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09:00:21
[原创]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的“定式”与“变式” 数学 .doc(124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第 10 页
第 11 页
第 12 页
第 13 页
第 14 页
第 15 页
第 16 页
第 17 页
第 18 页
第 19 页
第 20 页
第 21 页
第 22 页
第 23 页
第 24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的“定式”与“变式” 南头城小学 刘海霞 关于导学案,高效课堂倡导者、中国教师报编辑李炳亭老师是这样认为的:导学案的功 能是导,而不是习题集;核心是学而不是教;案是设计。全称可以叫做 “推动引导学习的设 计”,简称“导学案”。 导学案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由于它承载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 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 以对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高效课堂认知程度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导学案设计的质量。 基于以上,我从自己任教的小学数学学科出发,就导学案设计的定式与变式问题作了一些 浅显的研究,现简要简述如下。 一、导学案的设计目的及基本特点。 在研究之前,我们必须先对“为什么要设计导学案”及“导学案的设计有什么基本的 特点”有一个简要的了解: 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导学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达到学案导学“先学后 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目的。 基本特点: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 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然后在课 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 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二、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的“定式”。 在实际操作中,关于导学案的撰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反差很大。我 们有自己的创建高效课堂的模式,有自己追求的教育理想,有自己的教育价值取向,于是 有了自己的关于导学案的基本想法。 所谓定式,个人的理解应该是针对所有课型都适用的一种设计模式,也可以说是小学 数学导学案的一般结构。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课型,导学案的设计都由学习目标、学前准 备、课中导学、课后拓展四部分组成。 1、学习目标确立要注意区别于我们备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含三维目标,而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主要写“知识与技能目标”就可以了, 理由是: 其一,导学案是写给学生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 于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无所适从。 其二,学生可以根据知识与技能目标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也方便学生对学习的效果作 自我检测和评价。而另外两个目标的落实情况学生是很难自我检测的,只能由教师去评价。 其三,虽然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主要呈现双基目标,不等于不落实三维目标。三维目标 把握在老师心中,蕴含在导学案的精心设计中,只要学生经历了,目标也就实现了。 2、学前准备主要让学生做什么。 学前准备也就是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设计的主要意图是:以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复习与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技能,观察与 本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现象,解决掉本节课或者本单元本章学习当中最基础的知识。 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创设有利于建构本节课内容的情境,为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做好 铺垫。 3、课中导学部分的问题设计要注意什么。 真正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产生的。从这个角度讲,课中导学部分的问题设计 要分为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其中预设性问题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而生成性问题则是在学 生学习过程中,自主产生的真实性问题。尤其是学生自主生成的这些问题更为可贵,因为提 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导学案对问题的设计理应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互 动与生成。教师在预设问题这一块要适当“留白”,留出学生设计问题的空间。 4、课中导学教师该怎么做。 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在前一步骤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 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 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 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 合作的良好学风。 5、课后拓展应该设计一些什么内容。 总的设计理念是:立足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研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 其二:在导学案的空白处指导学生进行方法、规律等的记录。 其三:在学案的最后写出学后记,简要记录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6、附上典型案例《分数除法一》 : 学习目标: 1、在涂一涂活动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会正确计算。 学前准备: 1、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 12 5 9 2、列式计算。 ①、12个苹果的 4 1 是多少?(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②、一桶 20千克的油,它的 4 3 是多少千克?(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课中导学: 1、把一张纸的 7 4 平均分成 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分两次进行,两次涂的颜色要 区分) 涂完后记录结果: 用除法算式来计算: 2、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 7 4 ÷2= 7 2 吗?你是怎样想的? 3、把一张纸的 7 4 平均分成 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涂完后记录结果: 用除法算式来计算: 4、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 7 4 ÷3= 21 4 吗?能提出你的大胆猜想吗? 5、自学课本第 34页,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后拓展: 1、王悦 10分钟走 6 5 千米,她平均每分钟走多少千米? 2、一个正方体棱长总和是10 9 米,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三、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的“变式”。 1、按知识领域的不同来分 ①、数与代数领域的导学案的设计:“学习目标、学前准备及课后拓展”这三部分的设 计方法仍然不变,变的是“课中导学”的部分,可具体的细化为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 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 建立模型、探究算法  知识迁移、检查测评(建议在检查测评环节只测评双基,将解决问题放在巩固练 习环节。)  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附上典型案例《分数除法二》: 学习目标: 1、在涂一涂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2、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会正确计算。 学前准备: 试一试 4÷2= 6÷3= 4÷1= 6÷1= 4÷ 2 1 = 6÷ 3 1 = 课中导学: (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像 4÷ 2 1 =,6÷ 3 1 =,这类“一个数除以分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大胆猜测。 (建立模型,探究算法): 自学课本第 36页,动手操作。 1、4张同样大的饼,每 2 1 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请用 4张圆形纸片代替饼,分一分,剪一 剪。) 2、4张同样大的饼,每 4 1 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请用 4张圆形纸片代替饼,分一分,剪一 剪。) 3、完成数学书上画一画,验证你的猜测。 我原来的猜想: 验证后的结论: (知识迁移,检查测评): 7÷16 7 6÷ 9 8 11÷ 27 22 9÷17 6 7 1 ÷ 7 5 (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1、解方程 18x=10 9 5 1 x= 7 1 25 4 x= 5 2 3 2 x= 9 4 2、计算下面各题,把得数大于 8的算式圈出来。