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的“定式”与“变式” 数学 .doc(124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的“定式”与“变式”
南头城小学 刘海霞
关于导学案,高效课堂倡导者、中国教师报编辑李炳亭老师是这样认为的:导学案的功
能是导,而不是习题集;核心是学而不是教;案是设计。全称可以叫做 “推动引导学习的设
计”,简称“导学案”。
导学案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由于它承载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
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
以对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高效课堂认知程度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导学案设计的质量。
基于以上,我从自己任教的小学数学学科出发,就导学案设计的定式与变式问题作了一些
浅显的研究,现简要简述如下。
一、导学案的设计目的及基本特点。
在研究之前,我们必须先对“为什么要设计导学案”及“导学案的设计有什么基本的
特点”有一个简要的了解:
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导学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达到学案导学“先学后
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目的。
基本特点: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
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然后在课
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
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二、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的“定式”。
在实际操作中,关于导学案的撰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反差很大。我
们有自己的创建高效课堂的模式,有自己追求的教育理想,有自己的教育价值取向,于是
有了自己的关于导学案的基本想法。
所谓定式,个人的理解应该是针对所有课型都适用的一种设计模式,也可以说是小学
数学导学案的一般结构。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课型,导学案的设计都由学习目标、学前准
备、课中导学、课后拓展四部分组成。
1、学习目标确立要注意区别于我们备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含三维目标,而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主要写“知识与技能目标”就可以了,
理由是:
其一,导学案是写给学生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
于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无所适从。
其二,学生可以根据知识与技能目标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也方便学生对学习的效果作
自我检测和评价。而另外两个目标的落实情况学生是很难自我检测的,只能由教师去评价。
其三,虽然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主要呈现双基目标,不等于不落实三维目标。三维目标
把握在老师心中,蕴含在导学案的精心设计中,只要学生经历了,目标也就实现了。
2、学前准备主要让学生做什么。
学前准备也就是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设计的主要意图是:以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复习与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技能,观察与
本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现象,解决掉本节课或者本单元本章学习当中最基础的知识。
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创设有利于建构本节课内容的情境,为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做好
铺垫。
3、课中导学部分的问题设计要注意什么。
真正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产生的。从这个角度讲,课中导学部分的问题设计
要分为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其中预设性问题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而生成性问题则是在学
生学习过程中,自主产生的真实性问题。尤其是学生自主生成的这些问题更为可贵,因为提
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导学案对问题的设计理应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互
动与生成。教师在预设问题这一块要适当“留白”,留出学生设计问题的空间。
4、课中导学教师该怎么做。
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在前一步骤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
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
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
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
合作的良好学风。
5、课后拓展应该设计一些什么内容。
总的设计理念是:立足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研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
其二:在导学案的空白处指导学生进行方法、规律等的记录。
其三:在学案的最后写出学后记,简要记录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6、附上典型案例《分数除法一》 :
学习目标:
1、在涂一涂活动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会正确计算。
学前准备:
1、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 12 5 9
2、列式计算。
①、12个苹果的 4
1 是多少?(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②、一桶 20千克的油,它的 4
3 是多少千克?(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课中导学:
1、把一张纸的 7
4 平均分成 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分两次进行,两次涂的颜色要
区分)
涂完后记录结果:
用除法算式来计算:
2、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 7
4 ÷2= 7
2 吗?你是怎样想的?
3、把一张纸的 7
4 平均分成 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涂完后记录结果:
用除法算式来计算:
4、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 7
4 ÷3= 21
4 吗?能提出你的大胆猜想吗?
5、自学课本第 34页,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后拓展:
1、王悦 10分钟走 6
5 千米,她平均每分钟走多少千米?
2、一个正方体棱长总和是10
9 米,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三、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的“变式”。
1、按知识领域的不同来分
①、数与代数领域的导学案的设计:“学习目标、学前准备及课后拓展”这三部分的设
计方法仍然不变,变的是“课中导学”的部分,可具体的细化为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建立模型、探究算法
知识迁移、检查测评(建议在检查测评环节只测评双基,将解决问题放在巩固练
习环节。)
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附上典型案例《分数除法二》:
学习目标:
1、在涂一涂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2、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会正确计算。
学前准备:
试一试
4÷2= 6÷3=
4÷1= 6÷1=
4÷ 2
1 = 6÷ 3
1 =
课中导学:
(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像 4÷ 2
1 =,6÷ 3
1 =,这类“一个数除以分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大胆猜测。
(建立模型,探究算法):
自学课本第 36页,动手操作。
1、4张同样大的饼,每 2
1 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请用 4张圆形纸片代替饼,分一分,剪一
剪。)
2、4张同样大的饼,每 4
1 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请用 4张圆形纸片代替饼,分一分,剪一
剪。)
3、完成数学书上画一画,验证你的猜测。
我原来的猜想:
验证后的结论:
(知识迁移,检查测评):
7÷16
7 6÷ 9
8 11÷ 27
22 9÷17
6 7
1 ÷ 7
5
(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1、解方程
18x=10
9 5
1 x= 7
1 25
4 x= 5
2 3
2 x= 9
4
2、计算下面各题,把得数大于 8的算式圈出来。把你的发现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8÷ 7
4 8÷ 5
4 8÷1 8÷ 3
4 8÷ 4
5
我发现:
课后拓展:
1、一块地有 7
4 公顷,用 4台拖拉机来耕, 7
4 小时可以耕完,平均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
少公顷?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②、“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导学案的设计:“学习目标、学前准备及课后拓展”这三部分
结构不变,“课中导学”部分的结构如下:
理解情景、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提出猜测
检验证明、形成结论
知识迁移、自我测评
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附上典型案例《圆的面积》:
学习目标:
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前准备:
结合学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第 62—64页,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
课中导学:
(理解情景、提出问题):
1、根据教材第 62页信息窗 3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求水龙头可以喷洒的范围,也就是求( )的面积。
3、什么是圆的面积?(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圆片,摸一摸,体验一下圆面。)怎样求圆的面积呢?
