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09:12:55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启发式教学设计 高一.doc(72.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教案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启发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l)掌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理解端压跟外电路的电阻的关系,理解断路和短路时的端压和电流; (3)理解端压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能力和方法目标 (l)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 思路和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探讨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器材】 电压表、电阻箱、电键、电池组、J1203型蓄电池、导线等各 24组。新电池两节,内阻较大 的电池一组(电动势为 9V以上),灯泡若干,演示用电压表,保险丝,导线若干,单刀 双掷开关,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如图 1电路,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从电压表上读出的是什么? 生:电源电动势。 演示实验:测电源电动势并观察灯泡亮度。 师:出示图 1装置示教板,简介实验装置,分别开关打向 1和 2,让学生通过电压表的 实物投影读电源 1E 和 2E 的电动势。 生: VE 31  , VE 92  。 师:(将电压表换接成小灯泡,开关接 1时。小灯泡很亮,几乎发白光)问:开关接 2 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猜测):①烧毁,②更亮。 师:(开关接通 2,小灯泡还不如接 1时亮。) 生:(哗然,形成强烈反差) 师:学习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后,我们就能解释这一实验现象了。 2.新课教学 2.l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完成) 师:什么样的电路叫闭合电路呢? 生:由电源和用电器组成的完整电路。 师:电源有哪些重要的参量? 生: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师:(出示图 2的动画电路)闭合电路中,流过内电路和外电路的电流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电源的电动势与端压(外电压)、内电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E=U=U′。 师:现设通过电路的电流强度为 I,外电路的电阻为 R电源电阻为 r,根据欧姆定律, 可以把上式进一步写成怎样的形式? 生:根据欧姆定律,外电压 U′=IR,内电压 U′=Ir,代入 E=U+U′,可以得出: E=IR+Ir。。 师:如果我们要探讨电路里的电流强度 I跟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还需要把公 式改变成怎样的形式? 生:可以改写成: rR EI  。 师:好,这就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表示: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 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在公式中,R的含义是什么? 生:外电路的总电阻。 师:对给定的电源,E、r均为定值,外电阻变化时,会引起电路电流的变化,I随 R会 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由公式知,R变大则 I减少,R变小则 I增大。 师:根据U=IR,R变大时端压(外电压)会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生:(猜测。有人说变大,有人说变小) 师:请两个学生介绍判断的过程和依据。(暂时不做评价,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 准”过渡到学生实验上来。) 2.2探讨U随 R变化的规律 学生实验:探讨U随 R变化的规律 师:如果给你一个电源,一个电键,一个电压表,一个电阻箱,让你来探讨外电压 U 随外电阻 R变化的规律,你该怎样设计电路?请画出电路图。 生:(画电路图) 师:(讲评学生所画电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生:(出示实验数据记录,得出结论)端压随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随外电阻的减少 而减少。二者变化的趋势相同。 师:能否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讨论,在教师诱导下得出)          UUEUUIrUIrR EI R '''  UUIR '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理论探讨了端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得出了上述结论。请大 家再思考,当外电阻很小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生:外电阻减少到零时,会发生短路现象。 师:短路时的电流有多大呢? 生:(可能会说无穷大教师从电路电阻出发引导,使学生得出)短路时:R=0,I=E/ r,U′=E,U=0。 师:短路时的电流取决于 E,r。一般情况下,电源内阻很小,像蓄电池的内阻只有 0.005Ω-0.1Ω,所以短路时电流会很大,很大的电流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演示实验:保险丝熔断现象。 师:(出示示教板,简单向学生介绍电路的元件,先让电灯开始正常工作)大家说说, 怎样的外电路才算短路呢? 生:将电键合上,使外电路的电阻 R=0。 师:(演示:合上电键,保险丝烧断起烟,小灯泡熄灭)保险丝烧断,说明短路时的 电流的确很大。如果没有保险丝,短路时很大的电流长时间通过电路,就可能损坏电源,甚 至酿成火灾。所以在实验操作中和日常生活、生产中要注意避免短路,也不能图方便用铜丝 替代保险丝。那么,怎样使电路恢复正常呢? 生:(教师引导)先排除故障,再换保险丝。 师:当外电阻很大时,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生:(引导学生类比得出)断路。 断路时:R→∞,I=0,U′=0,U=E。 师:电压表测电动势就是利用了这一道理.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对 U随 R变化的规 律有了了解,但在讨论中都是以电源的 E、r不变作为前提的。如果有两个电源,它们的内阻 不同,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有什么区别呢? 2.3U随 R变化的根本原因 学生实验:探究内阻不同时U随 R变化的特点(电路如图 3)。 师:现有四节干电池组,电动势约 6V,内阻阻值大约在 0.5Ω-2Ω之间;有一个蓄 电池组,电动势约 6V,内阻大约在 0.005Ω-0.1Ω之间。