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函数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全面复习函数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函数的有关概念,
全面把握各类函数的特征,提高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初等数学研究函数的方法,提高研究函数的能力,重视数形结合数
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和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
3.初步沟通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及解析几何有关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综
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树立函数思想,使学生善于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
重点难点
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对问题的讲解与分析,使学生能较好的调动函
数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化对函数
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是,函数思想的理解与运用,推理论证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
力的培养与提高.
教学过程
函数的综合运用主要是指运用函数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综合解决问题.函数
描述了自然界中量的依存关系,是对问题本身的数量本质特征和制约关系的一
种刻画,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提出数学对象,抽象其数学特征,建立函数关系.
因此,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函数思想的精髓,掌握有关函数知识是
运用函数思想的前提,提高用初等数学思想方法研究函数的能力,树立运用函
数思想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意识是运用函数思想的关键.
一、准确理解、熟练运用,不断深化有关函数的基础知识
在中学阶段函数只限于定义在实数集合上的一元单值函数,其内容可分为
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这部分的重点是能从变量的观点和集
合映射的观点理解函数及其有关概念,掌握描述函数性质的单调性、奇偶性、周
期性等概念;第二部分是七类常见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第二
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运用与发展.
例 1 已知函数f(x),x∈F,那么集合{(x,y)|
y=f(x),x∈F}∩{(x,y)|x=1}中所含元素的个数是.
[ ]
A.0
B.1
C.0或 1
D.1或 2
分析 这里首先要识别集合语言,并能正确把集合语言转化成熟悉的语
言.从函数观点看,问题是求函数y=f(x),x∈F的图象与直线x=1的交点个数
(这是一次数到形的转化),不少学生常误认为交点是1个,并说这是根据函数
定义中“惟一确定”的规定得到的,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函数是由定义域、值域
对应法则三要素组成的.这里给出了函数y=f(x)的定义域是F,但未明确给出1
与F的关系,当1∈F时有1个交点,当1 F时没有交点,所以选 C.
例 2 设函数f(x)=lg(ax2+2x+1).
(1)若 f(x)的定义域是 R,求实数 a的取值范围;
(2)若 f(x)的值域是 R,求实数 a的取值范围.
分析 这是有关函数定义域、值域的问题,题目是逆向给出的,解好本题
要运用复合函数,把f(x)分解为 u=ax2+2x+1和 y=lgu 并结合其图象性质求解.
切实数x恒成立.
a=0或 a<0不合题意,
解得 a>1.
当 a<0时不合题意;
a=0时,u=2x+1,u能取遍一切正实数;
a>0时,其判别式Δ=22-4×a×1≥0,解得0<a≤1.
所以当0≤a≤1时 f(x)的值域是 R.
例 3 设 f(x)是(-∞,+∞)上的奇函数,f(x+2)=-f(x),当0≤x≤1时,
f(x)=x,则f(7.5)等于. [ ]
A.0.5 B.-0.5
C.1.5 D.-1.5
分析一 由f(x)是(-∞,+∞)上的奇函数,当0≤x≤1时,f(x)=x,得-
1≤x≤0时 f(x)=x.
由f(x+2)=-f(x),运用递推的方法,
f(7.5)=f(-0.5+4×2)=(-1)4f(-0.5)=-0.5.
分析二 由已知f(x+2)=f(-x)变形为f(x+1+1)=f(-x-1+1),令 x+1=t得
f(t+1)=f(1-t),由此得函数的一条对称轴为x=1,又 f(x)是(-∞,+∞)上的奇
函数,当0≤x≤1时 f(x)=x,画出函数f(x)的图象(图1),可得f(7.5)=-
0.5.
分析三 由已知f(x+2)=-f(x),所以 f(x+2+2)=f(x)即 f(x+4)=f(x),由
此表达式得f(x)是以 4为周期的周期函数.所以
f(7.5)=f(7.5+4×(-2))=f(-0.5)=-f(0.5)=-0.5.
故选 B.
