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08:59:54
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综合练习教案 高一.doc(12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综合练习教案   教学目的   (1)深化对子、交、并、补集等一系列概念的理解;   (2)灵活应用元素与集合关系的两个基本特征——确定性和互 异性,解决集合的确定、集合之间关系的确定等问题,提高学生的 判断能力和论证能力;   (3)利用韦恩图及坐标系的直观性,认识并解决有关集合的问 题,提高数形结合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确定集合,确定集合的相互关系     [例1](板书)判定下列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   (1)M={2m-1,m∈Z},N={4n±1,n∈Z};   (2)M={2m,m∈Z},N={4n±2,n∈Z};         师:请大家逐个回答例1中的各题,并说明理由.   生:(1)M=N.这是因为M、N 都是奇数集.   师:M={奇数},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由4n是偶数,4n±1 必是奇数这一事      应当说明任何一个奇数必定都可以写成4n+1或 4n-1的形 式,能做到这一点吗?   [使学生深知,正确的判断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并借此深化对 集合相等的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生:奇数都可以写成2m-1(m∈Z)的形式,当m是偶数时, 设m=2n,则2m-1=4n-1;当m是奇数时,设m=2n+1,则2m- 1=4n+1,由此可知,不论      师:很好.如果强调一下整数m只有奇数和偶数这两种可能 性,论述就更完整了.下面请回答第(2)题.      这一结论.然后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这一回答将所有属于M 而不属于N 的元素完全列举出来了, 是有说服力的,但不是最好的方法.)      于N 的所有元素无一遗漏地全部列出,而只需举出一个反例 即可,例如0∈M,但      [为确认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这 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会举反倒是重要的推理能力,教学中应 注意对学生的培养.]   师:请回答第(3)题.      师:这一结论能说明什么呢?   生:E是一个无理方程的解集,F是将此无理方程两端平方后 所得的方程的解      师:对!方程两端同时平方不一定是解方程的同解变形,可 能产生增根,因此要验根.下面再请回答第(4)题.      师:这一结论又能说明什么呢?   生:P是一个分式不等式的解集,Q是将此不等式去分母后所 得的整式不等式      师:对!对于分式不等式采用去分母的方法也不一定是同解 变形.应当避免这种将解分式方程的方法盲目套用到解分式不等 式中去.   [学生套用解方程的方法解不等式是一种常见的负迁移,稍不 小心就会出错,要常提醒.]      求a.   (此题用作深化对元素与集合关系的两个基本特征——确定性 与互异性在解题中作用的认识,增强对字母进行讨论的能力.由 于题意明确,思路清楚,可由学生自己解决.)   解∵A∩B={9},∴9∈A.   若 2a-1=9,则a=5,此时 A={-4,9,25},B={9,0,- 4},这样A∩B={9,-4},与已知矛盾,应舍去.      当a=3时,A={-4,5,9},B={-2,-2,9},B中两个元素 都是-2,与互异性相矛盾,应舍去;   当a=-3时,A={-4,-7,9},B={9,-8,4},符合题意.   答:a=-3.   师:此题说明:当集合的元素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时,对所求得的结果一定要检验,凡与已知条件或元素与集合关 系的两个基本特征——确定性、互异性相矛盾的结果都应舍去.   [在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对字母进行讨论的习惯.]      {4,6,8},求 A、B.   师:此题的条件与结论,正好和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与并 集相反.   [这就是逆向思维.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思 维的灵活性.]   不难得知,I中共有1,2,3,4,5,6,7,8,9九个元素, 其中2,1,9,4,6,8六个元素的归属已经确定,因此只需确定 余下的三个元素3,5,7的归属,就可得出结论.凭你们的直觉, 结论应当怎样?      师:怎样说明呢?结论直接说明不容易,能不能运用反证法 呢?               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生:A={2,3,5,7},B={2,4,6,8}.   [先凭直觉作出猜测,然后推证猜测成立,这是一种常见的思 维模式.]   师: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互异性在解此例 题的过程中用到了吗?   生:…….(不容易回答.)   师:我们在分析此例的过程中,先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了 1,2,4,6,8,9的归属,然后集中讨论3,5,7的归属,最后 确定 A与 B.这一推理正是依据了“互异性”才得出的.   二、韦恩图及数轴的应用     [例4](板书)某班学生共50人,喜欢打羽毛球的有30人,喜 欢打乒乓球的有25人,两样都喜欢的有15人,求两样都不喜欢 的人数.   师:我们尚未学过计算各个集合元素个数的方法,但是借助 于韦恩图可显示出各相关集合的元素个数的相互关系.   解 设 I={某班学生},   A={喜欢打羽毛球的人},   B={喜欢打乒乓球的人},   则 A∩B={两样都喜欢的人},   A∪B={两样中至少喜欢一样的人},      (上述过程可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数;能否借助于韦恩图(图1),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n(A∪B)=n(A)+n(B)-n(A∩B),      师:对!请由此算出结果.   生:30+25-15=40是至少喜欢一样的人数,50-40=10是两 样都不喜欢的人数.   