把你的发现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8÷ 7 4 8÷ 5 4 8÷1 8÷ 3 4 8÷ 4 5 我发现: 课后拓展: 1、一块地有 7 4 公顷,用 4台拖拉机来耕, 7 4 小时可以耕完,平均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 少公顷?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②、“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导学案的设计:“学习目标、学前准备及课后拓展”这三部分 结构不变,“课中导学”部分的结构如下:  理解情景、提出问题  建立模型、提出猜测  检验证明、形成结论  知识迁移、自我测评  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附上典型案例《圆的面积》: 学习目标: 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前准备: 结合学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第 62—64页,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 课中导学: (理解情景、提出问题): 1、根据教材第 62页信息窗 3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求水龙头可以喷洒的范围,也就是求( )的面积。 3、什么是圆的面积?(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圆片,摸一摸,体验一下圆面。)怎样求圆的面积呢? (建立模型、提出猜测): 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示:可以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来研究) (检验证明、形成结论): 1、将圆等分成 16份的圆展开,可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若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 近什么图形? 2、找出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圆的半径 = 圆的周长的一半 = 因为: 所以:圆的面积 =( )×( ) = = 用字母表示是:S= (知识迁移、自我测评): 1、现在你能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吗?(自己解答出来) 2、一个圆的直径是 2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1、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5cm d =0.8dm 2、解答下列各题。 (1)、李师傅用长 80cm,宽 60cm的木板做一个最大的锅盖,求这个锅盖的面积? (2)、用一根长 12.56dm的铁丝围成一个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课后拓展: 1、一个直径是 8m的圆形花坛,在它的周围铺一条 1m宽的水泥路,这条水泥路的面积是多 少平方米?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按课型的不同来分 ①、新授课导学案模式:  学习目标  学前准备  课中导学  课后拓展 案例可参考《分数除法一》 ②、练习课导学案模式:  练习目标  梯度练习:包括基础练习、拓展练习  反思小结 附上典型案例《乘法运算律的练习》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律的意义。 2、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梯度练习: (基础练习) 1、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3×25×4 125×6×8 50×26×4×2 73×56+27×56 32×(30-20) 135×6+65×6 380÷5÷2 40×13×25 (拓展练习)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5×12×25 16×125×21 102×24 59+99×59 34×101—34 99×63 66×58+33×58+58 反思小结: 自己觉得这三种运算律哪种掌握得好,哪种掌握得不好?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改进? ③、复习课导学案模式:  复习目标  网络梳理:理清知识主干,建立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查缺补漏, 实现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①知识回顾与网络构建。②对主干知识 中的要点进行深度剖析,深化、完善学生的认识。  典型问题:主要是通过典型问题,从应用的角度深化对主干知识内涵的理解, 把握知识的外延,说明有关注意事项。几种主要的题型:①辨析型问题。主要是针对容易引 起误解的重要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②应用型问题。主要是针对知识内涵的深化 理解,进行思路、方法和规范习惯的培养;③拓展型问题。主要是针对拓宽思维和联系实际 的问题,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变通思维的意识,实现知识、方法和实际问题的互融。  当堂检测:要做到分层设计,关注学生差异,并加强变式拓展训练。虽然是复习 课,但不要在题目难度上盲目拔高,其难度要保证多数学生能做出来,避免挫伤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 自我评价 附上典型案例《多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 复习目标: 1、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巩固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2、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 实际问题。 网络梳理: 1、学生自主整理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知识点: 长方形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2、举例说一说什么是组合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哪些基本方法? 典型问题: 1、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右图是一个梯形,当上底分别是 6cm,4cm,2cm 和 1cm时,梯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议一议: (1)当上底为 0时,这个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 (2)当上底为 30cm时,这个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 2、复习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当堂测检: 一、填空: 1、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1米,高是 8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2、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 6厘米,高是 3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 形面 . 积是(   )平方厘米。 3、 一个梯形的上底 3厘米,下底 5厘米,高比下底少 1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另一个梯 形的上底是 2厘米,下底是上底的 3倍,高是上底的一半,面积是( )平方厘米。 4、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高是平行四边形的 2倍,如果三角形的面积是 8平 方分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面积 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 10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厘米。 5、 一张长 5分米,宽 4分米的长方形共可剪成( )个底和高都是 2厘米的直角三角形。 二、判断: 1、 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2、 如果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3、 梯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一 个梯形的高不变,如果上底增加 2厘米,下底减少 2厘米,面积不变。 5、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扩大 3倍,那么它的面积就比原来扩大 6倍。 三、应用: 1、三角形广告牌,底 25分米,高 20分米。如果每平方米刷漆 2千克,那么将这个广告牌正反两 面刷漆,购买 18千克油漆够不够? 2、大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底 82米,高 65米,如果每平方米种大白菜 9棵,这地可种大白 菜多少棵? 3、 一堆木头整齐地叠放在地上,最下一层有 25根,最上一层揩油 6根,一共叠放了 20层。每 下面一层都要比它上面一层多一根。这堆木头一共有几根? 4、 明明的房间是一个长 4米、宽 3米的长方形。用下面这样的三角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 块? 5、一个梯形,如果上底减少 4厘米,就变成一个三角形,面积比原来的梯形减少 8平方厘米, 如果上底增加 4厘米,就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原来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自我评价: 对于本课复习的知识点,你觉得哪些方面掌握得好,哪些方面掌握得不好?准备用什么方式来 补足?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09:03:1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