评述 解好本题的关键是对条件 f(x+2)=-f(x)的认识.解法一是运用奇
函数的概念和递推的方法;解法二是利用换元的方法,得出函数f(x)的一条对
称轴是x=1,画出图象求解;解法三是由条件推出f(x+4)=f(x),函数f(x)是以
4为最小正周期的函数,无论哪种解法都需把有关知识(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
等)和数学方法(换元法、递推方法、数形结合等)有机的结合,因此从联系中把握
知识,从综合运用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
例 4 函数f(x)定义在 R上,则函数y=f(x-1)与 y=f(1-x)的图象关于___
___对称. [ ]
A.直线x=0
B.直线y=0
C.直线x=1
D.直线y=1
分析 由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和对称变换 y=f(x-1)是由y=f(x)向右平移
1个单位得到,而 y=f(1-x)=f[-(x-1)]是由y=f(x-1)沿直线x-1=0翻折
180°,所以 y=f(x-1)与 y=(1-x)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将问题发展为研究函数f(x-6)与函数f(8-x)的对称性,其对称轴方程是__
___.(答:x=7)
二、掌握初等数学研究函数的方法,提高研究函数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对函数的研究理论性加强了,对一些典型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
如求函数的定义域,确定函数的解析式,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判断或证明函数
在指定区间的单调性等,并形成了研究这些问题的初等方法,这些方法对分析
问题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例 5 已知f(x)定义在(0,+∞)上且在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又 f(x)>0,
解 设 0<x1<x2<+∞,
因为x∈(0,+∞), f(x)>0且为增函数,所以
f(x1)f(x2)>0, ①
f(x2)>f(x1). ②
(1)当 0<x1<x2≤2时,因为f(x)在(0,+∞)为增函数,且 f(2)=1,所以
0<f(x1)<f(x2)≤f(2)=1,
故 0<f(x1)·f(x2)<1.
③
由①,②,③得F(x2)-F(x1)<0,即 F(x2)<F(x1).
所以 F(x)在[0,2]上单调递减.
(2)当 2<x1<x2<+∞时,
因为f(x)在(0,+∞)为增函数.且 f(2)=1,所以
f(x2)>f(x1)>f(2)=1,
f(x1)·f(x2)>1; ④
由①,②,④得F(x2)-F(x1)>0,即 F(x2)>F(x1).
所以 F(x)在[2,+∞)上单调递增.
评述 对函数单调性的研究,要根据单调性定义以不等式为工具进行推
理论证.
单调递减,x∈[1,+∞)单调递增.
时y有没有最小值,如果有,求出这个最小值,如果没有,说明理由.
应首先确定x的取值范围,由x=log2(sinθ+cosθ),令u=sinθ+cosθ,
=f(x)+g(x).
(1)求函数F(x)的解析式及定义域;
(2)试问在函数F(x)的图象上是否存在两个不同的点A,B,使直线AB恰好
与y轴垂直.若存在,求出A,B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设点 P(x,y)在函数 g(x)的图象上,它关于直线y=x-1 的对称点
由 P与 P'关于直线y=x-1对称
由此解得x'=y+1,y'=x-1代入①式得
(2)证明一 设-1<x1<x2<1,证明f(x1)-f(x2)<0即 f(x1)>
f(x2).f(x)在(-1,1)单调递减.(上述证明请同学完成)
所以(x)的图象上不存在A,B两点使直线AB恰与y轴垂直.
证明二 反证法.
设 x1∈(-1,1),x2∈(-1,1)且 x1≠x2不妨设 x1<x2,若存在
A(x1,y1),B(x2,y2)两点,直线AB与 y轴垂直则有y1=y2,于是
由-1<x1<x2<1,x1-x2<0,右式<0.又
(1-x1)(1+x2)-(1+x1)(1-x2)
=(1-x1+x2-x1x2)-(1+x1-x2-x1x2)
=2(x2-x1)>0,
所以 (1-x1)(1+x2)>(1+x1)(1-x2),1+x1>0,1-x2>0,
左式≠右式,假设不成立.因此在函数f(x) 的图象上不存在A,B两点,
使直线AB恰好与y轴垂直.
