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比分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线段定比分点的意义和公式,并能应用此公式来解题.
教学过程
一、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通过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自己得出研讨
的问题——“求线段的定比分点”.)
师:在平面几何中曾学过,给出一线段,就可以定出它的中点及三
分点.如图1,
以上三个定点问题,怎样改用解析几何的语言呢?
师:对!我们先分析一下,这些问题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能不能
用一个更一般的问题来概括它们呢?
[教师引导学生将特殊问题一般化,让学生逐步了解熟悉这种认识
事物的重要的思维方法.]
要知道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首先要分析一下,在平面几何里,是
用什么方法来定出线段的三等分点的?其方法如下: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上面分别定出三个点的位置的方法中,有
哪些是相同的,
这样,我们知道,定出这些点的位置,可以用一种本质上相同的方
法.先取定
(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填充的空格.)
由图 4(1)~(5)可知:
________之间,且|BC|越大,λ________,点P越近________.
[继续让学生分析图 5(1)~(5),进行讨论.]
线段________,且|BC|越小,λ越________.P点越接近________.
线段________,且|BC|越大,λ越________,P点越接近________.
师:对上述十个图的分析归纳,可以发现:除了λ=-1以外,对
每一个定比λ
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教师针对实际情况给子启发,帮助
学生找到问题的解法.一要注意指导“解法”是如何想到的;二要注意
结合学生自己的思路来指导.
一部分学生将图画成图6,并按这一特殊情况来解.这时向他们指
出不足,并启
的解法是否适用?
于给我们的条件是“几何的”,因此想到从寻找与这些“数”对应
的“几何元素”之
当一个问题有许多可能情形时,一般可以先考虑简单的情况.(这
是一种有用的思考
同样可得出结论.
有些学生列出公式
时,要指出:这样想是合理的,但要从这个式子中求出点P的坐标
x、y是不可能的.于
得到,于是有式子:
解由①②组成的方程组,求出x、y,但运算太繁了.
最后教师归纳得出定比分点的公式:
时,点P的坐标是
三、培养学生编制问题
导出了定比分点公式以后,组织学生自己编制练习问题,使学生加
深对定比分点公式的认识,并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先提出一些可以用公式
来解的问题.
是独立的(已知其中三个,另一个就被确定),所以应该讲已知独立
的五个,可以利用公式求得另外两个.如果像上面的问题那样,给了四
个不独立的量,那么或者点
立量的问题,不能只看形式,要看实质.
[学生边编题、边解答,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四、布置作业
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布置作业.有些学生可以做课本上的练习;有
些学生可以做
段 AB的一个定比分点?如果是的话,P在 AB上还是在它的延长线
上?”还可以让有些同学编制“练习题”作为作业.
自我评述
(1)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还
远不如解决问题来得重视.学生只习惯于从教师或书本上得到题目,自
己却不善于提出问题,编制题目.对科学发展来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
题是同样重要的.
这里设计了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教学过程.但从培养发现问
题的能力来看,还是不充分的.这是考虑到当前使用的教材和学生的实
际情况,目前在课内的步子只能小一点.例如,如放弃现行课本上定比
分点公式的形式,就可较多地放手让学
这里λ可取任意实数,而且 0<λ<1时,P为内分点;当λ>1
时,P为外分点,
在目前情况下,我认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
采取延续到课外的补救措施.例如,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可布置给学生
思考:“给定两点位置后,除了两点间距离外,还有什么别的随之确定
下来的东西.”或“给定三个点,它们有哪些可能的位置关系?有哪些
东西随这三个点的位置的确定而被确定下来?能不能用它们的坐标来反
映?”这些问题不要求全体同学去做,课后教师可在有兴趣、有余力的
学生间作些了解和引导.在这一节课上课时,就可以让这些学生提出获
得的结果与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
(2)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揭示“解法”是
如何“想到”的.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得出的要让他们自己去解.同时让
学生自己编出一些应用某一数学公式可以解得的题目,更能使学生理解
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应用知识于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符合数学知识
的抽象性与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的,这样做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发展它们思维与联想能力.
(3)不同学生应布置不同的作业.有些学生应该解一些理解公式和
记住公式的练习题;有些学生则可要求他们编一些“有质量”的问题,
并且互相交换着解这些问题.如果编的题目中出现一些矛盾,那么也可
以促使学生去研究,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
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公式、法则.有时教师可以指
出一些帮助记住“某一公式”的记忆方法;有时教师要系统地考虑“某
一公式”出现的次数与间隔.但我认为,这不等于培养记忆能力.“能
力”是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的,在数学教学中考虑如何安排“记
忆”的实践,至少目前还不现实.所以,本课中我考虑了定比分点公式
的记忆,但没有提培养记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