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6.1正弦和余弦(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
一事实。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 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
事实。
教学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
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解决重难点。
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和探索研究相结合,尝试成功教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相互讨论,动手感知,探索新知。
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制作)
教学过程: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
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
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
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
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
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
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3.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
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
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
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4.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点 , , 重合在一起,
记作 ,并使直角边 , , ……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 ,
, ……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
明:易知, ……,∴ ~ ~ ~……,∴
, ,
因此,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 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1
通过引导并结合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
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典型例题:
1.求出图中所示的 Rt△ABC中的 sinA和 sinB的值.
2.在△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
别为 a、b、c,且 4a=3c,求 sinA、sinB.
课堂练习:
1.sinA表示 ( )
A. 一个角 B. 一个角的度数 C. sin与A的积 D. 一个比值
2.把 Rt△ABC的各边都扩大K倍,得到对应的 Rt△A/B/C/,则锐角A/的正弦
sinA/等于 ( )
A. KsinA B. K
1 sinA C. A
K
sin D. sinA
3.在△ABC中,∠C=90°,a=1,b= 2 ,则∠A的正弦值是 ( )
A. 3
3 B. 3
6 C. 2
2 D. 2
6
4.填空题:
sinD=___________ sinD=___________
sinE=___________ sinE=___________
5.填空题:
sin 30 =_____
___ ___ sin 45
=__ ______
sin 60 =_____
___ ___
2
6.请你猜想当 为锐角时,sin 的值在什么范围内变化?
总结、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
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
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
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
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
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
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
课堂作业:
P10 2(正弦值)
课 题:6.1正弦和余弦(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 、 表示直角三角
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
的锐角度数.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3.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
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 、 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解决办法:通过旧知创设情境,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从而解决重难点及疑点.
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指导发现探索法.
2.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
弦”.如图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
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 中,
为直角,我们把锐角 的对边与余边的比叫做
的正弦,记作 ,锐角 的邻边与斜边的
比叫做 的余弦,记作 .
.
3
若把 的对边 记作 ,邻边 记作 ,斜边 记作 ,则
, .
引导学生思考:当 为锐角时, 、 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
, ( 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
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
典型例题:
1.求出图中 Rt△ABC的 cosA 和 cosB的值.
2.求下列各式的值:
(1) sin30°+cos30° (2) 60cos2
145sin2
(3) 45cos30cos45sin60sin (4) 260sin4
130cos4 2
课堂练习:
1.在△ABC中,∠C=90°,∠B=30°,则 cosA=( )
A. 2
3 B. 2
2 C. 2
1 D. 3
3
2.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是( )
A. 145cos45sin 22 B. 160cos60sin
C. 30cos30sin260sin D. 50cos50sin
3.(1)求出图中 cosD,cosE的值;
( 2)把 cosD, cosE 的值同
sinD,sinE的值进行比较,
写出 sinD 与 cosE 之间的
关系式,以及 sinE与 cosD
之间的关系式.
4.如图(1) _____sin ________cos
图 ( 2 ) 中 _____sin
________cos
5.求下列各式的值:
(1) 45cos45sin (2) 60cos30sin
4
(3)0.5 60sin (4)
30cos
30sin
总结、扩展:
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
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 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
即
, ( 为锐角).
还发现 的两锐角 、 , , ,正弦
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课堂作业: P10 2 3 (3)、(4)、(5)、(6)
课 题:6.1正弦和余弦(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
系。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
间的关系并会应用。
2.难点: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
教学过程:
1.通过复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想“任一锐角的正弦(余
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
的思维积极活跃.
2.这时少数反应快的学生可能头脑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并有了思路,但对部
分学生来说仍思路凌乱.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引导:由
(A是锐角)成立吗?这时,学生结合正、
余弦的概念,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培养学
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复习练习:
1.根据下列条件,求出锐角A的值:
(1) 2
1sin A ,∠A=_____;(2) 2
2cos A ,∠A=_____;
(3) 2
3cos A ,∠A=_____;(4) 2
2sin A ,∠A=_____;
(5) 2
3sin A ,∠A=_____;(6) 2
1cos A ,∠A=_____.
