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09:11:50
掩耳盗铃教案 三年级.doc(43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寓言二则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自欺欺人是愚蠢的, 有错要及时改正。 2.通过指导,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 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和“亡羊补牢”这两个成语。练习 用“只要……就……”和“从此”造句。 4.指导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学习自己背诵另一则寓言《亡羊补 牢》。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 发表一点自己的感想。 教学思路: 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阅读寓言的一般规律。教学时先以第一则寓言为 例,引导学生研究课题,从整体感知;再分清课文五句话中包含的三层意思, 以理清脉络;然后,抓关键词语,重点理解描写“盗铃者”心理活动的词语, 弄清他的所做所为和结果,从而读懂课文内容。 由教师启发学生得出阅读寓言的第一个步骤——读懂故事内容,分清句 子层次,理解关键词句。 因寓言是凭借短小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所以第二步在理解内容的基 础上要引导学生思考寓言的寓意:那个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结果 怎样?为什么会被人发觉?这说明什么道理?这是阅读寓言的第二个步骤—— 思考寓言的含义:说明什么道理,有何教育意义?有相当一部分寓言的标题是 一个成语,所以成语与寓言的关系应让学生掌握。如“掩耳盗铃”这条成语的本 义是什么,后人又往往怎样引申和比喻?让学生联系寓言的内容,先讲讲成语 本义,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可在教师指导下, 按上述三个步骤和方法去读懂。总之,阅读寓言,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 带着问题,反复读;读一次,要有一次收获,直至弄懂寓意,受到教育。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字典,联系课文,学会“盗、偷、窟窿、叼、劝、堵、悔”的读 音、字形和意思。 2.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学过寓言吗?(《狐假虎威》《自相矛盾》)寓言的特点 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寓言,一则叫 《掩耳盗铃》,一则叫《亡羊补牢》(板书:27 寓言二则)。 二、学习《掩耳盗铃》(板书:掩耳盗铃)。 1.试读课文,说说《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说了一个什么故事。(说了一个人捂 着耳朵去偷铃铛,结果被人发觉了。) 2.检查学生预习生字的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讲清字形,说说字义。 盗(dào):皿墩底,上面是个“次”,字义为偷。偷(tóu):单人旁,意思是 趁人不知道拿人的东西。以上两个字可以组成“偷盗”。铃铛(dáng):铃铛一 般是用金属铜铸成的,所以“铃铛”二字是金字旁。掩(yán),在“掩耳盗 铃”中是什么意思?可看图理解。掩,捂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捂着耳朵去偷铃的 意思。“掩”字怎么记?它是提手旁,和人的动作有关,从手。右边是“奄”, 奄奄一息的“奄”。“掩”字还可以组成“掩盖、掩护、遮掩”。碰(péng):怎 么记?做个动作来说明这个字的意思。 (2)小结。 这几个生字中,大多是形声字,如:铃、铛、掩、偷、碰。其中的“铃” “铛”“掩”都属左形右声,半边表形,半边表音。这些字的读音和表音部 分的“令”“当”“奄”读音相同;而“偷”“碰”的读音和半边表音部分 的“俞”“■”略有不同。 对于形声字,只要辨清字义,就容易记住。 3.阅读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大家注意听,看他是否读得准确、流利。 ②读后学生简评。 (2)理清课文层次,理解关键词语,读懂故事内容。①默读第1 自然段,思 考: A. 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B. 这个人物一出场就给我们一个什么印象?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坏印象 ——想偷)(板书:看想偷) ②读第2 自然段。 导语:这个人看见别人家大门上有个铃铛,就想去偷。他是怎么想的? 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我们来读第2 自然段。 A.指名读第2 自然段,先分清这段里有几句话。大家一边听读,一边用笔标出, 哪几句是讲他怎么想的,哪几句是讲他怎么做的,哪一句是讲结果的?(板 书:想做结果) B.读后讨论。 a.这个偷铃人是怎么想的?(第1、2 句) (a)讨论第一句:他“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铃,铃铛“就”会 响的,“就”会被人发觉。什么叫“明明”?(确确实实)(板书:明明)他知 道什么?(讨论后板书:只要……就……就……)理解句意,练习。(出示小黑 板) (通过讨论变成课文中的这句话:“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 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使学生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这个 条件,“就”会有这样被人发觉的结果。这一点恰是这个人首先想到的,“明 明知道”的。而这个偷铃人又是怎么想的? (b)讨论第二句:“可是他想,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可是”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只要用手一碰”, “就会被人发觉”,按理说就不应该去偷了。用上“可是”,把话一转,这 个偷铃人还要想办法去偷。这个“可是”在这里有转折的意思。) 他想出什么法子?(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板书:如果) “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设) 他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他想的仅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 而别人的耳朵是无法捂住的,他连这一点也不懂,看来很好笑;他明明知道 这是偷人东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别人发觉,设法去遮盖,这纯粹是自 己骗自己,看来这人真是太愚蠢了。) b.他心里这么想着,就去这么做了。哪一句是写他的行为的?(他掩住 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句话的意思?(紧扣题目“掩耳盗铃”进行语 言文字训练。) 