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09:13:35
硫酸的教案示例 高一.doc(91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0 0 类别 : 教案
硫酸 硫酸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硫酸的性质,尤其是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用途。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进行“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 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研究问题, 学习化学。 重点、难点 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兴趣; 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抽象学习化学。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现有浓硫酸、浓盐酸 各一瓶(无标签,试剂瓶大小一 样,酸的体积相同),不用化学 方法怎样识别?根据是什么? 观察、回忆、思考。学 生到讲台操作,并讲根 据。 1.用手分别把试剂 瓶提起,重者是浓硫酸。 2.把试剂瓶提起, 摇动,呈油状者是浓硫 酸。 3.分别打开瓶盖, 瓶口无酸雾者是浓硫酸。 复习、巩固浓 硫酸的物理性质。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 阔性、创造性。 【提问】稀硫酸具有哪些化学 性质?为什么具有这些性质? 思考并回答:稀硫 酸具有酸的通性。因为硫 酸在水中能电离出H+。 复习稀硫酸 的化学性质。 【引言】硫酸是一种强酸,具 倾听、回忆、思考。 有酸的通性,那么浓硫酸与稀硫 酸相比又有哪些特性呢? 【板书】第四节硫酸硫酸盐 一、硫酸 明确学习任 务。激发学生继续 学习的积极性。 【演示】在试管中放入一些胆 矾,再加入少量浓硫酸,振荡。 观察固体和溶液的颜色变化。 【提问】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是 什么物质? 【提问】胆矾失去的结晶水是 否成为溶剂了? 观察并描述现象: 固体 由蓝色变为灰白色; 溶液仍为无色。 回答:是无水硫酸 铜。 猜想:可能成为溶 剂了。 激发学习兴 趣,培养观察能力。 激疑、探索。 继续探索。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追问】溶液为什么不变蓝 【讲解】胆矾失去的结晶水 与硫酸分子结合,生成了硫酸 水合物。引导学生写出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演示】取 10g蔗糖放入小 烧杯中,用 2mL水调成糊状, 再加入 1mL浓硫酸,用玻璃棒 搅拌。观察物质的颜色、体积变 化并闻味。 【提问】生成的黑色固体是 什么物质?引导学生写出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给出蔗糖的化学 式:C12H22O11 【提问】以上两个实验反映 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 迷惑不解。 倾听,写出化学方程式: CuSO4·5H2O+H2SO4(浓)= CuSO4+H2SO4·5H2O 观察并描述现象:生成黑色 固体;体积膨胀,呈疏松多孔状; 有大量蒸气冒出;有刺激性气味 气体生成。 思考并回答:黑色固体是碳 单质。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比较并回答。有的学生 辨别不清。 倾听。 激发求知 欲。 揭示反应 本质。 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 能力与描述现 象能力。 揭示反应 本质。 引起回忆, 发现问题。 纠正错误, 明确认识。加 深记忆。 【评价】浓硫酸使胆矾失去 结晶水,反映了吸水性;使蔗 糖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 脱去,反映了脱水性。 【板书】(一)浓硫酸的特 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引导讨论】浓硫酸的吸水 性和脱水性有什么区别?启发 学生从以上两个化学方程式分 析、比较,得出结论。 记忆并记录。分析化学方程 式,讨论出:吸水性是指浓硫酸 直接与水分子结合;脱水性是指 浓硫酸将许多有机物中的氢、氧 元素按水的比例脱去。 培养学生 概念之间比较 的能力。 【提问】铜与稀硫酸能反应 吗?为什么? 【设问】铜与浓硫酸能反应 吗? 【演示】在试管里放入一块 铜片,注入少量浓硫酸,观察 是否反应。给试管加热,用润湿 的品红试纸检验放出的气体。把 试管里的溶液和固体倒在盛有 少量水的小烧杯中,观察溶液 的颜色。 【引导讨论】1.铜片与浓 硫酸能否反应?反应的条件是 什么? 2.根据反应现象你认为 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试写 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 氧化剂、还原剂。反 回答:不能。因为在金属活 动性顺序中,铜排在氢的后面。 猜想:不能。 观察并描述现象:不加热时 无明显现象。加热时,产生的气 体使润湿的品红试纸褪色。小烧 杯中溶液呈蓝色。 分析、思考并回答: 1.加热能反应。 2.润湿的品红试纸褪色说 明生成了二氧化硫;溶 激活旧知 识。 激发好奇 心。 培养观察 能力、叙述能 力及严谨求实 的科学作风。 树立对化 学现象与化学 本质的辩证认 识。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应中浓H2SO4表现出什么性质? 液稀释后呈蓝色说明生成 3.稀硫酸是否具有氧化性?浓、稀 硫酸的氧化性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从浓、稀硫酸的成分及与金 属的反应分析。 了硫酸铜。 O4+SO2↑+2H2O,铜是还 原剂;浓硫酸是氧化剂。 