2.Sin30°=_________sin45°=___________sin60°=___________
cos30°=_________cos45°=___________cos60°=___________
5
典型例题:
1.(1)已知 2
3sin A ,且∠A+∠B=90°,求 cosB.
(2)已知 cos55°=0.5736,求 sin35°.
2.(1)计算 .__________30cos30sin 22
(2)由(1)猜想当∠A为锐角时, AA 22 cossin 的值是多少?并证明你的结论.
(3)利用(2)的结论,当 5
4sin A 时,求 Acos .
课堂练习:
1.P9 1
2.(1)已知 2
2cos A ,且∠B=90°-∠A,求 sinB;
(2)已知 9225.01867sin / ,求 /4222cos .
(3)已知 9971.0244cos / ,求 /3685sin .
3.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先根据下列条件
求出∠A的正弦值和余弦值,然后∠B的正弦值和余弦值.
(1)a=2,b=1; (2)a=3,c=4;
(3)b=2,c= 29 ; (4)a=4 5 ,b=8.
2.在△ABC中,求证:cos 2sin2
BCA .
3.计算 89cos2cos1cos 222 .
总结、扩展:
1.请学生做知识小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内容变成自己知
识的组成部分。
2.本节课我们由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和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间关系,以
及正弦、余弦的概念得出的结论: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
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课堂作业:
P11 4 5(1)、(4) B 2(2)、(3)
课题:6.2 正切和余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
系。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
间的关系并会应用。
2.难点: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6
(1)什么是 的正弦、什么是 的余弦,结合图形请学生回答.因为正弦、
余弦的概念是研究本课内容的知识基础,请中下学生回答,从中可以了解教学班还有多
少人不清楚的,可以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2)请同学们回忆 30°、45°、60°角的正、余弦值(教师板书).
(3)请同学们观察,从中发现什么特征?学生一定会回答“
,这三个角的正弦值等于它们余
角的余弦值”.
2.导入新课
根据这一特征,学生们可能会猜想“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
余弦(正弦)值.”这是否是真命题呢?引出课题.
1.通过复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想“任一锐角的正弦(余
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
的思维积极活跃.
2.这时少数反应快的学生可能头脑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并有了思路,但对部
分学生来说仍思路凌乱.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引导:由
(A是锐角)成立吗?这时,学生结合正、
余弦的概念,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培养学
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复习练习:
1、在△ABC 中,∠C=90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若 a=2,b=6,求
∠A,∠B的正弦值和余弦值.
2、计算:(1)sin300cos450+ 3 cos300sin450 (2)sin2450- cos600-1 + 0
0
60cos
60sin
典型例题:
1、已知 锐角,且 5
3cos ,求 tan,sin 和 cot .
2、计算:
(1) 000 45cot30tan330sin2 (2) 0002 30cos60tan45cos
(3) 00
00
30sin260tan
45cot360cos4
课堂练习:
1、填空:
tan520=_____380 cot460=_____440 tan320=cot____ cot330=tan_____
tan290cot290=______ tan350tan___0=1 tan10tan20 …tan890=__________
2、求下列各式的值:
(1) 000 30cos230tan330sin (2) 000 60cot660tan30cos2
(3) 000 30sin260cos230cot5 (4) 0202 45cos45sin
(5) 00
00
45tan260tan
45cot60sin
3、已知在 Rt△ABC中,∠C=900,a :b=5:12,求∠B的四个三角函数的值。
4、求下列锐角的值:
(1) 2
2sin (2) 02
3cos
7
(3) 03cot3 (4) 1)20tan( 0
5、已知 tanA+cotA=3(∠A为锐角),求 tan2A+cot2A.
