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09:15:14
[再加工]溶液的形成 高一.doc(54.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课题 1溶液的形成 化学备课组 目的要求: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1.在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本章的章图及图 9-1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2.【实验 9-1】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 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 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 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另外,还 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 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3.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 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予以鼓励。 4.“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洗涤剂是一种最 常见的乳化剂。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 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溶液和乳浊液, 只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是一种粗略 的说法。 .溶液、溶质、溶剂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 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线性直径小于 1 nm);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分散其他 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某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种类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在初中阶段讨 论的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种类一般是一种。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当溶液中有水存在 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 液。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④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 量,没有分散进溶剂内的物质,就不能计算在内)。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 和,如 100 mL酒精和 10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200 mL。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 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 固体或放出气体。 一:溶液 利用烧杯和玻璃棒,分别取少量面粉、植物油、食盐、蔗糖、味精、纯碱、酒精、粉笔灰、泥 土等物质加入水中并搅拌,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入下表的空格处。 (1)比较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中物质能否被水溶解。 (2)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在外观上有何不同? 1: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有现象的打√) 物质名称 实 验 现 象 溶解 外观透明 均一  稳定  不溶解 外观混浊 不均一 不稳定  纯碱 √  √  √  √           食盐                  味精                 酒精 面粉 粉笔 汽油                  植物油                 结论 形成的混合物属溶液  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或乳浊液  2:比较碘和高锰酸钾溶于水或汽油中的现象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高锰酸钾 水 碘 汽油 高锰酸钾 汽油 碘 3: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有何本质区别?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物质原来的状态 固、液、气 固 液 分散在水里的粒子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特征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实例 食盐水、糖水 泥浆 乳白鱼肝油 一种或几种以上的物质高度分散(以分子、离子或原子)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 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我们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通常 所说的溶液指的是液态溶液。 同学们要掌握和理解溶液定义中所包含的三层意义: 第一,均一和稳定是溶液的特征。 第二,分散两字体现溶液的形成。 第三,溶液是混合物,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即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叫做溶质,另 一种物质叫做溶剂。 根据溶液的聚集态,可分为固态溶液(简称固溶体,如某些成分的合金等);液态溶液 (简称溶液,如食盐水、碘酒等);气态溶液(亦称气溶体或气体混合物,如空气等)。通 常所说的溶液,其中最常见的是水溶液。 问题:如果在水中滴入数滴洗洁精或涂些肥皂,这时清除油迹就比较容易,这是什么 原因呢? 实验:在一只玻璃杯或瓷碗中加入约 10 mL水,用筷子蘸食用油滴入数滴,观察现象;振 荡片刻,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向其中加入几滴洗洁精或肥皂水,振荡片刻, 再静置一段时间,观察这次的实验现象跟上一次的有何不同。 阅读课本,看一看书上是怎样解释“乳化”的,然后试着解释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 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的原因 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的溶解(活动与探究)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NO3 NH4 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的温度 结论 什么是溶解 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溶解。 溶解是一种物理化学过程,包含物理的机械扩散和化学的溶剂化。一种物质(溶质) 溶解于溶剂中,常有热效应发生(吸热或放热)。例如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中时放热,硝酸铵 溶于水中要从环境中吸收热量。两种液体互溶时,液体的总体积可能缩小(如酒精跟水互 溶),也可能增大(如苯跟醋酸互溶),或可能基本不变(如正己烷和正庚烷互溶) 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 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 剂作用生成溶剂合物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小结 作业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09:39:0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