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近现下册试卷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试卷
1. 选择题:
△ .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对民主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由
浅入深、由理想到现实的过程。回答:
1. “八七 ”会议: ( )
A.标志着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
B.确定了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策略方针
C.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
D.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2. 与南昌起义相比,秋收起义开始使用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这
表明:
( )
A.革命的动力发生了变化 B.革命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C.革命的策略发生了变化 D.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3. 中共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最突出教训
是:
( )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D.必须将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4. 1931年初,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建立的土地所有制是: (
)
A.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B.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
C.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D.农民平均享有地权制度
5. 中 共在实践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点是: (
)
A.八七会议 B.广州起义 C.文家市决策 D.三湾改编
6. 决 定中国民主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最主要依据是:
( )
A.共产国际的指示 B.苏俄的革命经验
C.中国的特殊国情 D.毛泽东思想
7. 红色政权能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坚持发展并日益壮大的最根
本原因是: ( )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给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ptsz lgq1
中近现下册试卷
D.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 中共成立后,经历了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结合有关知识回
答:
8.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的重要意义在于: (
)
A.奠定了 “党指挥枪 ”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标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
D.创建了中共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
9. 中 山舰事件后到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前,陈独秀坚持右倾
错误的严重后果是: ( )
A.蒋介石逐渐掌握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
B.使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对国民党突然袭击无法组织有效反击
C.使党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D.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10.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处理国共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是: ( )
A.坚决反击顽固派的进攻 B.争夺中间力量的支持
C.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11. 1945年,在努力争取全国和平民主的斗争中,毛泽东告诫全
党: “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要代表得好,不要当陈独秀。 ”对
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 )
A.“ 和为贵 ”,努力争取和平 B.既要努力争取和平也要准备斗争
C.通过谈判,尽量避免内战 D.继续同国民党合作维护统一战线
12. 1945年 8 月,毛泽东指出: “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
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 ”当时此 “斗争 ”主要集中在: ( )
A.建设什么性质的国家之争 B.国共两党的关系之争
C.统一战线是否继续存在之争 D.国民党同民主党派的权力之争
13. 中共在抗战期间提出的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
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和抗战胜利后提出的 “和平、
民主、团结 ”两个口号的共同点在于: ( )
A.为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为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
C.为尽力争取国内和平,实现民主
D.为揭露蒋介石 “假和平、真内战 ”的阴谋
△ . 统一战线是中共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回答
ptsz lgq2
中近现下册试卷
14.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以后,蒋介石集团政策重心转变,中共
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策略是: ( )
A.号召全国人民反蒋抗日 B.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以斗争求团结 D.消灭顽固势力
15. 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长期维持的主要经验是: ( )
A. 以民族大义为重,对国民党反共摩擦予以理解
B. 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C. 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
D. 始终维护国民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
16. 中共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根据地建设,实行的重
要措施是: ( )
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建立三三制的政权
C.实行精兵简政 D.开展整风运动
17. 国共两党第一次分裂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是: ( )
①造成了祖国分裂至今 ②日本帝国主义乘机侵略中国
③国共双方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内战 ④导致了三年多的内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C. ②③ D. ①④
18. 下列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巩固与扩大的是 :
(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包括: ( )
①. 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 ② . 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③. 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 ④ . 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 青年学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先锋作用。据
此回答
20. 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是: (
)
A 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B 先进知识分子发挥了领导作用
C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D 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
21. “一二 · 九 ”学生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 ( )
ptsz lgq3
中近现下册试卷
A 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 揭露了日本灭亡中国的阴谋
C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D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22. 1947年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的学生运动首先爆发于:
( )
A 北平 B 上海 C 南京 D 天津
△ . 民主革命各时期,中共根据不同时期革命任务的特点制定土
地政策。据此回答:
23. 中 共 在民主革命各时期制定土地政策的理论依据是: (
)
A.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B.中共是代表农民利益的革命政党
C.农民受压迫最深,富有革命精神
D.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4.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制定土地政策与抗战时期相比,不同点在
