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2010高三复习《生活与哲学》易错选择题整理 政治 高三.doc(51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高三复习《生活与哲学》易错选择题整理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90 分)
1.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四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中仍然存在不少矛
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主要体现了:
①联系的观点 ②发展的观点 ③矛盾的观点 ④一分为二的观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人民网载文指出,用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是中国共产
党人的经验和命题,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在此基础上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武装全党”的新要求、新命题,是立足我们党面临的新的历史方位所作出的必然选择。用具
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原因在于: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可分割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
化
3.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形势是企稳和向好的。同时
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B.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4.2007年 7月 27日人民网载文指出,新农村建设既要防止一哄而起的短期行为,又要避
免急躁、简单的方式,切实把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一哄而起的短期行为和急躁、简单的方式
违背了:
A.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D.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5.对当前的腐败问题,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深刻认识反腐败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
性,更加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反对腐败。
上述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①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主要矛盾规定事物的性质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少
数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这是由于: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面方面发生了变化 ②主次矛盾发生了转化
③具体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④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发生了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7.《列子·天瑞》篇记述:古代杞国有一人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愁得生了一场大病。杞人忧
天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辨证 D.否认了物质运动规律性
8.希望通过烧香拜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不现实的,因为:w.w.w.k.s.5.u.c.o.m
①神灵观念完全是人们主观臆造的 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④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1
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了:
A.联系和发展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D.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10.2007年受香蕉“巴拿马病”是香蕉世界的 SARS谣言流传等影响,海南香蕉从平均每
公斤 2至 3元骤然跌至每公斤 0.8至 1.4元,每天运销岛外的香蕉由原来 7000-1000吨减少
到 3000多吨。这说明:
A.整体与部分不可分 B.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D.部分的性能决定整体的性能
11.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经常提到“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这些
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将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
B.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
C.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D.各部分功能之和小于整体功能
12.中共十七大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说明:
A.联系与人的意识无关 B.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C.整体与部分不可分 D.联系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13.在过去 10年里,格陵兰冰川融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科学家警告说,这一现象将会
导致海平面升高,这导致世界各地出现更多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暴风雨,而且也会影响到动
植物的生长、珊瑚礁的形成、飓风的威力、干旱现象、气流变化以及区域性气候等。上述材料体
现的哲理是:
A.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B.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D.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14.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矿产
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
环经济的哲学依据是:
A.联系的存在是无条件的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C.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D.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1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问题
16.医学科学证明,大脑皮层受损,人就成为白痴。这说明
A.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 B.人脑是思维的源泉
C.只要有健康的人脑,就会产生正确的思想 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17.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
人脑中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
A.物质世界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 B.人脑这一物质器官的必然产物
C.移入人脑的并被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D.客观事物存在的自然基础
18.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说明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
19.“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
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
能拿本本框住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据此回答
2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的交汇点 D. 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21.我国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以每年约 30毫米的速率向东 38
度推移,中部的昆仑地块以每年平均速率 21毫米的速度向北东部的昆仑地块以每年平均速
率 21毫米的速度向北东 61度推移,北部的祁连山地块以每年 7-14毫米的速率向北东 80度
推移。上述事实表明:
A.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唯一特性 D.事物总是瞬息万变的
2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C.要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23.“长征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沿途 11个省内发芽、开花、结果。这表明: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B.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C.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D.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24.刘禹锡有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的哲理是:
A.新事物与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挡不住新事物的成长
D.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25.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是简单的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
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区域布局。要实现这一调整首先必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主要体现了:
A.任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B.矛盾的同一性与对立性关系有所不同
C.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 D.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26.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之中
B.没有一种事物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每一事物,总有一天要被否定
C.辩证的否定是全面的否定,不了解这一点,就不知道事物是怎样发展的
D.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27.经过 20多年的快速发展,今天的深圳已经处于较高的发展平台,面临的任务和形势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需要在实践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先行探索,对于理论创新突破的要
求也显得格外迫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
①实践探索是理论创新的最终源泉 ②实践探索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先导
③理论创新对实践探索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④理论创新是实践探索的目的和归宿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3
28.《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并具备了可能转变为现
实的必要条件。这些必要条件包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等矛盾所需要的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等基本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29.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是
A.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D.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30. 下列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有w.w.w.k.s.5.u.c.o.m
①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④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⑤见风使舵 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③⑤ D.②③⑤
二.非选择题(共 10 分)
3 1 .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从
1 9 9 3 年至1 9 9 6 年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1 9 9 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政府把“适度从紧”
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2 0 0 3 年以来,政府开始适当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在“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
寻找平衡。
2 0 0 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
顺差过大等问题,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
在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动荡的背景下, 2 0 0 8 年 1 0 月 8 日 晚,中国
人民银行宣布,从 1 0 月 9 日 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 . 2 7 个
百分点;从 1 0 月 1 5 日 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 . 5 个百分点。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的依据。(1 0
分)
4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