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09:00:22
[再加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分层协作教学的探究 .doc(29.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分层协作教学的探究 南山区阳光小学 闵斌华 分层教学,即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兴趣爱好等分层 分组地为其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评价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 学效果。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由于地区不同、家庭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学生往 往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基础、操作能力、接受水平、生活体验 的差异等各个方面。之前统一的教学目标和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往往是基础好的 学生等基础差的学生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这就使得前者因为太简单而失去 兴趣,后者又因为太难而丧失信心,如此恶性循环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直面学生的客观差异,因材施教。 二、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分层协作教学的探究 实践表明,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认识和 使用计算机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去进行学习,体 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第一,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学来决定教师的教。师生心与心的沟通与 交流、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属的层次。 多年来,我非常关注三年级学生在开学的第一个月的时间 ,学生对信息技术 新课程新鲜感表现欲是最强烈的,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信息 技术兴趣的最佳时机。认真上好每一次课,认真上好每一次机……尽量多地和学 生交流,调查了解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软件的掌握程度、家中有没有计算机、 上网主要进行什么操作、希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到什么等,并以学生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接收能力及发展空间为依据,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把一 个班的学生分为基础组、提高组和拓展组等三组。 基础组的学生,或很少接触计算机,或对电脑没有兴趣,或接受能力不强、 或学习习惯比较差、或只对游戏聊天感兴趣。有的学生上课纪律特别好、信息技术 基础知识背诵得也不错,但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却很差,在上机时束手无策, 到下课也常常无法完成任务。 1 提高组的学生,对教材上的内容有所了解或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没有困难 但缺乏主动性,常常完成任务后,就偷偷摸摸的玩起了游戏,或上网,或聊天。 拓展组的学生,计算机知识比较丰富,不满足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求知欲高, 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属于电脑迷。 这种分层绝对不是给学生贴上标签,将 他们分为三六九等,而是教师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事实求是、有的放矢, 进行科学而高效地教育,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同时要让学生、家长明白 层次不是永恒不变的。教师会根据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不定期对各组 学生进行调整,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努力。层次分三层足够,分得太多也无意义 因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每一节课设计 出兼顾太多层面的教学方案。 第二,信息技术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 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遵循“用”能生巧的原则。在“用”的环境下,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举一反三”的学习模式,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 信息素养。能迅速让各层次学生熟练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形成触类旁 通的独立学习能力,有利于逐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 上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将传统教学中整齐划一的目标,根据 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改为可由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这些目标大致可分为,基 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学生有权利选择从什么目标开始、最终达到 什么目标,学生可以自己做出计划,教师仅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人人有事做 人人有兴趣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好乐知者”,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原 动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 自己学习的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提倡自主学习,凡是学生能 看懂的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少讲或不讲,将大部份时间还给学生。遵循“既要让 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 去学习”的原则,教学目标的不宜设置过低或过高,应该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可 以达到并且能学到新的知识。让各层次的学生必须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鲜美的 果子。 第三,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当 2 小老师,课堂秩序变好了,课堂辅导轻松了。 学生个体差异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决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以课堂教 学为主阵地,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解决学习困难。在 此基础上,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辅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特 长。课堂辅导的宗旨是,对基础组和提高组的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侧重于 引导学生学习;对拓展组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侧重于指导学生自学。教 师的任务从原来的讲解、讲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 分层次的辅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的听教师讲,转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自 主学习、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难以照顾到不同类型的 学生,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辅导,因此,辅以分组学习的方式可以弥 补其不足。 分组学习是分层教学中可操作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策略。以小组的方式学 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和帮助,培养整体意识、集体观念及良好的道德品 质,让学生共同进步全面提高。在教学中,除了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基础、提高 和拓展等三个组便于分层教学外,我还将全班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和学习大组, 开展合作学习。学习小组由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的两位同学组成,有意识地将学习 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强带弱,常能收到意想 不到的好效果。并根据机房的布置,将坐在同一列的学生分为一个大组,尽可能 地实现组内优势互补,组与组之间能开展公平竞争。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 经验,在组内合作学习时,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充分 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小老师可以采用轮流制,谁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好,谁就是小老 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作为学习 的组织者,我在课堂内不断巡视,立足于学生的思维,揣摩他们学习的心理, 观察学生可能发生的困惑和错误,做到未雨绸缪,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的关系,使学生真正学会合作学习。 第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 互评、学生自评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3 教师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不是目的,而 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 话,那就有违分层教学的本意了,也不能有效地反应出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技 能。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用不同评价标准。以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进步和提高 的多少,作为评价他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对基础组的学生,要拉着走 多鼓励,采用及时性评价,寻找闪光点,肯定其点滴进步。对提高组的学生,要 他们小步走、多练习,采用激励性评价,指明努力的方向。对拓展组的学生,要 他们主动走、多变化,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学生互评。主要意义在于学习成果的共享,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改 进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多从正面进行相互评价。注意不要只对学习 成果进行优劣评价、更要指出问题所在,以及改进建议等。 学生自评。重视学生的反思,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他们总结,每 节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得最棒或最差的环节、以及在团队中的贡献,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有效的教学管理和监督。 教师的真诚付出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经过较长时间的分层教学实践,这种教 学方式很受学生、家长的欢迎,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教学内容 过于统一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知识两极分化的矛盾,为学校 的信息技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不仅要让学生在参与、体 验、实践中快乐地获取知识,也能让教师在参与、体验、实践中获取分层教学的快 乐。 4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09:03:04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