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 学 目
的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
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 了解元杂剧、赏析第一部分
教学导入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
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
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
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
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
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
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
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
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
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
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
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
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
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
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
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
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
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
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
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
音乐的 C调 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
,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
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
《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
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
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
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
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
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
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
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
(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
(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
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
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
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
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
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
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
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
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
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
“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
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
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
屑仕进”( [元 ]朱经《青楼集 ·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
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
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
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
“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
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
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
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
关汉卿在《南吕 ·一枝花 ·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
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
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
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
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
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
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
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
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
,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
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
《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
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
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
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
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838年《窦娥冤》
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 1958年,世界和平理
事会把关汉卿与达 ·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
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预习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盗跖( zhi ) 嗟怨( jie ) 前合后偃
( yan)
B 罪愆( qian ) 衔冤( xian ) 湛湛青天
( zhan)
C 错勘( kan ) 亢旱( kang ) 苌弘化碧
( chang)
D埋怨( mai) 尸骸( hai) 哥哥行( hang)
D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
刑。
B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
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
荐。
C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
D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
棉,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
荒阡。
D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
确的一项是( )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 则
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
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 此
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 不
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A
4.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
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
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C
5.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
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
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
子。
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
都只能是四折。
B
理清本文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 ~“ 哎,只落得两泪涟
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
第 二 部 分 : ( “ ( 刽 子 云 ) 快 行 动
些” ~“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
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
靠后”) ~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赏析第一部分:
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学生齐读)。
《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
感情?
(提示: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 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
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
诗歌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
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
用?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
黑白颠倒。)
《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
重不公,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
富贵又寿延。)
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
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一、三
。
第二课时 赏析第二三部分,归纳人物、主
题
处理课后作业一三(略)。
赏析第二部分:
朗读第二部分(抽读)
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
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提示:因为她不愿见到婆婆,怕引起婆
婆伤心。这表现了她性格中善良的本
性。)
作者为什么要表现窦娥善良的性
格?
(提示:窦娥的善良更显出冤屈之深,为
后文的反抗精神起积淀作用。)
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
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提示: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
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
铺垫。)
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
,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
对婆婆的挂念;
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
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
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
,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提示: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
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
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
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
顺。)
赏析第三部分:
1“无头愿”是什么意思?
(提示:意思是说自己的誓愿无根无据,
但正可以表明其冤情。)
2“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
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
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
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
在。)
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
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
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
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
作用?
(可以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
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
毒誓?
(提示: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
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
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
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
搜刮。)
“ 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
用?
(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
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
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提示: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
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
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
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
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
的爱憎。)
窦娥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赏析
概括)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
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
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
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
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概括主题:(学生根据赏析概
括)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
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
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
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
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
力量。
关于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
,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
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
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
“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
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
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
情节的发展。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二、四。
印刷资料《同步训练》题。
教学后记: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