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 ·路德 ·
金
1963 年 8月 28 日,华盛顿
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
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
马丁 .路德 .金向成千上
万的黑人发表了演说,这
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
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
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
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
一个梦想》。
演
讲词 演讲词是在公共场合
中发表的讲话,是面向
听众集中阐释某个问题
的一种说话形式。
三 多
多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 .. 时候”构成排比
,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
多用短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
具煽情性。
多用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
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
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梦想有一天
,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
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语言方面的特点:
内容方面的特点:
针对性: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
逻辑性:评论和论辨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
。
思想性: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
可讲性:上口入耳。
鼓动性:激发情绪,赢得赞同。
检查预习效果
一、字音:
诺言 履行 奢谈 拯救
磐石 野蛮 澎湃 赎罪
真谛 瞭望 蜕变
二、解释成语:
义愤填膺 气壮山河 息息相关
无济于事 不言而喻 汹涌澎湃
不可自拔
1929 年 1 月 15 日,马
丁·路德·金出生在美
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一
个黑人牧师家庭。中学毕
业后,他先后在莫尔豪斯
学院、宾西法尼亚大学、
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学
习法律与神学,并获得了
神学学位。 1955 年大学毕
业后,他在亚拉巴马州蒙
哥马利市德克斯特街浸礼
会教堂担任牧师。同年,
被波士顿大学授予哲学博
士学位。
马丁·路德·金
( 1929~1968 )
1964 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他将全部奖金( 54600 美元)
献给了自由运动。 1964年通过
的新的民权法案 , 规定凡是接受
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
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
的选举权法案成立,从那以后 ,
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由于
马丁 . 路德 . 金从事黑人解放运
动的工作 , 所以树敌众多。有一
次 , 一枚炸弹爆炸 , 毁了他的房
屋。 1968年 4月 4日 : 一个永
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 ,39
岁的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
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
身亡。
时代背景
虽然早在 19世纪 60年代的南北战争时期,
美国已经宣布解放黑人,但直到 20世纪中叶,丑
恶的种族歧视现象仍普遍存在。尽管美国是世界上
最富裕的大国,但是处于社会 最低层的广大黑人被
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收入普遍低于白人。在一些
特殊部门,白人的工资甚至 是黑人的好几倍。多数
黑人所从事的是一些技术含量低、环境 恶劣、待遇
差的工作。在美国的南部,有的州竟用法律规定,
禁止黑人与白人从事同一工作,黑人与白人不得同
在一个学校,不得同乘一种交通工具,黑人与白人
分别有各自的教堂、医院、餐厅、电影院、学校等
。
时代背景
1955 年 12 月,蒙哥马利市黑人妇女罗莎因在回家的公
共汽车上没有给白人让座,“冒犯”了当地的法规被判
入狱。作为牧师的马丁·路德·金,积极组织当地黑
人进行抗议斗争。抗议运动最终迫使美国最高法院作出
判决,宣布取消在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这是美国
历史上第一个维护黑人公民权利的法案。
从此马丁·路德·金成为黑人民权运动的旗手。在反
种族歧视的斗争中,他倡导非暴力主义,经常采用“静
坐运动”、“和平抵制”以及示威游行等斗争方法。正
在他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取得一定成
果的时候,他被种族主义分子暗杀,时间是 1968 年 4
月 4日。为了纪念这位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
者、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在美国,每年 1月的第三个星
期一为丁·路德·金纪念日,这是美国的一个全国性
节日。在美国民权运动者的心目中, 马丁·路德·
金永远是引导他们前进的旗帜
整 体 把 握 文
意
(1) 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
时间是 1963年 8 月 28 日;地
点是在华盛顿广场;场合,在华盛
顿特区组织二十五万人的集会上。
(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
各是什么?
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同时也包
括美国政府。
(4)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
(3)这次演讲涉及哪些内容?
