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09:14:13
[原创]《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语文 八年级.doc(28.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教案
《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张 玥 《敬畏自然》是八年级语文一篇立意新奇、充满了思辨色彩、情理兼融、极能开 启人们思考和遐想的好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把七至九年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 段。八年级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 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 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 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 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 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 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 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 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 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 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 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 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 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 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 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 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 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 值得认真学习。 由于文中作者的观点显而易见,所以我把第一课时的重点放在了揣摩文章 的语言上。围绕全文的中心,我精心选择了两句话作为引导学生赏析的句子。 1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在赏析这一句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们体会反问句的语气以及感受其在文中 的作用。其次学生们以这句话为例进行仿写。 “能断言……不会是……呢?” 通过仿写,学生能从中掌握反问句的用法。我借此机会也进一步用这个形式 渲染了课堂的气氛。 “谁能断言那大面积排出的废水不会是人类已经变质的血液呢?” “谁能断言藏羚羊死前的咆哮不会是人类灭绝前的呻吟呢?” “谁能断言城市中那漫天的烟尘不会是人类自己的骨灰呢?” “谁能断言那被黄沙所吞噬的道路不会是人类通往地狱的黄泉路呢?” “谁能断言那干涸的月牙泉最后一滴水不会是人类最后一滴眼泪呢?” “谁能断言那成片倒下的树木不是人类为自己准备的棺木呢?” 一连串略带夸张的反问句让学生感到“毛骨悚然”(学生的描述),通过 这个环节也让生真正体会到了对于大自然我们为何要“畏”。 ②看着人类那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 孩子那样的笑。 在赏析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又换了一种方式。首先我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 填空并说明理由。(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 笑……)有 的学生在填空时填写了嘲笑、讽刺地笑、偷笑等,并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这时我 把文中所用的窃笑与学生们提到的嘲笑之类的词作出比较,引导学生们能够理 解到大自然对人类就像母亲一样在包容自己的孩子。 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又让学生体会到对大自然我们为何要“敬”。 综上两句话的赏析既突出了敬畏自然的主题,有给学生一个如何对句子进 行揣摩的方法。 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一路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路上有荆棘也有坎坷,但现在总算是看到了一丝曙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小组 的有效合作可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了,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进行 下去,相信课堂模式改革总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09:39:54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