三、抓好函数、方程、不等式相互之间的联系
函数、方程、不等式是相互联系的.对于函数f(x)与 g(x),令
f(x)=g(x),f(x)>g(x)或 f(x)<g(x)则分别构成方程和不等式,因此对于某
些方程、不等式的问题用函数观点认识是十分有益的;方程、不等式从另一个侧
面为研究函数提供了工具.
例 8 方程 lgx+x=3的解所在区间为.
[ ]
A.(0,1)
B.(1,2)
C.(2,3)
D.(3,+∞)
分析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lgx与 y=-x+3的图象(如图
2).它们的交点横坐标x0,显然在区间(1,3)内,由此可排除 A,D.至于选 B
还是选 C,由于画图精确性的限制,单凭直观就比较困难了.实际上这是要比
较x0与 2的大小.当x=2时,lgx=lg2,3-x=1.由于 lg2<1,因此x0>2,从
而判定x0∈(2,3),故本题应选 C.
评述 本题是通过构造函数用数形结合法求方程 lgx+x=3解所在的区间.
数形结合,要在结合方面下功夫.不仅要通过图象直观估计,而且还要计算 x0
的邻近两个函数值,通过比较其大小进行判断.
例 9 (1)一次函数f(x)=kx+h(k≠0),若m<n有f(m)>0,f(n)>0,则
对于任意x∈(m,n)都有f(x)>0,试证明之;
(2)试用上面结论证明下面的命题:
若a,b,c∈R 且|a|<1,|b|<1,|c|<1,则 ab+bc+ca>-1.
分析 问题(1)实质上是要证明,一次函数f(x)=kx+h(k≠0), x∈(m,
n).若区间两个端点的函数值均为正,则对于任意x∈(m,n)都有f(x)>0.之
所以具有上述性质是由于一次函数是单调的.因此本问题的证明要从函数单调
性入手.
(1)证明
当 k>0时,函数f(x)=kx+h在x∈R上是增函数,m<x<n,f(x)>f(m)>
0;
当 k<0时,函数f(x)=kx+h在x∈R上是减函数,m<x<n,f(x)>f(n)>
0.
所以对于任意x∈(m,n)都有f(x)>0成立.
(2)将ab+bc+ca+1写成(b+c)a+bc+1,构造函数f(x)=(b+c)x+bc+1.则
f(a)=(b+c)a+bc+1.
当 b+c=0时,即b=-c,
f(a)=bc+1=-c2+1.
因为|c|<1,所以 f(a)=-c2+1>0.
当 b+c≠0时,f(x)=(b+c)x+bc+1为 x的一次函数.
因为|b|<1,|c|<1,
f(1)=b+c+bc+1=(1+b)(1+c)>0,
f(-1)=-b-c+bc+1=(1-b)(1-c)>0.
由问题(1)对于|a|<1的一切值f(a)>0,即
(b+c)a+bc+1=ab+ac+bc+1>0.
评述 问题(2)的关键在于“转化”“构造”.把证明 ab+bc+ca>-1转
化为证明 ab+bc+ca+1>0, 由于式子ab+bc+ca+1中, a,b,c是对称的,构
造函数f(x)=(b+c)x+bc+1,则f(a)=(b+c)a+bc+1,问题转化为在|a|<1,|b|
<1,|c|<1的条件下证明f(a)>0.(也可构造 f(x)=(a+c)x+ac+1,证明f(b)
>0)
例 10 定义在 R上的单调函数f(x)满足 f(3)=log23且对任意x,y∈R 都
有f(x+y)=f(x)+f(y).
(1)求证f(x)为奇函数;
(2)若 f(k·3x)+f(3x-9x-2)<0对任意x∈R 恒成立,求实数 k的取值范围.
分析 欲证f(x)为奇函数即要证对任意x都有f(-x)=-f(x)成立.在式子
f(x+y)=f(x)+f(y)中,令 y=-x可得f(0)=f(x)+f(-x)于是又提出新的问题,求
f(0)的值.令 x=y=0可得f(0)=f(0)+f(0)即 f(0)=0,f(x)是奇函数得到证明.
