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09:15:25
[原创]原创.学习方法 高二.doc(2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原创]第五十五招、学法促进招 第五十五招、学法促进招 我们班主任带的班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开花,我们教的学生应该是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不能把德育架空,不能把德育作为“独生子女”来对待, 德育与智育应该是水乳交融的。为此,我经常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学法研究主题 班会。这天我结合实际情况,又一次召开了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的学法研究主题班 会。我作为第一个主讲人指着黑板上“A=X+Y+Z”的公式讲道:“有人曾问爱 因斯坦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就写下了这条著名的公式。他解释说:A代表成功, X代表勤奋,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确实,要想成功地办成一件 事,勤奋、实干和科学的方法三者缺一不可。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科学的学 习方法,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成绩。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如果说知 识是黄金、是宝贵的财富,那么学习方法就是‘点金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 何更好地学会‘点金术’,做知识的亿万富翁。”第二个主讲人—语文课代表拿 出张卡片,他说:“古人一向讲究学习方法,我这张卡片记载了若干古人的若 干个‘三’。东汉末著名学者董遇有‘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 雨者晴之余。’欧阳修有‘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说的是骑马时、睡熟前、 上厕所方便时,他都要争分夺秒地学习。西汉刘向有‘三学’:‘少而好学,如 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清末著名学者张 之洞主张‘三贵’,即读书‘贵博、贵精、尤贵通’。”我不由得点头赞道:“学 富五车,真不愧是语文课代表啊!”他羞红了脸。学习委员看来做了充分的准备 就记忆的方法,作为第三位主讲人他侃侃而谈:“常见的记忆方法可以归纳为 四大类十八种:第一类,时间性记忆,包括(1)早晨记忆法,(2)及时记忆 法,(3)定期或不定期回忆法;第二类,机械性记忆法,包括(1)书写记忆 法,(2)朗诵记忆法,(3)直观记忆法,(4)重复记忆法;第三类,方法 性记忆,包括(1)分类记忆法,(2)对立记忆法,(3)概要记忆法,(4) 振奋情绪记忆法,(5)规律记忆法,(6)借助特征记忆法,(7)趣味记忆 法;第四类,理解性记忆法,包括,(1)推理记忆法,(2)区别记忆法, (3)简化记忆法,(4)实践记忆法。”王帅听急了,大声嚷道:“四大类十 八种,谁记得住,别卖弄学问了!举个例子如何?”学习委员说:“举个趣味 记忆的例子吧。曹禺先生的若干名剧有时真难以记牢,我们可以编副对联,将其 剧名嵌于有一定内容的对联中,那么就容易记牢了。这副对联是:《雷雨》后观 《日出》《北京人》喜颂《明朗的天》,《原野》上《王昭君》挥毫写就《胆剑篇》。再如, 郭沫若先生一九四二年皖南事变后,连续创作了六部借古讽今的历史剧,可以 编成两句话以加强记忆:伟《屈原》捧《虎符》栽下《棠棣之花》,《高渐离》捧《南冠 草》喜得《孔雀胆》。关汉卿是比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成名早三个世纪的世界文 化名人,一生创作了 60余部戏剧,传世 10余部,除了《感天动地窦娥冤》外, 以《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单刀会》最有名,可编一嵌名诗加强记忆: 《望江亭》边深‘拜月’,‘单刀’赴会《救风尘》。”我见学生如此聪明,深感欣 慰地笑了,乘兴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元曲四大家’怎样才好记忆?”略一 停顿,调皮大王赵辉说:“编一句话即可。郑大官人骑白马。‘郑’即‘郑光 祖’,‘官’与‘关汉卿’的‘关’谐音,‘白’即‘白朴’,‘马’即‘马 致远’。”同学们以掌声表示对赵辉的赞叹。接着几位同学又结合自己学习实际 介绍了有关预习、听课、阅读、复习的方法,我最后做了总结:“工欲善其事,必 先利其器。对学习而言,学习方法就是‘器’。让我们今后进一步讲究学习方法 爱学习,还要会学习。提高效率,早日成才。”同学们频频的点头,班会圆满结 束。 班主任抓智育,一定要抓到点子上,而抓学习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决不可 忽视。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在,知识经济初露 端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知识量急剧增加,人类社会正走向一个以充 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和首创精神,以智能和知识为核心的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我 们班主任现在就要考虑,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呢? 很显然,只教他们满足于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重要的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发展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并注意培养创造性、 开拓性的精神。由此可见,班主任就是在抓智育上,也是任重而道远的。 zhangwanxiang 发表于 2008-2-14 8:32:00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09:38:55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