总结、扩展
1.请学生做知识小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内容变成自己知
识的组成部分。
2.本节课我们由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和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间关系,以
及正弦、余弦的概念得出的结论: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
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课作: P 16 3(2) 6(1,2,5)
单元复习(6.1—6.2)
教学目标:
1.归纳综合第一大节的内容,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并使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
解决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
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归纳总结前面的知识,并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2.难点:归纳总结前面的知识,并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例题:
1.若 tan 2 -( 3 +1) tan + 3 =0 求锐角 .
2.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F为 BC延长线上一点,AF交 CD于
E,sin DAE = 5
3 ,求cos F和cot F的值.
3.在 ABC 中 , C 是 最 大 角 , 且
01cos221sin 222 BA ,试判定 ABC
的形状.
4.m为何值时,方程(m+15)x 2 -(3m+5)x+12=0的
两根分别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正弦.
课堂练习:
1.在 Rt△ABC中,若C=Rt∠,AC=4,BC=2,则 tan B=_________.
2.已知 B为锐角,且cot B= 3
3 ,则 2sin
B =___________.
3.在△ABC中, C=90°, 120tantan A ,则∠A=_________.
4.已知 46cossin A ,则∠A=_________.
5.Rt△ABC中, C=90°,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8
A. 0〈 Asin 〈1 B.0〈 Acos 〈1
C. 0〈 Atan 〈1 D. Acot 〉0
6.∠A为锐角, 3
3tan A 时,∠A的大小范围是( )
A.∠A〈30° B. ∠A〉30° C. ∠A〉60° D.∠A〈60°
7.计算:
(1) 60cos260tan630cot545tan (2)
60cot
45tan
30cos1
30sin
(3) 40cos30tan60tan50cos140sin1 2
8.在 Rt△ABC中,C=90°, 33sin A ,求 BAA cot,cot,tan 的值.
9.在△ABC中,∠ABC=135°,点 P为 AC中点,∠PBC=45°,求∠A的四个三角函数值.
总结、扩展:
请学生总结:我们研究了正弦、余弦的概念及
余角余函数关系,并会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课题:6.4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切、余切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用 、 表示直角三角形
(其中一个锐角为 )中两边的比,了解 与 成倒数关系,熟记
30°、45°、60°角的各个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这三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式子,
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的度数,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切(余切)值与
它的余角的余切(正切)值之间的关系。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正切、余切的概念,熟记特殊角的正切值和余切值。
2.难点:了解正切和余切的概念。
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运用类比法指导学生探索研究新知。
2.学生学法:运用类比法主动探索研究新知。
教学过程:
1.引入正切、余切概念
①本节课我们研究两直角边的
比值与锐角的关系,因此同学们首先 应思考:当锐角固定时,
两直角边的比值是否也固定?
因为学生在研究过正弦、余弦概念之后,已经接触过这类问题,所以大部分学生能
口述证明,并进一步猜测“两直角边的比值一定是正切和余切”。
②给出正切、余切概念。
9
如图,在 中,把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 的正切,记作 。
即
并把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 的余切,记作 ,
即
2. 与 的关系
请学生观察 与 的表达式,得结论 (或 ,
)
这个关系式既重要又易于掌握,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与
区别开.
3.锐角三角函数
由上图, , , , ,把锐角 的正弦、
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 的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给出,使学生茅塞顿开,初步理解本节题目。
问:锐角三角函数能否为负数?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很容易。
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①教师出示幻
灯片
请同学推算
30°、45°、60°角
的正切、余切值。
(如下图)
三角函数 0° 30° 45° 60° 90°
0 1
1 0
10
; ;
; ;
; .
通过学生计算完成表格的过程,不仅复习巩固了正切、余切概念,而且使学生熟记
特殊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根据互为余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的关系,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发现互为余角的
正切值与余切值的关系。
结论: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
的正切值。
即 , .