(1)证明 f(x+y)=f(x)+f(y)(x,y∈R),
①
令 x=y=0,代入①式,得f(0+0)=f(0)+f(0),即 f(0)=0.
令 y=-x,代入①式,得 f(x-x)=f(x)+f(-x),又 f(0)=0,则有
0=f(x)+f(-x).即 f(-x)=-f(x)对任意x∈R成立.
所以 f(x)是奇函数.
(2)解 f(3)=log23>0,即 f(3)>f(0),又 f(x)在 R上是单调函数,所
以 f(x)在 R上是增函数,又由(1)f(x)是奇函数.
f(k·3x)<-f(3x-9x-2)=f(-3x+9x+2),
k·3x<-3x+9x+2,
32x-(1+k)·3x+2>0对任意x∈R成立.
令t=3x>0,问题等价于 t2-(1+k)t+2>0对任意 t>0恒成立.
R 恒成立.
评述 问题(2)的上述解法是根据函数的性质.f(x)是奇函数且在x∈R
上是增函数,把问题转化成二次函数f(t)=t2-(1+k)t+2对于任意 t>0恒成立.
对二次函数f(t)进行研究求解.本题还有更简捷的解法:
分离系数由 k·3x<-3x+9x+2得
上述解法是将k分离出来,然后用平均值定理求解,简捷、新颖.
四、善于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
在数学中引入函数后,运动变化的观点进入了数学.函数思想,就是要善
于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函数的形式,把
这种关系表示出来并加以研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例 11 ABCD是平行四边形,AB=a,AD=b.(a>b>0).∠A=
四边形 EFGH的最大面积.
分析 求四边形 EFGH的最大面积,首先要认识平行四边形 EFGH的变化
规律.不难看到,EFGH是随着相等线段BE,BF,DG,DH的变化而变化的.用函
数思想求解.首先要把这种变化过程中的相依性数量化.
解 设 BE=BF=DH=DG=x,四边形 EFGH的面积为y,则
=[-2x2+(a+b)x]sinα
由题意函数的定义域为(0,b].
例 12 如图4,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A的坐标是(0,-1),
并且在x轴上截得的弦|BC|=2,在这抛物线上两点 P(不同于B点)和 Q,若能使
BP⊥QP,试求点 Q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分析 由题设可写出抛物线的方程为y=x2-1,B(-1,0)是抛物线上的定
点,P,Q是抛物线上两动点,P,Q运动应满足 BP⊥QP(即受此条件制约),设Q
点坐标为(x1,x12-1),P点坐标为(x2,x22-1),建立x1、x2的函数关系式.
解 由已知得B(-1,0),C(1,0),抛物线顶点A(0,-1),则抛物线方
程为y=x2-1.
设Q(x1,x12-1)、P(x2,x22-1),由于 P不同于B.故 x2≠-1且 x1≠x2,
由BP⊥QP,得
化简整理得
x22+(x1-1)x2+1-x1=0. ①
①式是x1、x2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也是关于x2的一元二次方程,用
判别式法求x1的取值范围
Δ=(x1-1)2-4(1-x1)≥0,解之得x1≤-3或 x1≥1.
要进一步研究).
值范围是(-∞,-3]∪[1,+∞).
评述 在求解本题过程中,得到①式x22+(x1-1)x2+1-x1=0,不少同学不
知应该如何处理,其原因是没有从函数观点认识①式是关于x1、x2的函数关系
式,求x1的取值范围就是求此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因此,从变化联系的观点
运用函数思想是解好本题的关键.
一争大于1的自然数 n都成立,求实数 a的取值范围.
分析 由于不等式的左端不能化简成一个 n的解析式,故常规解法不行.
从函数观点看,左式可看作一个 n的函数,要使原不等式成立,
呢?应该从研究此函数的单调性入手.
所以 f(n+1)>f(n)(n≥2,n∈N).即
f(2)<f(3)<f(4)<f(5)<…
loga(a-1)<-1.
