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轼
苏轼其人 课文朗读
探讨写
作
课文结
构
文意把
握
作业布
置
云嫦制作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宋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
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 7岁知书,
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
丰二年( 1079 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
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
“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
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在回京
途中至常州病逝了,时年 66岁。死后谥号“文忠
公”。 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正是写于他被贬官,谪
居黄州之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重点词、句的积累
1 、词
欣然——
念——
遂——
相与——
但——
2 、句
念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如吾两人者耳。
高兴地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共同、一起
只是
叙事:地 ---承天寺
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人 ---作者、张怀民
起因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经过、结果 ---寻怀民,与之
一起赏月
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
柏影也。
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
人者耳。
(月光如水 --- 澄澈)
比喻
(为人 ---乐观、旷达 )
2 、请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写在准备好的纸上。
探讨:
1 、重点问题思考:
作者笔下的月夜美吗?请你说说它的美妙之处何在?
作者为何自称“闲人”,你怎么理解?
你认为作者当晚是怀着什么心情来赏月的呢?你觉
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3、动笔写一写:
本文写得精简,请你再补充一些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
等等,你会怎么写呢?
1、继续收集古今咏月的诗文,并略析其妙处。
2、背诵并自默课文。
3、完成本课练习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