典型例题:
1、在△ABC中,∠C= 90 ,∠A、∠B、∠C的对边分别为 a, b, c,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
三角形(1)c=28 ,∠B= 45 (2)a= 2 ,b= 6
2、在△ABC中,∠C= 90
(1) 若已知 a, ∠A,则∠B=_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
(2) 若已知 c, ∠B,则∠A=_________, a=________, b=_________;
3、在△ABC中,∠C= 90 ,b+c=30 , ∠A-∠B= 30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课堂练习:
1、在 Rt△ABC中,∠C= 90 ,已知 a , ∠A的值,则 b的值为 ( )
A、 asinA B、acosA C、atanA D、acotA
2、在 Rt△ABC中,∠C= 90 ,tanA=0.75, a=12, 则 c= ( )
A、9 B、12 C、15 D、20
3、在△ABC中,∠C= 90 ,如果 ba 33 ,那么∠B为 ( )
A、 30 B、 60 C、 45 D、以上都不对
4、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1)在 Rt△ABC中,b= 32 ,c=4
(2)在 Rt△ABC中,c=8, ∠A= 60
5、在 Rt△ABC 中 ,∠C= 90 , ∠A= 60
,a+b=14 ,解这个三角形。
6、如 图 , ∠ C= 90 , ∠ DBC= 30
,AB=BD,利用此图求得 75tan 的值。
7、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为 cm3 ,这条高与底边的夹角为 60 ,求它的面积。
8、菱形ABCD的对角线AC=6,BD=8,求 cos∠ABD的值。
11
9、如图,在 RT△ABC中,a, b分别是∠A,∠B的对边,c为斜边,如果已知两个元素
a ,∠B,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未知元素 b ,c ,∠A
(1)求解的方法有多种,请你按照下列步骤,完成一种求解过程:
(2)请你分别给出 a ,∠B的一个具体数值,然后按照(1)中的思路,求 b , c,∠A的值。
总结扩展: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了解了正切、余切的概念及 与 关系.知道特殊角
的正切余切值及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的关系.本课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课堂作业:1、P23 1(1、4)
2、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在 Rt△ABC中(1)c=8 , ∠A= 60
(2)b=7 , ∠A= 45 (3) 38,24 ba
课题:6.5应用举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从而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
问题来解决。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
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
2.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
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
课题:6.5应用举例(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从而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
问题来解决。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2
1.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
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
2.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
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应用正弦及余弦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有时还
经常应用正切和余切来解直角三角形,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预习练习:
1、如图,在△ABC中,AB=AC,AD⊥BC,则D为 BC的_______点。理由:__________
_。
(1) 若 E、F为AB、AC 的中点,EG⊥BC与G,FH⊥BC于H,则
(1) ED= ___AB,DF=___AC;
(2) EG与 FH相等吗?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3) 若AC=5米,AD=2米,则 BC=____米,EG=____ 米,DF=____米。
(2) 若∠B=30o,AC=5米,则AD=________米,BD=______米。
(3) 若∠B=30o,BD=5米,则AB=________米,AD=_______米。
2、如图,在△ABC中,∠C=90o,若AC=m,∠A= ,则 BC=____
AB= 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1、如图,厂房屋顶人字架(等腰三角形)的跨度为 10米,∠A=26o,
求中柱 BC(C为底边中点)和上弦AB的长(精确到 1米,已知:
sin 26 =0.4, cos 26 =0.9 , tan 26 =0.5 )
2、如图,有一个透明的圆柱状的玻璃杯,由内部测得其底
面半径为 3cm,高 8cm,今有一支 12cm的吸管任意斜
放在杯中,若不考虑吸管的粗细,则吸管露出杯口外的
长度最少是多少?