(建立模型、提出猜测):
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示:可以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来研究)
(检验证明、形成结论):
1、将圆等分成 16份的圆展开,可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若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
近什么图形?
2、找出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圆的半径 =
圆的周长的一半 =
因为:
所以:圆的面积 =( )×( )
=
=
用字母表示是:S=
(知识迁移、自我测评):
1、现在你能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吗?(自己解答出来)
2、一个圆的直径是 2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1、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5cm d =0.8dm
2、解答下列各题。
(1)、李师傅用长 80cm,宽 60cm的木板做一个最大的锅盖,求这个锅盖的面积?
(2)、用一根长 12.56dm的铁丝围成一个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课后拓展:
1、一个直径是 8m的圆形花坛,在它的周围铺一条 1m宽的水泥路,这条水泥路的面积是多
少平方米?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按课型的不同来分
①、新授课导学案模式:
学习目标
学前准备
课中导学
课后拓展
案例可参考《分数除法一》
②、练习课导学案模式:
练习目标
梯度练习:包括基础练习、拓展练习
反思小结
附上典型案例《乘法运算律的练习》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律的意义。
2、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梯度练习:
(基础练习)
1、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3×25×4 125×6×8 50×26×4×2 73×56+27×56
32×(30-20) 135×6+65×6 380÷5÷2 40×13×25
(拓展练习)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5×12×25 16×125×21 102×24 59+99×59
34×101—34 99×63 66×58+33×58+58
反思小结:
自己觉得这三种运算律哪种掌握得好,哪种掌握得不好?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改进?
③、复习课导学案模式:
复习目标
网络梳理:理清知识主干,建立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查缺补漏,
实现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①知识回顾与网络构建。②对主干知识
中的要点进行深度剖析,深化、完善学生的认识。
典型问题:主要是通过典型问题,从应用的角度深化对主干知识内涵的理解,
把握知识的外延,说明有关注意事项。几种主要的题型:①辨析型问题。主要是针对容易引
起误解的重要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②应用型问题。主要是针对知识内涵的深化
理解,进行思路、方法和规范习惯的培养;③拓展型问题。主要是针对拓宽思维和联系实际
的问题,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变通思维的意识,实现知识、方法和实际问题的互融。
当堂检测:要做到分层设计,关注学生差异,并加强变式拓展训练。虽然是复习
课,但不要在题目难度上盲目拔高,其难度要保证多数学生能做出来,避免挫伤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自我评价
附上典型案例《多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
复习目标:
1、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巩固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2、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
实际问题。
网络梳理:
1、学生自主整理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知识点:
长方形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2、举例说一说什么是组合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哪些基本方法?
典型问题:
1、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右图是一个梯形,当上底分别是 6cm,4cm,2cm 和 1cm时,梯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议一议:
(1)当上底为 0时,这个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
(2)当上底为 30cm时,这个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
2、复习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当堂测检:
一、填空:
1、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1米,高是 8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2、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 6厘米,高是 3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
形面 . 积是( )平方厘米。
3、 一个梯形的上底 3厘米,下底 5厘米,高比下底少 1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另一个梯
形的上底是 2厘米,下底是上底的 3倍,高是上底的一半,面积是( )平方厘米。
4、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高是平行四边形的 2倍,如果三角形的面积是 8平
方分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面积
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 10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厘米。
5、 一张长 5分米,宽 4分米的长方形共可剪成( )个底和高都是 2厘米的直角三角形。
二、判断:
1、 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2、 如果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3、 梯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一 个梯形的高不变,如果上底增加 2厘米,下底减少 2厘米,面积不变。
5、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扩大 3倍,那么它的面积就比原来扩大 6倍。
三、应用:
1、三角形广告牌,底 25分米,高 20分米。如果每平方米刷漆 2千克,那么将这个广告牌正反两
面刷漆,购买 18千克油漆够不够?
2、大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底 82米,高 65米,如果每平方米种大白菜 9棵,这地可种大白
菜多少棵?
3、 一堆木头整齐地叠放在地上,最下一层有 25根,最上一层揩油 6根,一共叠放了 20层。每
下面一层都要比它上面一层多一根。这堆木头一共有几根?
4、 明明的房间是一个长 4米、宽 3米的长方形。用下面这样的三角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
块?
5、一个梯形,如果上底减少 4厘米,就变成一个三角形,面积比原来的梯形减少 8平方厘米,
如果上底增加 4厘米,就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原来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自我评价:
对于本课复习的知识点,你觉得哪些方面掌握得好,哪些方面掌握得不好?准备用什么方式来
补足?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