要求自由、民主、种族的平等
。
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
、平等的运动,加快实现理想的步
伐。
整 体 把 握 文
意
第一部分 (1 )回顾:肯定《解放黑奴宣言》的重
大意义。
第二部分 (2-16)、揭露黑人受歧视的现状,抨击
美国社会黑暗的一面 , 提出自己正当的要求。
讽刺当局空头许诺
提出自由平等要求
提醒当局不兑现许诺的后果
讲究斗争策略
表明斗争决心
第三部分( 17-32 )展望前途,前途是光明的,
胜利一定能够到来。
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
三 多
多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 .. 时候”构成排比
,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
多用短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
具煽情性。
多用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
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
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梦想有一天
,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
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语言方面的特点:
内容方面的特点:
针对性 : 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
逻辑性 : 评论和论辨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
。
思想性 : 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
可讲性 : 上口入耳。
鼓动性 : 激发情绪,赢得赞同。
作 业
以“环保”为话题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演讲稿。
一、读第一部分,明确:
( 1 )“伟大的美国人”指
谁?
林肯( 1809—1865 ),美国
第 16 任总统 (1861—1865),共和
党人,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曾
任律师, 1848-1849 年当选为众
议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
废除奴隶制度。
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
离联邦,内战爆发。战争的初期,曾竭
力设法与南方诸州妥协,遭拒绝;在群
众运动高涨和军事失利的情况下, 1862
年开始采取革命措施,颁布《宅地法》
和《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成为群众
性的革命斗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内
战结束时,即被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
刺杀。
什么是《解放黑奴宣言》
《解放黑奴宣言》:美国南北战争
期间林肯总统于 1862年9月 22 日颁布
的宣言,它规定自 1863年1月1日起,
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人。
宣言当时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支持,
并使战争形势转向有利于北方。 1865年
的宪法修正案的第十三条例废除了奴隶
制,但战争后的黑人依然受到歧视。
本段落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本次的游行集会目的很清楚,就是
要求自由,要求平等,而这个主题早在
一个世纪前就被当时的一位伟人写在了
《解放黑奴宣方》理,而时至今日,黑
人的权利不能够得到保障。因此有必要
重提历史 ,一方面表示对政府的不满 , 另
一方面昭示明众:我们利并非无理取闹
;我们必须奋斗,也许前边的路还很长
。
( 1 )四个相连的“一百年后
的今天”有什么作用?
读第二部分,明确
排比:揭示黑人生活现状
隔离、歧视、穷困、
萎缩、流亡
( 2 )“空头支票”指什么?这
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比喻,把美国政府比作支票的签字
者,而把美国公民比作支票的合法持有
者。“空头支票”指的就是政府违背诺
言,对有色人种拒付支票。这样就撕破
了政府的虚伪外衣,让听众明白他们和
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听众放弃幻想,
更加清醒,警觉地投入战斗。
五个“现在是”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
用?
排比:情感发泄的需要,也加
强了内容的表达,突出为实现平等、
自由而战的重要性。
提出平等、自由的正当要求。
这里的“秋天”与“酷暑”分别指
什么?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人自由、
平等到来的那一天,比作秋天,这样就能把
黑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结果的感受,生动而直
观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明白他们奋斗所得
到的结果是什么,从而促使他们更自觉地去
战斗。和“秋天”形成对比的则为“酷暑”
,一个“酷暑”生动而简洁地揭示了黑人备
受摧残的生活现状,表现出了黑人为“秋
天”的到公平而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 “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
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 “ 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
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所谓
“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有管
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
作者把它用到这儿,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
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
最终胜利后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
而又优美的画面。
读第三部分
本文情感充沛,词句优美,设喻巧
妙,感召力强。作者以回顾历史为开端
,以揭示黑人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
展望美好的末来而作结。全文思路明晰
,富有逻辑性。整个演讲词,不仅体现
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
求与不屈的精神。愿同学们也树立远大
的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材,为伟大
祖国的繁荣及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