课堂练习:
1、如 图 , 在 梯 形 ABCD 中 , 已 知
AD//BC,AB=DC,∠D=120o,对角线 CA平分
∠BCD,且梯形的周长为 20,求 AC的长及梯
形面积 S。
2、在边长为 a的正方形ABCD内以 A为一个顶点作等边三角形,使它的另外两个顶点
E、F分别位于 BC和 CD上,求这个等边三角形AEF的边长(锐角三角函数表示)。
3、跨度世界第四、中国第一的悬索桥-----江阴长江地大桥示
意图如图所示,某建筑物 CD与桥头塔 AB的水平距离
为 300m ,一测绘者在建筑物顶点 D测得塔顶 A的仰角
为 30 ,塔底 B 的俯角 1 ,求桥头塔高 AB
(精确到 1 m)。
总结、扩展:
13
请学生总结:通过学习两个例题,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
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具体说,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正
切或余切解直角三角形,从而把问题解决.
本课涉及一种重要教学思想:转化.
课堂作业:
1、某地夏季中午,当太阳移到尾顶上方偏南时,光线与地面成 80o角,房
屋朝南的窗子高 AB=1.8m,要在窗子外面上方安装一个水平档板
AC,使平行光线不能直线射入室内,如图,那么档光板 AC的宽度应
为( )
A、 m80tan8.1 B、 m80cos8.1 C、 m80sin
8.1 D、 m80cot8.1
2、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15,BC=14,S△ABC=84,求∠C的正切值和∠A的正弦
值。
课题:6.5应用举例(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横断面图,能把一些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
题。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转化思想;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
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把等腰梯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2.难点:如何添作适当的辅助线.
教学过程:
1.出示已准备的泥燕尾槽,让学生有感视印象,将其横向垂直于燕尾槽的平面切
割,得横截面,请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是一个等腰梯形,并结合图形,向学生介绍
一些专用术语,使学生知道,图中燕尾角对应哪一个角,外口、内口和深度对应哪一条
线段.这一介绍,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很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自学预习:
1、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 ABCD 中, 90B ,BC =
3,CD=2,AB=6,请求 A 的度数。
2、水库堤坝的横断面成梯形ABCD,DC//AB,迎水坡 AD长为 32 米,上底长 DC=2
米,背水坡 BC长也是 2米,又测得 30DAB , 60 CBA ,求下底AB的长和
堤坝的截面积。
典型例题:
1、燕尾槽的横断面是等腰三角形,如图是一燕尾
槽的横断面,其中燕尾角 B是 55 ,外口宽 AD是
180mm,燕尾槽的深度是 70mm,求它的里口 BC(精确到
1mm , 已 知 ,
14
7.055cot,4.155tan,6.055cos,8.055sin )
2、海中有一个小岛A,它的周围 8海里内有暗礁,渔
船跟踪鱼群由西向东航行,在 B点测得小岛A在北偏东
60o,航行 12海里到达D点,这时测得小岛A在北偏东
30o,如果渔船不改变航向,继续向东捕捞有没有触礁
的危险?
课堂练习:
1、如图上午9时,一条船从A处出发以2 0浬/时的速
度向正北航行,11时到达B处,从A、B望灯塔C,测得
∠NAC=36 O,∠NBC=72O,那么从 B处到灯塔 C的距离是
( )浬。
A、20 B、36 C、72 D、40
2、在湖边高出水面50米的山顶A处望见一架直升飞机停留
在湖面上空某处,观察到飞机底部标志P处的仰角为45
O,又观其在湖中之像的俯角为60 O,试求飞机离开湖面的
高度 h(观察时湖面处于平静状态)。
总结、扩展:
请学生作小结,教师补充.
本节课教学内容仍是解直角三角形,但问题已是处理一
些实际应用题,在这些问题中有较多的专业术语,关键是要分清每一术语是指哪个元素,
再看是否放在同一直角三角形中,这时要灵活,必要时还要作辅助线,再把问题放在直
角三角形中解决.在用三角函数时要正确判断边角关系.
课堂作业
1、P34 9
2、P43 8
3、如图,梯形ABCD中,AD//BC,B=30 O, C=45 O,腰AB =
2 a ,求腰CD的长。
课题:6.5应用举例(四)
教学目标:
1.知道测量中的水平距离、垂直距离、坡面距离和倾斜角等概念;
2.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5
重点·难点:
1.重点:把有关坡度、方向角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2.难点:如何添作适当的辅助线.