请大家再做实验,比较这两个 电源U随 R变化的特点。 生:(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结论:内电阻很小的电源,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不明显。 师:大家推测一下,当电源内电阻为零时,外电压还随外电阻的变化而变化吗? 生:不随。 师:能否理论推导一下? 生:r=0,无论 I如何变化,U′=Ir=0,故U=E-U′=E不变。 师:内电阻等于零的电源叫理想电源,它的端压是不定值,不随外电阻的变化而变化, 初中讨论的都是这样的电源。可是,实际的电源都有内阻。正是由于 r≠0,才导致U随 R的 变化。可见,U随 R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生:r≠0。 3.规律应用演示实验:(装置见图 5) 师:(简单介绍实验装置,电源为 6V干电池组)逐个合上电键,灯泡的亮度会不会 发生变化? 生:(讨论,看法不一) 师:(实验。结果发现接入电路中的小灯泡亮度逐渐变暗。)怎样解释看到的现象? 生:随着灯泡逐渐接入,外电路的总电阻逐渐减小,外电路的端压逐渐减小,由 RUP /2 知,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逐渐变小,灯泡亮度变暗。 师:(改用蓄电池作电源,再做上述实验,结果发现灯泡亮度几乎不变) 生:蓄电池内阻很小,外电路电阻变化时,端压变化非常小,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变 化很小,因而亮度几乎不变。 师:这一现象再次说明了…… 生:内电阻不为零是端压变化的根本原因。 师:请大家思考,开始上课时做的演示实验为什么会出现那样一个结果? 生:(讨论后得出)电源 2E 的内阻很大,比灯泡的电阻还要大,因此内阻分压也大, 第二次加在灯泡两端的外电压没有第一次的大。 师:你们的推理是否正确,实际测量一下就知道了。 演示实验: 师:(测图 1灯泡两端在电键按 1和 2两种情况下的端压。结果表明,第二次的端压小 于第一次) 生:(露出满意的笑容)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上一节课学习电动势时产生的“端压为什么会随 外电阻的变化而变”的疑问,得到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搞清了端压变化的根本原因。在 本节课的学习中,有没有新的问题? 生:实验测量中发现,随着外电阻的增大,端压并不是一直增大的,这是为什么? 师:(表扬提问题的学生,引导大家讨论,然后解释)当外电阻大到一定程度时,由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总电流极小,内电阻止的分压趋近于零,端压趋近于电源的电动势, 接近于发生了断路现象。 生:老师,你是怎样知道干电池和蓄电池的内阻的?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我们是在干电池组内阻大于蓄电池组内阻的前提下得出端压变化 的根本原因的,如果事实不是这样,则结论也就不成立了,这个问题留做课后思考,下节 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际上今天的课已经告诉了你一种测量方法 了……大家还有问题吗? 生:…… 4.小结 4.l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高中电学中的重要规律之一,要掌握其内容并会运用它分析 电流强度、端压随外电阻的变化规律。以及端压跟电流强度的关系。根据 I=E′(R+r)、U ′=Ir、U=E-Ir可知: R↑→I↑→U′↑→U↓ R=0,I=E/r,U′=E,U=0(短路) R↑→I↓→U′↓→U↑ R→∞,I=0,U′=0,U=E(断路) 4.2在初中讨论电路问题时,不考虑电源内阻。到了高中,有些问题常要考虑电源内 阻。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而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电源有内阻。我们关心路端电压的变 化情况,是关系到用电器能否正常工作的问题,这在实际应用中有现实意义。 5.布置作业(略)。 【教学设计说明】 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在高中“恒定电流”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一节承上启下 的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十分注意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学生应具有创新 的意识,其直接的表现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应把主要精力放在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上。根据上一节课中学生对端压会发生变化所产生 的疑问,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旨在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得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形成习惯的最终目的。在这节课的最后,还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来提问题,并讨 论、解答,这也是出于培养创新意识的需要。 2.利用实验发现规律,利用实验验证结论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一条主旋律。本节课 一开始,就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演示实验的矛盾巧设“悬念”,使他们的心理经历 了一次前科学意识与物理规律的强烈碰撞,求知欲望之火被迅速点燃,从而兴致勃勃地进 入了主动学习的“角色”。在教学活动中,一个个演示、学生实验不断地开后学生思维的 “阀门”,他们时而全神贯注,时而心领神会,在一系列“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研 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错误的前概念逐步被纠正,科学的物理规律在脑海里扎下了很。 物理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科学美的教育也渗透在其中了。 3.探究U随 R变化的根本原因——内电阻不等于零是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教材上虽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要求,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中设计 了一个学生实验,比较蓄电池和干电池端压随外电阻变化的特点,并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实 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出了 r=0时,U不随 R变化的结论.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 易于接受。 教学后记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09:40:5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