于: ( )
A.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B.促进根据地经济的发展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
25.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改变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依据是:(
)
A.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D.农民对中国革命态度的变化
26.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土地改革
中相同的内容是: ( )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C.限制富农 D.巩固统一战线
△ . 依据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回答:
27. 中共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
①. 继续完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任务 ② . 为了尽力争取和平
③. 为了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 ④ . 为了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8. 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是: (
)
A.个体经济 B.合作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外资经济
29.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任务是: ( )
A.为解放全中国作准备 B.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准备
ptsz lgq4
中近现下册试卷
C.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作准备 D.为镇压反革命作准备
30. 解放战争时期,进行三大战役时机成熟的表现是: ( )
①. 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我方的变化 ② . 战略反攻打乱
了敌人的部署,为决战创造了条件 ③ .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基本
完成
④.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002 年 2 月,布什总统应邀访华。江泽民在与布什举行会谈
时说,总统先生是在中美关系处在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访华的。
30年前的今天,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结束了
两国相互隔绝的历史,开始了交流与合作的进程。回答:
31. 新中国诞生后,中美两国曾有一段相互隔绝而又敌对的历史 ,
其起因是: ( )
A.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B.美国蓄谋侵略中国
C.美国企图扼杀新中国 D.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
32. 30年前,尼克松总统访华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 ( )
A.结束隔绝状态,进行交流与合作
B.改善中美关系,加强同苏联争夺欧洲
C.结束与越南的战争 D.改善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33. 从尼克松访华到布什同江泽民会谈,说明了: ( )
A.中美两国之间注意增进了解,发展互信
B.双方都承认和尊重差异,寻求和扩大共同点
C.中美由隔绝走向相互信任 D.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34. 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
A.意识形态问题 B.贸易问题 C.台湾问题 D.人权双重标准问
题
35. 2002年 3 月 16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召见美国驻华大
使,就美国政府允许台湾所谓 “国防部长 ”赴美 “开会 ”向美国政
府提出严正交涉。美国政府的这一行为: ( )
①. 践踏了《联合国宪章》的精神 ② . 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
报的原则 ③ . 干涉了中国内政 ④ . 改变了其坚持的 “一个中
国 ”的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ptsz lgq5
中近现下册试卷
△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过有益的探
索,也有失误。回答:
36. 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违背了: ( )
A.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
D.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37. 1959年庐山会议后开展的反右倾斗争,实际上反掉的是:(
)
A.平均主义 B.主观主义 C.实事求是 D.个人专断
38. 关于 1962年初中共七千人大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B.表明中共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 在文革期间,一些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人民群众同左倾错
误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其中四五运动是最典型的事件之一。据
此回答:
39. 1976年 4 月,北京上百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敬献花圈。这场运动的实质是: ( )
A.痛斥四人帮的倒行逆施 B.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
C.人民群众对四人帮义愤的总爆发 D.抒发对周恩来的悼念之情
40. 四五运动的历史作用是: ( )
A.为打倒四人帮做了思想准备 B.为打倒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C.为纠正文革错误做了思想准备 D.为纠正文革错误奠定群众基础
二 . 材料题:
4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意见不
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 1945
年底也会完全被摧毁。尼米玆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
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
联的参战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的空军作战的陈纳德将军
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
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
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的压倒一
ptsz lgq6
中近现下册试卷
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
它的经济潜力只有美国的 15%……但是美国——这是第二个决定
性的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对日作战,美国
拥有军事优势……而这是根本的。(摘自 H· 米歇尔《第二次世
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人以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
至死方休。……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
一寸土地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 100 万美国人 50万英国
人的生命。(摘自 W· 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三:( 1945年) 8 月 6 日,美国将第一颗原子弹投到日
本海军基地——广岛。……事后日本人调查该城市死伤人数,死
者计 6 万人,伤 10余万人,而伤者大多无法治疗。(摘自《日本
拒绝乞降目击记》
请回答:
⑴. 在关于日本战败的原因分析方面,有哪些主要的论点?
⑵. 你如何评价原子弹在对日作战中的作用?
⑶. 你对日本人民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悲剧如何认识?
⑷. 西方人士在分析日本战败原因方面是否客观公正?为什么?
4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从我们接管
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
复和发展。……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学会生产
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
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护政权,我们就会站不
住脚,我们就会失败。
材料二: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实现四个
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
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
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革命。
材料三: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
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
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公有制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
ptsz lgq7
中近现下册试卷
请回答:
⑴. 这三段材料相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三论
述的角度有何不同?