能力训练
1.以下四个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若 x>a>0,则 logax>1
B.若 x>a>0,则 logax>1或 logax<1
C.若logax>1,则x>a>0
D.若logax>1,则0<x<a<1
2.若 x∈{x|log2x=2-x}则有.
[ ]
A.x2>x>1 B.x2>1>x
C.1>x2>x D.x>1>x2
3.函数f(x)=|log2|2x-1||的单调增区间是.
[ ]
4.函数y=f(3+x)与 y=f(3-x)的图象.
[ ]
A.关于直线x=6对称
B.关于直线x=3对称
D.关于y轴对称
A.(3,4)
B.(4,5)
C.(5,6)
D.(6,7)
取值范围是.
[ ]
A.(-∞,0)
B.(-∞,1)
[ ]
A.(-∞,1)
B.(-∞,-2)
C.(-3,-2)
D.(-3,0)
12.设函数f(x)=(cos x-m)2-1当 cosx=-1时,f(x)取最大值,当 cosx=m
时,f(x)取最小值,则实数 m的取值范围是_____.
13.定义在实数集 R上的函数f(x)满足:① f(-x)=f(x),② f(4-
x)=f(x),若当x∈[0,2]时,f(x)=-x2+1,求当x∈[-6,-4]时 f(x)的表达式.
θ+2msinθ)+f(-2m-2)>0,求 m的取值范围.
15.已知函数f(x)=x2-1(x≥1)的图象为C1,曲线C2与 C1关于直线y=x对
称.
(1)求曲线C2的方程y=g(x);
(2)设函数y=g(x)定义域为 M,x1,x2∈M,且 x1≠x2.求证|g(x1)-g(x2)|
<|x1-x2|;
(3)设 A,B为曲线C2上任意不同两点,证明直线AB与直线y=x必相交.
16.渔场中鱼群的最大养殖量为 m吨.为了保证鱼群的生存空间,实际养
殖量不能达到最大养殖量,必须留出适当的空闲量.已知鱼群的年增长量
y(吨)和实际养殖量x(吨)与空闲率乘积成正比, 比例系数为 k(k>0).
(1)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 求鱼群年增长量的最大值;
(3)当鱼群年增长量达到最大值时,求 k的取值范围.
答案提示
1.B
2.A
3.D
4.D
5.A
6.C
7.D
8.2
10.[-1,0]
12.[0,1]
13.由已知f(x)=f(-x)=f(4+x),f(x)是以 4为周期的偶函数.x∈[-2,0]
时,-x∈[0,2],所以 f(x)=f(-x)=-(-x)2+1=-x2+1.当x∈[-6,-
4],x+4∈[-2,0].所以 f(x)=f(x+4)=-(x+4)2+1.
14.f(x)是奇函数,所以 f(cos2θ+2msinθ)>-f(-2m-2)=f(2m+2).又
f(x)是定义在 R上的减函数,所以cos2θ+2msinθ<2m+2,可化为 sin2
θ得 g(t)=t2-2mt+2m+1>0, 问题转化为0≤t≤1时 g(t)>0成立,即
g(t)的最小值大于零.由 g(t)的对称轴为 t=m,分 m<0,0≤m≤1,
为1.所以直线AB与直线y=x必相交.
设计说明
本课题是在系统复习函数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函数的综合应用.设计本
课题突出以下几点:
1.在应用中深化基础知识.在复习中基础知识经历一个由分散到系统,由
单一到综合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因此
要在应用深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使基础知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2.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观念性的东西,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同时它又离不开具体的数学知识.函数内容最重要的
数学思想是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此外还应注意在解题中运用的分类讨
论、换元等思想方法.解较综合的数学问题要进行一系列等价转化或非等价转化
因此本课题也十分重视转化的数学思想.
3.重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函
数是数学复习的开始,还不可能在大范围内综合运用知识.但从复习开始就让
学生树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推理论证能力是学生的
薄弱环节,近几年高考命题中加强对这方面的考查,尤其是对代数推理论证能
力的考查是十分必要的.本课题在例题安排上作了这方面的考虑.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