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摘 要】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培养,更突出了学习过程的
重要地位。它明确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与
他人交流合作,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决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问题解决过程转化成“做数学”的过程,并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文
提出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
如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数学教育 课堂教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常有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数学教师才高八斗,上课讲
得头头是道,也比较风趣和幽默,学生听得天花乱坠,但往往在一片笑声中却
感觉到什么也没学到;有的数学教师讲课井井有条,例题分析十分透彻,学生
似乎明明白白,但让学他们独立完成一道数学题就傻了眼;有的数学教师讲课
设置了许多问题,师生之间有问有答,课堂气氛热闹非凡,但检测一下学生的
学习结果,却很不理想;有的数学教师能够精讲有关重点内容,留出时间让学
生练习各种花样的习题,虽可使学生应付一些形式训练题,却又限制和压抑了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这样的现象很
明显地摆到了我们面前,那么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课到底应该怎样上呢?笔者
试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一些新的探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1.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主动构
造知识。
2.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建构活动是具有社会性的;
因此,学生彼此互动与通过动手实践获得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3.人与人交流的本质--交流传递的只是信号而非意义。对接受者来说,
要对信号加以重新解释,重新构造其意义。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数学课应该以学生自主建构为首要任务。具体来说应该
做到如下几点:
一、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与评课活动中,人们往往注重教师的课讲得如何。但是建
构主义的观点不是这样的,主要是看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
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产生智
能意义,才能变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
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堂教学要像磁石一样紧紧地
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的前提。例如在教用字母表示数时
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
利用媒体演播,听唱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
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三只青蛙怎么唱呢?三百只青蛙又怎么唱呢?”
“n只青蛙又怎么唱呢?”
这样听唱儿歌,寓教于乐,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最后使得学生学习这一
知识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如果仅仅看教师上课
有没有科学性问题,目的性如何,启发性如何,而不是看学生是否时常不由自
主地被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是极不准确的。课堂教学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就不能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就很难实现意义建构。
二、让学生互动交流。
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流于形式。
师生之间提问、答问频率很高,其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
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主动学习与交流决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意义建构
事实上,真正的信息交流,应该是基于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基础上的交流。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
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与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回忆、描述事实,或一味纯粹模仿性
的,那么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才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
的互动。第二,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
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
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该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
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
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
正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或修正他人的回答,而不能受所谓教学时间或
教学任务的限制,放弃这类包袱或简化对这类问题的解决。进行好这样的反馈活
动,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重新梳理和
调整知识结构,有助于他们有效地建构知识。
三、让学生积极实践。
荷兰的教育公认是比较先进的,教育的发达导引其科技迅速发展,仅 1999
年荷兰就有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与荷兰强调学生通过做来获得知识不
无关系。建构主义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离不开实践。所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强调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实践性。
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和评优课,普遍都应用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得课
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也是节省了一定的讲解和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
这当然是应当肯定的。问题是,更多的时间教师只是在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演
示一些内容,或是学生利用计算机做一些练习,而缺少学生利用计算机自行探
索和实践获取知识的环节。事实上,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获
取一些数学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这就能使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例
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笔者曾让每个学生给教学楼前面的空地设计一
块草坪,通过测量、计算、比较,选择一种最佳图形的草坪。这种真实性地学习,
易于使学生对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高质量的理解。
四、让学生步入桥梁。
在学生建构学习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新的认识活动的必要的基础。在引
导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十分注意和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
预备知识。美国学者奥苏贝尔称这种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为先行组织者,我们
简称为组织者。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设置起桥梁作用的组织者。引进了组织者
就为克服新课的难点铺平了道路,架设了桥梁。比如:在学习不等式的性质2时
学生对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式要变号这一知识点时,很
难理解。笔者就首先复习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这样就为学生架起了起桥
梁作用的组织者。
新课导入与复习提问,不应仅仅是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应该是本节课新知学习
的先行组织者;一些与此无关的内容,即使是上节课的也不应在复习之列,以
免影响排挤掉有效组织者的介入。另外,恰当的反例也是一种组织者,设计这样
的反例,对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往往更有效果。这种反例,能让学生自行纠
正理解上的错误来进一步巩固已有知识,进而更有效地建构先行组织者,从而
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知。
五、让学生自我反思。
建构是有层次的,既有表层建构的活动,也有深层建构的活动。学习者对自
己建构行为的监控便属于深层建构活动。监控,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更加完善的意
义建构。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元认知
的意识。因为,反思是监控的必要条件,没有反思就没有监控。在教学中,数学
教师要常常引导学生思考: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
象?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所选择的思考途径是否最佳?这些内容之间有什
么联系?经常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监控意识和反思习惯,能从根本上提高
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我们应该以新型的教育观点与教学思想指导
数学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教学思想,用它来指导与构建
数学课堂教学,有助于从根本上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M].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6.4
[2]赵振威.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7
[3]林六十. 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M].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9
[4]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