⑵. 这三段材料的内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当时的着眼点
各是什么?
2. 问答题:
43. 中共“十六大”在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中
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据此回答:
( 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是在
哪一历史时期形成的?( 3 分)形成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 6 分)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怎样的共同特点?( 2 分)
( 2 )这三大理论分别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什么作用?( 6
分)
4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农村政策、中共重视农村问题
的原因。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
民革命斗争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农民的革命斗争在新民主
主义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45. 阅读下列与邓小平同志有关的图片:(考试报 04. 五期)
图一:抗日战争初期,邓小平等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图二:淮海战役主要指挥者
ptsz lgq8
中近现下册试卷
图三: 1990年,邓小平和江泽民接见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
图四: 1985年 6 月 4 日,邓小平宣布中国裁军 100 万
请分别分析每幅图片所反映的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概述它们所产
生的重大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试卷答案
3.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D A C C D B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B C C B C C A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D A B A C A C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B D C A A C D B B
二 . 材料题:
ptsz lgq9
中近现下册试卷
41. 【答】
⑴.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海军力量的优势是战胜日本的原因;
第二种观点认为苏联对日宣战是决定性因素;
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国对日本的军事优势是战胜日本的根本原因;
⑵. 原子弹不是战胜日本的决定性因素,但起到加速日本投降和
减少人员伤亡的作用;
⑶. 许多日本人民是原子弹的受害者,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
本法西斯集团,美国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⑷. 不完全公正。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巨大作
用。
42. 【答】
⑴.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材料一直接论述发展生产的重要性,材料二、三从变革生产关
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
⑵. 材料一是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为解
决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而提出的;
材料二是文革结束后,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的工作
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而提出的;
材料三是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而提出的。
材料一着眼于巩固政权;材料二着眼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材料三着眼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 . 问答题:
43. 【答】
( 1 )毛泽东思想: 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确定。背景: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邓小平理论: 1997年
中共十五大会议确定。背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
得辉煌成就,特色理论逐渐成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
年中共十六大会议确定。背景:进入 21世纪,中国全面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特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实事求是。( 11分)( 2 )作用:毛泽东思想为争取抗
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邓小平
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指导。“三个代
ptsz lgq10
中近现下册试卷
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了重
要指导作用。( 6 分)
44. 【答】
一、中共农村政策:
⑴.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等积极发动农民运动,如湖南农民在农
会领导下,进行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建立农民政权和武装,
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但中央领导人对农民运动不重视,甚至
压制农民运动;
⑵. 国共政权对峙时期:毛泽东开辟农村革命道路,实行工农武
装割据,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制定土地革命路线,调动了农民
革命积极性。
⑶. 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土
地政策。
⑷. 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
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二、原因:
⑴.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里,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有强烈的革命要求;
⑵.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⑶. 无产阶级人数少,领导民主革命,必须发动农民参加,才能
形成强大的革命队伍;
⑷. 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都
失败了,历史证明,没有农民的支持,革命是不能成功的。
三、特点:
在中共的领导下,摆脱了旧的生产方式的束缚;克服了旧式农民
战争的局限;
四、地位:
⑴. 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为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
⑵. 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武装
力量发展的依托;
45. 【答】
图一:
原因: 1938年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八路
ptsz lgq11
中近现下册试卷
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
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影响:建立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了日军的进攻,配合了国
民党正面战场上的抗战,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图二:
原因: 1948年,经过两年的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力量增强,
后方更加巩固;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数量上超过国民党军队;
国民党人数下降,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处境孤立;党中央决
定发动战略决战;
影响:歼敌 55万人,解放了长江以北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解放
长江以南,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图三:
原因: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与英国就香
港问题进行谈判;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决定 1997年 7 月 1 日中
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为保障“一
国两制”顺利实施和港人治港的实现,起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
本法》;
影响:维护了国家主权,促进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有利于
中国成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同时也为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提供了借鉴;
图四:
原因: 20世纪 80年代,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国际裁军和军
备控制取得进展;为推动中国的经济建设,推动国际裁军和实现
世界和平,中国宣布裁军 100 万;
影响: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
化了以质量强军的战略思想;同时对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裁
军和军备控制的进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ptsz lgq12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