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09:12:55
《超重与失重》实录式教学设计 高一.doc(62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教案
《超重与失重》实录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设计学生分组实验 由于课本课文中,只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三个结论,既没有教师的演示实验,更没 有学生的分组实验,而很多学生对超重、失重、特别是完全失重缺乏感性认识,学生从形象 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坡度太陡,不利于学生顺利地去认识现象,建立概念,以及应用知识解 决具体问题。鉴于此,我设计了三个学生分组实验和一个教师演示实验。 (二)学生分组实验的准备 为了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多次筛选,确定了弹簧秤下悬挂钩码 的最佳方案。为了解决超重、失次重现象越明显,钩码越容易脱离弹簧秤悬钩的问题,我把 钩码用线拴在了弹簧秤的悬钩上。为了让学生认识完全失重现象,我设计了用一根短线两端 分系螺帽的装置来进行模拟演示,即用一颗螺帽来表示重物,另一颗螺帽表示弹簧秤,通 过观察分析短线是否有形变,来认识完全失重条件下,用弹簧秤是测不出物体所受重力的 这就解决了直接用弹簧秤演示,指针反弹快不易观察且容易损坏弹簧秤的问题。最后设计了 一个教师的演示实验:水袋下落漏水停流,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短线两端分系螺帽的下落 与水袋下落漏水停流这两个实验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对完全失重现象的理解。 (三)进行分组实验的意义 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原因,总结出物理概念并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懂得:依靠自己 的努力是可以探索并掌握新的知识的,从而树立持久的学习信心。更重要的:在实验、观察、 总结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认知规律。从 近期来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从长远发展来看,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 习能力。 2.通过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学生之 间的协作能力,使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落到实处。 3.通过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抛弃了哪种由教师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的传统的教学模 式,科学的合理的探索随堂实验课这种教学模式所遵循的一般规律。 【教案】 (-)教学目的 l.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4.探索物理随堂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概念,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以及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对完全失重概念的理解。 2.在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下,物体的实重不变。 (四)教学器材 弹簧秤和钩码各 33个,细线两端分系螺帽的装置 33具,透明塑料水袋一个,锥子一 把,尺子一把。高级中学物理试验课本 66本。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牛顿第二定律 F=ma说明了哪三个方面的问题? 生:①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②质量一定的物体,F恒定则 a不变,F变则 a变,F 消失则 a随之消失。③ F=ma是矢量式,应用时须先规定正方向。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①我国预计在 2000年左右将发射载人宇宙飞船,那 么,人们常常谈及的超重和失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②为什么心脏病人不宜乘坐飞机去旅 行?为了弄清这两个问题,我先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实验的要求是:先记住钩码静止 时,弹簧秤的读数和弹簧秤指针的位置,此时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钩码的重力大小。再让弹 簧秤和钩码一同竖直向上做加速直线运动,请注意刚开始运动的瞬间,指针是向上移动还 是向下移动? 2.新课教学 学生分组实验 1观察超重现象 板书课题:四、超重和失重。 生:指针下移,说明读数变大。 师:这种弹簧秤的读数大于约码实际重力的现象我们就叫它为超重现象。 板书:1.超重(1)现象 师:为什么钩码加速上升时,弹簧秤的读数会变大呢?若设钩码质量为 m,竖直向上 运动的加速度为 a,那位同学能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对钩码进行研究,分析弹簧秤的读数与 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2)分析图 1 引导生答:弹簧和钩码受力分析如图 1,由牛顿第三定律有:弹簧秤的读数产和钩码 所受弹力 F是等大反向的。板书:F=-F′ F-mg=ma F=mg+ma (l) 引导学生得出: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本身的重 力。 师:人们常把弹簧秤称出的读数 F′称为视重,mg称为物体的实重,则视重和实重谁 大? 生:视重大。 师:若把弹簧秤变为升降机中的磅秤,板书图 2,已知升降机与人和磅秤具有向上的 相同的加速度 a,人的质量为m,哪位同学能参照上面的分析直接得出磅秤的读数? 生 A:板书:N′=-N,N=mg+ma说明人对秤的压力大于人的实际重力,视重 N′大 于实重mg。 师:哪位同学能综合上面两例的分析结论,得出什么叫超重现象? 生 B: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的时候,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 物体本身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板书:(3)结论:视重>实重 师:在超重情况下,物体本身的重力变没有? 生:物体本身的重力大小不变。 板书:(4)实重不变 师:同学们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a时,秤的读数又如何变化呢?请同学们再 来做实验,实验的要求是:先记住钩码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和指针的位置,然后观察当 钩码和弹簧秤一同加速下降的瞬间,弹簧秤的指针是上移还是下移? 