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09:13:02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示例7 高一.doc(20.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 课文题解    1926年 3月 18 日,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悍然命令士兵对参加反帝示 威游行的爱国学生开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 ·一八”大屠杀流血事件。刘和 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 造种种流言 , 污蔑爱国青年。血腥的镇压、无耻的造谣污蔑,激起鲁迅先生的 满腔愤怒。在此情况下,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学生刘和 珍以及在这次事件中蒙难牺牲的爱国学生的痛悼与怀念之情,同时也是为了揭 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同敌人进行更有效 的战斗。 课文简析   这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 ·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烈士而写的一篇感情深沉 的记叙文。文中抒情议论的篇幅差不多和叙述一样多。全文共七节,以鲁迅先 生在“记念刘和珍”时引发的悲愤的感情为线索,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学习 这篇课文,应注意文章的记叙部分,了解文章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要透 过作者对刘和珍事迹的叙述,看出刘和珍的为人。同时也不能忽略文章的抒情 议论部分,要想想鲁迅先生除了对刘和珍这样的优秀表示痛悼之外,还表达了 什么感情--有对杀人凶手的揭露,有对帮凶文人的愤怒,也有对庸人的悲哀, 还有对苟活者的期望。   全文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评写惨案的本身,而是从追悼会 写起,抓住一些细节来抒发感慨,边叙边议,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激越、悲愤的 感情 , 其中不少警句发人深省,给人以极大的启示。 特点提示   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三种表达方法完美地结合, 是本文的最大特点。这在上面的“课文简析”中已作了概括的分析。其次,这篇文 章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充满诗情,有许多精辟的警句,感人至深,意 蕴深邃,体现了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作者对刘和珍 形象特征的叙述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文中先后出现五次之多。“我…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要说的话”,“我说不出话”,“我实在无话可 说”等语句在文中反复重叠出现,深切地表达了对刘和珍的崇敬和对死难烈士的 悲愤之情,感人至深。 问题思考   怎样“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题思路   “沉默”,就是“默无声息”。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 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 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 向灭亡的“沉默”。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 黑暗统治,被灭亡。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 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说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 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09:40:40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