教学过程:
预习练习:
(1)如图,若A=30 O,AC=5 3,则BC=________,AB=______。
(2)某宾馆在装修时准备在大厅的主楼梯上铺设某种红色地毯,已知这种地毯每平方
米售价30元,主楼梯道宽2米,其侧面如图所示,则购买地毯需__________元。
(保留根号)
(3)如图,有两棵树,一棵高 8米,另一棵高 2米,两树相距 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
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至少飞了_______________米。
典型例题:
1、如图,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 5.5米,测得斜坡的
倾斜角是 24O,求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精确到 0.1米,其中
25.224cot,45.024tan,91.024cos,41.024sin )
2、如图,某货船以 20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重要物资由A处运往正西方向的 B处,经 16
小时的航行到达,到达后必须立即卸货,此时,接到气象部门通知,一台风中心正以 40
海里/时的速度由 A向北偏西 60O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 200海里的圆心区域(包括边
界)均会受到影响。
(1)问:B处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为避免受到台风影响,该船应该在多少小时内卸完货物?
(供选择数据: 7.13,4.12 )
课堂练习:
1、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市内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
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售价 a 元,
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需要( )
A、450 a 元 B、225 a 元
C、150 a 元 D、300 a 元
2、在四边形ABCD中,B= D=90 O,
A=60 O,AB=4,CD=2,求 BC、AD的值。
16
课堂作业:
1、P28 练习 (将 ABD改为 145O, D改为 45O)
2、如图,某校的教室 A位于工地 O的正西方风,且 OA=200米,一
部拖拉机从 O点出发,以每秒 5米的速度沿北偏西 53O方向行驶,设
拖拉机的噪声污染半径为 130米,试问教室 A是否在拖拉机的噪声
污染范围内?若不在,请说明理由,若在,求出教室 A受污染的时
间有几秒?(已知: 75.037tan,60.037sin,80.053sin
)
思考题:
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AD⊥BC于D,且AD=BC=4,若将此三角形沿
AD剪开成为两个三角形,在平面上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你能拼出所有的
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吗?画出所拼四边形的示意图(标出图中的直角),并分别写出所拼
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要求写计算过程,只须写出结果)。
课题:6.5应用举例(五)
教学目标:
1、知道坡度和坡角的概念;
2、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坡角有关的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把有关坡度、坡角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
问题;
2.难点:如何添作适当的辅助线.
2.难点:如何添作适当的辅助线.
教学过程:
自学预习:
1、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坡度,
用字母_______表示,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坡角 ,
且坡角和坡度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坡度越大,坡角越_________,坡面就越______。
4、水坝的横断面为梯形 ABCD,迎水坡 AD的坡
角为 30O,背水坡 BC的坡度为 1 :1,坝顶
AB的宽为 4米,坝高为 6米,求:(1)坝底
CD的长;(2)迎水坡AD的坡度。
17
典型例题:
1、如图,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
6 米,坝高 23 米,斜坡 AB 的坡度 i =
3:1 ,斜坡 CD的坡度 i/=1:2.5。求斜坡
AB的坡角 ,坝底宽 AD和斜坡 AB的长
(精确到 0.1米)
2、如图,沿水库拦水坝的背水坡将坝面加宽 2.0
米,坡度由原来的 1:2改为 1:2.5。已知坝高
DF=6米,若坝长为 500米,问完成这项工程需
多少方土?
课堂练习:
1、如图,防洪大堤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高 AC
等于 6米,背水坡 AB的坡度 i =1 :2,则斜坡 AB
的长为_____________米(精确到 0.1米)。
2、如图,为加固长 90米,高 5米,坝顶宽为 4米,
迎水坡和背水坡都是 1:1的横断面是梯形的防洪
大坝,要将大坝加高 1米,背水坡坡度为 1:1.5,
已知坝顶宽不变,求大坝横截面面积增加了多少平
方米?