浓H2SO4表现出氧化性和 酸性。 对比、讨论出:稀硫酸也 有氧化性。但浓硫酸的氧化性是 由于分子里的+6价硫引起的; 稀硫酸的氧化性是由于它电离 出的H+引起的。H+的氧化性比 +6价硫的弱。 使学 生深入认 识浓、稀硫 酸氧化性 不同的实 质。 【设问】浓硫酸是否也能氧化金属活 动性顺序中氢以前的金属呢? 【演示实验】把铁条放入盛有少量浓 硫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设问】为什么浓硫酸能与铜反应, 而铁放入其中无明显现象呢? 【讲解】对,若加热就会发生反应。但 是没加热就没发生反应吗?不是的,这是 由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它可使某些金 属如铁、铝等表面“钝化”。解释“钝化”现象。 【提问】浓硫酸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氢 以前金属反应是否也生成氢气呢?为什么? 推理并回答:能。 观察:无明显现象。 陷入沉思,猜想:没加热。 倾听,领悟,形成正确认 识。 推理并回答:不能。因为 浓硫酸与金属反应是由于+6价 硫引起的。 培养 逻辑思维 能力。 激疑。 激发 求知欲。 解惑, 加深对浓 硫酸强氧 化性的认 识。 培养 推理、综合 运用知识 的能力。 【小结并板书】3.氧化性 (1)氧化大多数金属 归纳出:加热时,浓硫酸 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但都没 有氢气生成;常温下,浓硫酸 可使铁、铝等发生钝化。 及时 总结,将 知识统摄 成规律。 ↑+2H2O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加热时,浓硫酸还能氧化 一些非金属单质。 【组织讨论】浓硫酸与碳反应后的 生成物是什么?试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氧化某些非金属单质 +2H2O 【组织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碳 与浓硫酸反应的生成物中既有二氧化 碳,又有二氧化硫。 启发学生从检验二氧化碳和二氧 化硫的特征试剂入手,结合其它有关 知识找到可行方案。对讨论过程中学生 可能发生的错误给予及时纠正;对学 生提出的合理方案给予及时肯定和鼓 励。 推理、思考并回答: 浓硫酸是强氧化剂,把碳 氧化成二氧化碳,而本身 被还原成二氧化硫,同时 生成水。 回忆有关知识,互相 启发,互相补充,提出可 行方案。最后统一认识: 必须先用品红溶液检验二 氧化硫;然后将二氧化硫 吸收干净(可用溴水或高 锰酸钾溶液等); 再用品红溶液检验二 氧化硫是否被吸收完全; 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 氧化碳(也可用氢氧化钡 溶液)。 培养推 理和综合运 用知识的能 力。 提高综 合运用知识 和实验的能 力。培养思维 的敏捷性、严 密性、广阔性 创造性。 【组织讨论】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化 学性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归纳出:稀硫酸具有 酸 类的一般通性,其实 质是H+的性质,因为在稀 硫 的形式存在。浓硫酸 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 进一步 理解量变引 起质变的规 律,树立辩 证唯物主义 的世界观。 氧化性等特性,因为在浓 硫酸中,硫酸主要以分子 的形式存在。 【投影】课堂练习(见附 1) 讨论并完成。 巩固新 知识。 【讲述】硫酸是最重要的基本化工 产品之一。掌握它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 识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的重要用 途。 【板书】(二)硫酸的用途 倾听。 渗透性 质决定用途 的化学思想。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 课本第 80页有关硫酸用途的内 容,归纳出硫酸的用途。启发学 生思考硫酸的各种用途利用了 它的哪些性质。 阅读课文,归纳出: 1.利用它的高沸点:制取挥 发性酸。2.利用它的酸性: 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制取 硫酸盐;制造化肥。3.利用 浓硫酸的吸水性:做干燥剂。 培养自学 能力。 【作业】课本第 82~83页, 第 1,2,3,4题。 【随堂检测】1.下列变化反映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 (1)浓硫酸滴在纸上,过一会儿,纸变黑____; (2)敞口放置的浓硫酸久置增重____; (3)食盐与浓硫酸反应可制取氯化氢____; (4)浓硫酸不能用来干燥硫化氢____。 2.向 50mL浓度为 18mol/L的硫酸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铜片并 加热,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 考察学生 对硫酸的性质, 尤其是浓硫酸 的特性的理解、 掌握情况。 (A)等于 0.9mol(B)大于 0.45mol小于 0.9mol (C)等于 0.45mol(D)小于 0.45mol 附 1:投影 1.为什么可以用铁桶贮存,运输浓硫酸? 2.在蔗糖与浓硫酸的实验中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浓硫酸为什么不能用来制取HI? 附 2:课堂练习答案 1.常温下,浓硫酸可使铁钝化。2.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3.具有强氧化 性的浓硫酸能把具有强还原性的碘化氢氧化。 随堂检测答案 1.(1)脱水性,(2)吸水性,(3)难挥发性,(4)强氧化性 2. (D)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09:40:2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