师:借助于韦恩图得出的结论是有一般性的(证明略),但要 注意不能写成 A=30,B=25,A∩B=15,这种写法是与集合的符号 相悖的.               师:此题中涉及的集合较多,关系也较复杂,所以要认清题 意,设计出解题程序.      等式的解集,通过对字母系数的讨论来确定集合 C,并解决 C 与其他集合的关系.   [这一解题原则具有普遍意义.]      生:A={x|-2<x<3},B={x|x<-4或 x>2},            时,结果有何不同?   生:当a>0时,C={x|a<x<3a};   当a<0时,C={x|3a<x<a};         么方法能比较直观地显示这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呢?   生:可借助于数轴.   (由于学生已有将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的训练,完全有可能 做出这样的判断.)   师:我们一起来看图2.   (1)当 a>0时,      当a<0时,C是负半轴上的一个区间,而 A∩B是正半轴上的一个 区间,因            当a<0时,       意和寻求解题途径的关键.   讨论数轴上区间的覆盖时,要处理好端点的取舍.   用一个开区间或闭区间覆盖一个开区间时,是允许有一个或两个端 点重合的.这   用一个闭区间覆盖一个闭区间时,也允许端点重合.   而用一个开区间覆盖一个闭区间时,则不允许开区间的任何一个端 点与闭区间的   三、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五个例题,对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进行了综 合练习.有两个重要的结论:   集合的确定以及集合之间关系的确定,应通过元素与集合关系的两 个基本特征来加以解决.   韦恩图及坐标轴体现了数、形结合,应自觉加以应用.   四、作业     1.判定下列集合之间的关系:   (1)M={(x,y)|x+y>0且xy>0},N={(x,y)|x>0且y>0};            求a的值.      5},A∩B={1},求 p、q、r的值.   4.设 A={x|(x+2)(x+1)(x-1)>0},B={x|x2+ax+b≤0},已知 A∪B={x|x>-2},A∩B={x|1<x≤3},求a、b的值.   5.某班共50人,报名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有30人,报名参加物 理小组的有35人,报名参加化学小组的有25人,同时报名参加数学、 物理两个小组的有22人,报名参加数学、化学两个小组的有20人,报 名参加物理、化学两个小组的有18人,同时报名参加三个小组的有15 人,求没有报名参加其中任何一个小组的人数.   自我评述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只是介绍了集合的一些基本概念,没有系统 研究集合的运算.因此,有关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等问题,只能依据 它们的定义,归结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或是借助于韦恩图、坐标系作 直观性说明,即便在这一范围内,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依据定义进行 推理,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初中阶段不大可能 进行很多的训练.进入高中以后,这种训练是应逐步加强的.在高中代 数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集合的教学中,有必要也有可能将培养这种 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对例1~例3的分析与讨论,反复应用了集合的子、交、并、 补的定义及元素与集合关系的两个基本特征——确定性与互异性.各例 题中所需判断的结论,既有需要经过证明加以肯定的,又有需要经过构 造反例加以否定的.   例1~例3的解题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作出判断,这是考察和培 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的过程.直觉思维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应 当用分析的方法完成其推理与证明.但是,直觉思维往往具有发散性、 创造性的品质,有意识地创造一定条件让学生运用直觉思维的形式进行 思考并作出判断应当在教学中予以加强.   思维有方,表达无术,这是当前中学生一个突出的缺陷.教师的示 范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是纠正这一缺陷的重要措施.例3的解题过 程中,既注意利用学生思维有方的优点,又注意通过教师的示范及学生 必要的模仿克服其表达无术的不足.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虽然也安排了 用图像法解方程组及用代数方法解平面几何的问题等内容和习题,但学 生尚未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习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应当成 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形结合的知识体系主 要集中于平面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中,处理边角关系的问题也有较多的 应用,但是代数教材中体现数形结合思想和方法的内容比较少,学生不 容易留下较深的印象,更不容易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因此,在 代数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适当补充这一方面的教学内容,加强这一方面 的训练.   在集合的子、交、并、补等概念的教材中,已引入了韦恩图,但仅仅 是作为表示集合的一种方法,没有发挥其作为解决有关集合问题方法的 作用.本节课中例4对高一学生来说,要求是高了一些,一方面由于我 校学生基础较好,另一方面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发挥韦恩图的作用, 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接受的.事实上,例4中通过韦恩图显示出的关系式      是具有一般性的.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09:03:4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