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 1 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教学目标
⑴ 知识方面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4.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⑶ 能力方面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2.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3)受精作用的过程
2.教学难点
(1)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
四、教学课时
3
五、教具:
挂图、模型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
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
意图
章引言 〖章引言〗大家请认真看P15的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引言。 阅读
第1节
减数分
裂和受
精作用
引言
〖问〗我们上学期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
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
〖问〗首先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
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答: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配子染色体是由体
细胞每对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问〗:这说明配子是如何产生的?(答:由体细胞分裂而来的。)
〖答〗有丝
分裂、无
丝分裂、
减数分裂。
思考“问
题探讨”
的问题并
设疑
激趣
温旧
学新
惠来实验中学 绿竹三思笑 第 1 页 共 7 页
〖问〗这个过程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吗?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
(答:染色体复制、均分;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从而在生
物亲代和子代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而配子的形成需要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见它不是通过普通的
有丝分裂产生的,而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
产生。
回答。答
如左。
一、减
数分裂
〖问〗减数分裂的含义是什么?配子的形成为什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
强调:(1)范围: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进行减
数分裂)
(2)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
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半。
阅读教材,
说出减数
分裂的概
念并找出
其特点。
(一)
精子的
形成过
程
间期
减数第
一次分
裂分裂
下面我们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讲述: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
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2-1。)
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在曲细精管中,通过有丝分
裂产生大量的精原细胞。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
数目相同,这说明精原细胞是通过哪种方式产生的?
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
一个时期?
复制的结果,染色体由2个染单体组成 (板画),也和
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染色体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
间期复制完成后,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期,此时的细
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
配对,叫联会。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
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
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强调: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DNA)
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对 8个染色体,减数分
裂时,形成多少个四分体?人呢?
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
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
主要是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
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
示出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
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单体。
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象手拉手似
地排成两排,(教师指着相应的图说明)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
阅读P16
~P17
(答:有
丝分裂。)
(答:间
期。)
(答:四
个。) (答:
23个。)
思考:
联会与四
分体时期
染色体的
区别
先整
体了
解减
数分
裂的
过程
惠来实验中学 绿竹三思笑 第 2 页 共 7 页
减数第
二次分
裂
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
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接着发生细胞
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
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
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
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
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
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
〖提示〗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
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使得细胞两
极各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
数目减少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等行为。
上述过程可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这样再通过以后发生的
两性配子结合成合子的受精作用,就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
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遗传的稳定性。上述过程还可以使经过减
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多样,从而增加了生物的变异,增强了生物
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中期,染色体的
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成为
两个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
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减数分
裂完成。
提问:把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
精母细胞相比,有何变化?
精子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
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
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
总结:现在,我们再重复回顾一遍精子的形成过程(板书总结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 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DNA 2C 4C 4C 2C 2C C C
思考完成
〖旁栏思
考题3〗
(答:精
子细胞的
染色体数
目与次级
精母细胞
相同,比
初级精母
细胞减少
一半。)
师生共同
总结
反馈
效果
反馈
效果
惠来实验中学 绿竹三思笑 第 3 页 共 7 页
强调:1.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期。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时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
体的分开。
3.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第 2 课
时卵细
胞的形
成过程
下面我们再来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讲述: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卵细胞是在卵巢中形成的,其过程与精
子形成过程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示卵细胞形成过程挂图,并随
讲授内容完成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将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相比较,找出
二者的相同与不同处?
(答: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
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
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
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不同点: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
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
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
形成。)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还发生了
一个重大变化,即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时会发生缠绕,
并交换一部分片段,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互换,容易引起生物的变异。
(指示课本中减数分裂图解相应处,教师粗略介绍四分体时期的交叉
互换。)
思考讨论
并回答。
比较
分析
精子
和卵
细胞
形成
过程
的异
同,
温故
知新
判断分
裂图象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染 不 有丝
色 有 配对
体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无 减Ⅱ
总结
对比,
得出
规则
实验:
P21
1.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
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
实验,思
考讨论回 培养
操作
惠来实验中学 绿竹三思笑 第 4 页 共 7 页
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
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
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
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
色单体构成。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
道板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3.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的过程相同;不
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原
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
续变化。
答 能力
观察
能力
第3课
时
二、受
精作用
(一)、
配子中
染色体
组合的
多样性
模型建
构
(二)、
受精作
用
讨论一1.代表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源染色体联会。
2.4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2条。
3.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
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双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
两极;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
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4.2个。2个。
讨论二1.每个配子都含有两种颜色的染色体。2. 4种。3. 8种。
提问:生物的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精子和卵
细胞。那么,这些成熟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生
物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答:通过受精作用形成。)
提问:什么是受精作用?
(答: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请学生看教材彩图2-7,设想受精的具体过程,并在教师引导下尝
试描述。)
(答: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
在外面。与此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
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与
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提问:通过受精作用,染色体的数目出现什么变化?
(答: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
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提问: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同学们现在是否真
正明白了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意思了?
(答:从同源染色体的角度看,精子和卵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都是
成单存在,精子带有其中的一条,卵细胞带有其中的另一条。受精后,
这两条同源染色体到了一个细胞中,它们就成对存在了。所以,关于
学生已准
备好的实
验材料进
行模型建
构并思考
回答“讨
论”的问
题
阐明
减数
分裂
和受
精作
用对
于生
物遗
传和
变异
的重
性。
认同
物质
的规
性,
树立
惠来实验中学 绿竹三思笑 第 5 页 共 7 页
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受精后,受精卵迅速地进行细胞分裂、分化,新生命由此开始了
遗传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发育过程。
总结: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图解(教师从成体开始边讲边板画逐步展
示)。略
同学们已经知道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必须通过受精
作用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个体。对于生物个体而言,父亲
体内所有的精原细胞,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
也是如此。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提问:那为什么同样双亲的后代会呈现多样性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新一代继承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以及非
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形成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
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
的随机性,所以必然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
提问:这种多样性对于生物进化有什么作用?
(答: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
的优越性。)
此外,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从而使生物前后代染
色体数目保持恒定,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前后代染
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由
此也可看出,生物的各种变化无论有多复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辨证
唯物
主义
世界
观。
技能训
练
精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
时期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数目
(条)
8 8 8 16 8
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
细胞类型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
胞
次级精母细
胞
精细胞
染色体数
目(条)
8 8 4 4
学生画图
填表格
培养
学生
以所
学以
画图
形式
表现
出来
惠来实验中学 绿竹三思笑 第 6 页 共 7 页
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
惠来实验中学 绿竹三思笑 第 7 页 共 7 页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