课堂作业:
1、河堤上的横断面如图所示,堤高 BC为 5米,迎
水斜坡 AB的长为 13米,那么斜坡 AB的坡度 i是
( )
A、1 :3 B、1 :2.6
C、1 :2.4 D、 1 :2
2、P33 7 P44 3
3、如图,自卸车车厢的一个侧面是矩形 ABCD,AB=3
米,BC=0.5米,车厢底部距离地面 1.2米。卸货时,车厢
倾斜的角度 =60O。问此时车厢的最高点A距离地面多
少米?(精确到 1米)
课题:《解直角三角形》复习
教学目标:
1.会表述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锐角与它的余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2.熟记特殊锐角三角函数的值,即 30°、45°、60°的三角函数的值。
3.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在利用解直角三角形,会利用辅助线把已知的组合
图形分解成直角三角形和矩形。
教学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锐角与它的余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锐角与它的余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18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练习:
1.当 为锐角时, sin 的值与 角的大小有关, 越大, sin 的值_____.
2.已知∠A为锐角,且 3tan A ,则∠A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3.已知∠A、∠B为锐角,若 Acos54sin ,则∠A=____________;
若 32tan90cot B ,则∠B=___________.
4.已知等腰三角形周长为 36cm,且有一条边长为 10cm,则它的
底角的正弦值为________________.
5.如图,在△ABC中,AB=AC,AD、BE是高,且AD=BC,则
Ctan 的 值 是 ____________ , 若 BE=2 , 则
AD=____________.
6.如图,两条宽度为 1的带子相交成 角,那么重叠部分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A. 1 B. sin
1 C. 2sin
1 D. cos
1
二.例题:
1.已知:如图,在△ABC 中,∠C=90°,点 D 在 BC 上,
BD=4,AD=BC, cos∠ADC= 5
3 ,求:(1)DC的长;
(2) Bsin 的值.
2.如图,长为 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
离为 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1米,那么:
(1)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一米吗?
(2)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你的猜想.
3.如图,要测量小山上的电视塔 BC的高度,从山脚下
A点测得AC=820米,塔顶 B的仰角 =30°,山坡的
仰角 =18°,求电视塔的高(精确到 1米,供选用的
数 据 58.030tan,95.018cos,31.018sin
)
4.如图,山上有一座铁塔,山脚下有一矩形建筑物
ABCD,且建筑物周围没有开阔平整地带,该建筑物顶端宽 AD和高度 DC都可直接测
得,从A、D、C三点可看到塔顶端H,可供使用的测量工具有皮尺、测倾器.
(1)请你根据现有条件,充分利用矩形建筑物,设计一个测量塔顶端到地面高度 HG
的方案,具体要求如下:
①测量数据尽可能少;
②在所绘图形上,画出你设计的测量平面图,并将
应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如果测A、D间距离,用
m表示;如果测D、C间距离,用 n表示;如果测
角用 、 、表示,测倾器高度不计)
19
(2)根据你测量的数据;计算塔顶端到地面的高度HG(用字母表示)
三.课后练习:
1.已知△ ABC 中,∠ C=90°,AC=m,∠ BAC= ,求
△ABC的面积(用 的三角函数及m表示).
2.下图为住宅区内的两幢楼,它们的高 AB=CD=30m,两楼间
的距离 AC=24m,现需了解甲楼对乙楼的采光的影响情况,
当太阳光与水平线的夹角为 30°时,求甲楼的影子在乙楼上
有多高?(精确到 0.1m, 7.13,4.12 )
3.为响应市人民政府“形象重于生命”的号召,在甲建筑物上
从 A点到 E点挂一长为 30米的宣传条幅,在乙建筑物的顶
部 D点测得条幅顶端 A点的仰角为 45°,测得条幅底端 E点
的俯角为 30°,求底部不能直接到达的甲、乙两建筑物之间的
水平距离 BC(答案可带根号).
20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