 产值 17.2万元.   还有没有别的解法呢?    (也按上面的处理方法,让同学们有时间思考.估计下面的方法学 生较难想出,主要立足于老师引导.)   如果我们把 S的表达式变形为      在整个区域上找到一点使直线的截距为最大就可以了.这样就不难 找到点(40,20)正好使直线获得最大的截距,如图3.   三、小结和练习     小结:(1)所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关于增产节支的生产实践问题.增 产节支要靠科学的方法寻求最优方案.要做到学以致用,我们所学的很 多知识都可以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今后的再学习上发挥很大的作用.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一般地说有两个问题必须认 真解决.第一,要把生产问题转化、抽象、提炼为数学问题,列出数学式 子并能对整个问题作出合理的数学解析;第二,要以科学知识为依据, 善于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3)解决合理落料、劳动力调配等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大致可 归结为:由条件列出不等式组;画出不等式组所示区域;用图解法找出 最值点,并计算最值.   现在,请大家做下面的练习题:   已知每袋面粉重 50公斤,每袋大米重 210公斤,用载重量为 720公 斤的小车运输.    (1)试找出车运效率最高的运输方案;    (2)若有面粉 250袋,大米600袋,试问怎样的运输方案才是最佳 的运输方案,运输效率是多少?    (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适时作些提示,最后与学生 对答案.)   提示:设每次装运面粉为x袋,大米y袋,按题意列出 5x+21y≤72.作出直线5x+21y=72.找出最靠近直线的整点(1,3), (6,2),(10,1).   答案:(1)每次运大米2袋,面粉 6袋,效率是100%.    (2)最优方案是先每次运1袋面粉 3袋大米,待大米全部运完后, 再每次运面粉 14袋至运完为止,总次数为204次,运输效率是 94.3%.   四、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略.   补充题:   某工厂可以生产甲、乙两种机床,每生产甲种机床一部要用煤 2吨, 电 100瓩,劳动力2个,产值为3千元;乙机床每部用煤 2吨,电 50瓩, 劳动力2.5个,产值为2.5千元.已知工厂每月可用煤 120吨,电 500 瓩,有劳动力140人,问两种机床各生产多少套才能使工厂的月产值最 高?   教案说明    (1)课堂教学形式宜用问答式,教学方法拟用探索法,由老师起主 导作用,尽量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创见应予充分肯定.   虽然只有3道题,但难度较大,时间偏紧.除例2需详解外,例1 可以不必板书.图形与题目可先在小黑板上准备好或用幻灯处理,着重 抓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09:03:49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