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高考各地试题精练(二)
2010.6.26
班级: 姓名: 成绩:
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
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010年高考·山东卷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
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
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
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2010年高考·江苏卷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
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4、(2010高考·北京卷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
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5、(2010年高考·江苏卷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
理是
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6、(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3)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
年10月 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
1
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
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2010高考·福建卷36)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
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
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水集鱼聚,木茂鸟集 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8、(2010高考·浙江卷29)2004年以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
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
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③创新推动
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 ① ② B ②③ C ④① D ③④
9、(2010年高考·江苏卷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
为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0、(2010年高考·江苏卷2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 D.历史的观点
11、(2010年高考·江苏卷24)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
组部等 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 9月 10日,评选出了100位
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双百”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
这表明
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12、(2010年高考·江苏卷31)针对中小学办学中存在的偏离国家课程计划、片面追求升学
2
指标、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过长等问题,200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深入人心的实
施素质教育的“五严”规定。这表明
A.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13、(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
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
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
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
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 3月 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
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 ,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
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
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 |” ,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
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
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
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14、(2010年高考·天津卷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
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
3
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
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
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 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
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
变。”
【答案】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展示台”、“大课
堂”、“助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
②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