学生分组实验 2:观察失重现象 生:指针上移,说明读数变小。 师:这种弹簧秤的读数小于物体实际重力的现象我们就称它为什么现象? 众生:失重现象。 板书:2失重(l)现象 师:设钩码的质量为 m,向下的加速度为 a,哪位同学能参照上面的分析,求出弹簧 秤的读数? 板书:(2)分析 引导生答:板书:图 3,F=-F′ mg-F=ma F=mg-ma (2) 引导生答:当钩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a时,钩码对悬挂它的弹簧秤的拉力 F′小于物 体本身的重力mg。 师:同样地,若把弹簧秤变为升降机中的磅秤,已知升降机与人和秤向下的加速度均 为 a,人的质量为m,哪位同学能参照前面的分析得出秤的读数。 生 C:板书:图 4,N′=-N,N=mg一ma说明人对秤的压力小于人的实际重力。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出什么叫失重现象? 生 D: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的时候,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 物体本身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板书:(3)结论:视重<实重 师:在失重条件下,物体本身的重力变没有? 生:物体的重力不变。 板书:(4)实重不变。 师:由(2)式可知,物体具有的向下的加速度的值越大,则秤的读数就越小,同学们 想一想,有没有称不出物体重力的情况呢?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这是短线两端分别系 住两颗小螺帽的装置,请在绳未被拉直的情况下,无初速的同时释放此装置,注意观察两 螺帽在自由下落过程中,短线被拉直没有? 学生实验 3,观察完全失重现象。 众生:线没有被拉直。 师:同学们想一想,若先用手握住一颗螺帽,让另一颗悬吊的螺帽静止,然后无初速 释放,短线中有没有弹力? 众生:没有。 师:假若一颗螺帽是弹簧秤,那么能否称出另一颗螺帽的重力?为什么? 生 E:不能。因为弹簧秤和重物的加速度都是 g,它们间不可能有形变,也就没有相互 作用力了。 师:这种根本称不出物体重力的现象就叫什么现象? 众生:完全失重现象。 板书:3.完全失重,(1)现象: 师:有的同学要问:为什么不用弹簧秤来做完全失重的实验而改用两螺帽来模拟呢? 原因有 2:①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弹簧秤指针恢复太快,且下落过程中,弹簧秤易转动, 这都不利于观察指针的移动情况。(2)保护弹簧秤不受损坏,这为什么我们以后将专门研 究。 师:哪位同学能分析:弹簧秤的读数为什么会为零? 板书:(2)分析 生 F:完全失重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为 g,参照对失重现象的分析和(2)式可得, 弹簧秤的读数为零。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出什么是完全失重现象? 生 G:当物体具有的向下的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时,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 物的压力等于零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板书:(3)结论:视重为零。 师: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物体本身的重力有没有变化? 生:物体本身的重力不变。 板书:(4)实重不变。 师:同学们在完全失重的情形下,会有许多奇妙的事情发生,请先来观察一个水断流 的实验。我手提着的是一个盛了水的透明水袋,我现在用锥子在水袋上打一个小孔,袋中就 喷出了一股细水流,我现在用尺子去切断水流,能否真的断流?不能!这是不是古人所说 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情形。(众生笑)现在我让水袋自由下落,请同学注意观察:水袋在 下落过程中,水流是否中断? 教师演示实验:水袋的自由下落。 生:水断流了。 师:为什么水会断流呢? 引导生 H答:若把水袋视为前面实验中的一颗螺帽,水视为另一颗螺帽,水和水袋间 就没有相互作用力了,即水和水袋的重力完全用以提供各自的重力加速度了,所以水不流 了。 师:非常正确,同学们,事实上环绕地球飞行的宇宙飞船里用秤是称不出任何物体的 重力的。哪说明宇宙飞船里的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 生:飞船内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完全失重的空间。 师:在完全失重的空间里,科学家可以进行大量的生物、生理、生化、物理、医学等实验, 并能取得地面上进行同样实验无法达到的优秀效果。据报道,美国一产妇在完全失重的飞船 里曾产下一男孩,现约 8岁,该男孩所表现出的智力和体力远远超过了同龄儿童,被美国 人戏称为“小超人”。同学们,完全失重的空间里还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各国宇航局 都力图率先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发达国家的宇航局也曾向世人征求可在飞 船里进行实验的方案。北京市一名中学生曾设计出一个方案:即研究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 人的思维反应速度是不变、变快还是变慢。受到了发达国家宇航局的关注。如果在座的各位同 学在这方面有什么奇思妙想,不妨寄与我国宇航部门,希望将来在我国飞船上进行的实验 里,有你们设计的方案。 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究竟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的问题了。那么,为什么心脏病人不 宜乘飞机去旅行呢?为了简化问题,我假设旅客是乘直升飞机去旅行,当直升飞机加速上 升时,哪位同学能分析这种情况下,人的心脏处于什么状态?请注意这颗红色的桃形表示 人的心脏。 板书:图 5 引导生答:这颗心脏处于超重状态。这颗心脏向上的加速度 a是由周围肌肉向上的弹力 F和心脏本身的重力mg的合力来提供的。参照(l)式可知,a越大,F越大,肌肉的形变 越大,如果超过了肌肉的形变范围,则此心脏就出问题了。 师:上面仅对心脏的状态作了个受力情况分析,事实上,粗略地讲,当心脏具有向上 的加速度时,流经心脏的血液同样处于超重状态,要把这些血泵出心脏维持正常的血液循 环,心脏的负担就比无加速度时大得多,若旅客本身的心脏平时就不好,再加上超重情况 下要急剧增加心脏的负担,这颗心脏就容易出问题了。有的同学要说:若旅客熬过了上升关, 下降就不会出问题了。现在我就设直升飞机减速竖直下降最后停在地面上,哪位同学能判断 此心脏处于什么状态? 生H:失重 生 1:超重 师:飞机减速下降,速度在减小,加速度向什么方向?心脏处于什么状态? 众生:加速度方向向上,心脏处于超重状态,同样容易出问题。 师:哪位同学能举出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超重或失重的情形。 生:略 引导生小结:略。 3.布置作业 (l)完成课本 145页的小实验。(2)阅读 146页的课文《失重和开发宇宙》。 (3)课本 147页 1至 4小题。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09:40:5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