这句话里哪个语句是“掩耳”的意思?哪个语句是“盗铃”的意思? “掩” 是什么意思?“盗”又是什么意思?(得出“掩耳盗铃”就是这么来的。) (板书:掩盗) C.结果如何呢?(读最后一句:“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 觉了。”)(板书:刚就) 小结。第2 自然段一共4 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时不能说 成:这一段是讲这个偷铃人怎么想、怎么做以及做的结果;而要概括出,这 一段讲偷铃人怕被人发觉,掩耳盗铃,结果还是被人发觉了) (3)思考寓言含义,悟出其中的道理。 ①看插图思考:书上哪句话正写明了这幅图意?(“没想到..就被人发觉 了”一句。) ②启发思考:怎么说他“没想到”呢?不是他“明明知道”吗? 讨论:他“明明知道”的是什么?“没想到”的究竟又是什么呢?(他 “明明知道”偷人家的东西是不好的,所以他怕被人发觉,却还要想着法子遮 遮盖盖去偷;他“没想到”的是,他再想出什么法子,也是自己骗自己,骗不 了别人的。) ③理解寓意。 A.启发性导入:在我们生活中,倒是听说过有骗子,那都是骗别人,难 道还有自欺欺人的吗? B.讨论: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一则寓言后有什么感想。 C.这则寓言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不要去做自欺欺人的蠢事。) (板书:自欺欺人) (4)告诉学生懂得成语和寓言的关系。 点拨:不少寓言的标题就是一条成语,如“狐假虎威”“自相矛盾”等 等,这则寓言也是这样,“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本来是说掩着耳朵去偷铃 铛。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比喻什么?(用来讽刺自己欺骗自己的蠢 人,明明掩盖不了的事,他偏要想法子遮盖。) (5)朗读全文,体会寓意。 (6)用引读法指导学生背诵全文。(7)布置作业。 ①练习用“只要……就……”造句 ②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掩耳盗铃》。 1.指名朗读。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2.指名背诵。要求准确无误。 3.(学会生字词后)回忆学习这则寓言的步骤。(1)理清自然段层次,理 解关键词语,读懂故事内容。(2)思考寓言含义,悟出其中的道理。(3)懂得有相 当一部分寓言的标题就是成语,要理解成语的意思。由本义到比喻义。 二、学习《亡羊补牢》。 1.出示课题:亡(wáng)羊补牢。 (1)“亡”和“牢”在字典里各有几个义项,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亡: 丢失;牢:关牲口的圈)“补”在这里是修理的意思。 (2)试读课文,说说《亡羊补牢》这个故事说了什么内容。2.检查学生预 习生字的情况。 (1)先找一找有几个形声字,按读音分两类。 ①窿、叼、坊②窟、堵、悔 (2)易错字:叼—叨 注意读音的字:窟窿(kūlong),“窿”读轻声。街坊(jiéfang),“坊” 虽然课文上注了第一声,可是和“街”组在一起念轻声。 多音字:圈(juǎn):羊圈;圈(quán);圆圈。 (3)要理解的词义:街坊,就是邻居。后悔,因做错了事心里感到懊恼。 3.阅读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大家注意听,看他是否读得准确、流利。 ②读后评议。 (2)理清课文层次,理解关键词语,读懂故事内容。 ①先看题目“亡羊补牢”中,关键的词是哪个?“补”在这里是什么意 思?(修理)为什么要修理羊圈呢?(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丢失了羊,为 了以后不再丢失羊,所以要把圈修理好。) ②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写“亡羊”即丢失羊的意思,哪些语句是写“补牢” 的意思?用笔画出来。(“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第 二天早上,……又少了一只……”这些语句是说“亡羊”的意思。“他赶快 堵上..修得结结实实的”是“补牢”的意思。) ③再读课文,看看从哪里到哪里是写他丢第一只羊的经过,从哪里到哪 里是写丢第二只羊的经过。(1 至3 自然段是写丢失第一只羊的经过,4 至5 自然段是写丢失第二只羊的经过) ④指名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个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怎 么想的?(羊已经丢了,修羊圈已经晚了,没有用了。)从哪句话里看出来 的?(他说:“..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板书) 指名读读这句话,体会丢羊人的这种心理活动。再读读街坊的话,突出 “劝”的语气。 分角色读这三个自然段。 ⑤指名读4、5 两个自然段,思考:他后来又是怎样想的?把描写丢羊人 心理活动的句子画出来。再读读想想,他为什么会“后悔”?他后悔什么? (“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出示小黑板:“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思考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把这两句话反复读两遍,比较一 下,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启发学生体会两个“不”字的作用。)这次养羊 人认为“现在修还不晚”,为什么?(因为如果不修,还会丢第三只、第四只.. 所以说“现在修还不晚”。)(板书)结果怎么样?“从此”是什么意思?(从 这开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从这个时候起。)什么时候?(他修了羊圈以 后。) ⑥小结:两次丢羊,由于丢羊人前后态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把前后两次不同的心理活动读一读,加以体会。 (3)思考寓言含义,悟出其中的道理。 ①看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着重描绘丢羊人的神态,突出“后 悔”,描绘他的动作,突出“赶快堵”“修得结结实实”。) ②从中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他及时改正、补救,就避免了损失。) ③这则寓言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 不算晚。启发学生用“只要..就..”把寓意概括出来。) (4)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 读了这则寓言后的感想。 (5)总结全文。 这次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自欺欺人的偷铃人, 一个是有错及时改正还不算晚的丢羊人。以后在生活中,同学们细心地观察 一下,自己也经常反思,千万别做自己骗自己的傻事,即使有了错,及时改 正,也不算晚。 (6)作业。 ①朗读课文。 ②练习用“从此”造句。(提示:“此”指的是什么时候,要写清楚) 附:板书 27 寓言二则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09:42:4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