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0:05:28
弹力 高一.doc(83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弹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3.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方向.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训练学生观察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具体可感,生动又形象的演示实验来体现美引真的原则.   二、学法引导   1.利用演示和举例等直观教学法引入展开讨论.   2.师生共同讨论来确定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的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弹力产生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2.难点   对弹力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3.疑点   如何确定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没有挤压不发生形变   4.解决办法   用大量实验及事例说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深刻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对弹力有 无的判断启发学生从物体状态入手,通过受力分析,找出力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判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细竹棍、弹簧、小车、砝码、塑料薄板、海绵、平面镜、激光器、瓶塞上插有细管的大玻璃瓶、 玩具弹簧枪、橡皮筋.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典型的现象来体现弹力的特点,引起学生注意.   2.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总结弹力的特点.   3.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及适当的拓展.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道什么叫形变,什么叫弹力   2.知道弹力产生条件是:(1)直接接触;(2)形变;(3)弹力方向跟接触面垂直.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围绕弹力展开,首先通过实验,特别是演示微小形变,使学生认识任何物体都 能产生形变,再从理论上归纳出弹力产生的条件,对弹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则通过实例 的条件.对弹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则通过实例分析,在具体情境中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再应用于实际问题,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形变[演示 1]   1.弯曲的细竹棍将桌上的盒子推开.   2.拉长(或压缩)的弹簧使小车运动.   3.玩具弹簧枪将 子弹 射出.   4.橡皮筋提起一重物.   5.塑料薄板支承一重物.   [问题]上述实验中的细竹棍、弹簧、橡皮筋、塑料薄板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   形状发生变化.   [结论]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问题]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吗?   [演示 2]在大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用一激发器发出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 子反射后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了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由于桌面形变使镜子倾斜, 光点在刻度尺上有明显的移动.   [演示 3]大玻璃瓶装满水,瓶口用中间插有细管的瓶塞塞紧,用手按压玻璃瓶,细 管中的水面发生变化.   [结论]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只是形变的明显程度不一样.   2.弹力的产生条件   [问题]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分析]在演示实验 1中,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 力的作用,这就是弹力产生的原因.   [问题]是否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存在弹力? [分析]弹力产生的条件是:1.直接接触;2.形变,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存在弹 力,这还要取决于是否存在形变,如图 1-6所示中斜面与球之间虽接触但无形变,此情况 弹力有无可采用把斜面移开的方法看物体的平衡是否被破坏判断. 图 1-6   3.弹力的方向   [演示 4]在一重物下底部粘一层海绵,将此重物放在另一水平放置的海绵块上,如 图 1-7所示,观察两海绵的形状变化情况. 图 1-7   [分析]两接触的物体同时发生形变,两物体均受到弹力作用,重物由于发生形变要 恢复原状,对海绵块产生垂直其表面向下的弹力 1F ,这就是压力;海绵块由于发生形变要 恢复原状,对重物产生垂直重物表面向上的弹力后,这就是支持力.   [演示 5]将演示实验 4中的装置倾斜放置,观察两面的形状变化,如图 1-8所示. 图 1-8   请学生分析演示 5中弹力的方向.   [问题]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特点是什么?   [归纳]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垂直而指向被压的和被支持的物体.   [演示 6]橡皮筋下吊一重物,如图 1-9所示拉力方向,找出其共同之处. 图 1-9   [结论]绳对所拉物体的拉力也就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四)总结、扩展   1.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形变,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   2.弹力是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所产生的力,弹力产生 的条件是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3.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是跟接触面垂直的,面面接触、点面接触的弹力方向都是垂直 于接触面的,点点接触的问题可转化成面的接触上去,即与过该点的切面垂直.绳中的弹 力方向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八、布置作业   练习二(3)、(5)   九、板书设计 三、弹力   1.形变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形变,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   2.弹力产生条件   (1)直接接触   (2)形变   3.弹力的方向   (1)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   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2)拉力的方向   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解估算类物理题的几种常见方法   物理估算,一般指依据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运用物理方法和近似计算方法,对所 求的物理量的数量级或物理量的取值范围,进行大致的推算.物理估算题和常规计算题的 解题步骤虽然相似,但也有其自身特点,其文句简洁,条件隐蔽,常使学生无从下手,掌 握其解题要领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求解估算题时,首先应认真审题,从字里行间中发掘 出题目的隐含条件,捕捉与题中现象、过程相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揭示题设条件与所求物 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对所找物理量进行估算的依据.中学物理常用的估算法主要有 常数估算法、理想模型估算法、合理近似估算法、设计实验估算法等.   1.利用物理常数进行估算   估算题中往往告诉的已知量很少,或不提供已知量,解题时要求灵活地运用一些物理 常量,有时甚至需要根据经验来拟定某些物理量数值,一些应该熟记的物理常数.如:标 准大气压,水的密度,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基元电荷,地球半径,原子直径数量级,光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可见光的频率数量级,阿伏加德罗常数等等,可作为已知条件使用.   2.利用理想化模型进行估算   实际的物理问题所涉及的因数往往较多,为了方便求解这些问题,需要突出主要因素 舍弃次要因素,将研究的对象进行科学抽象,使其成为理想化模型后再进行估算,如常温 常压下的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等.   3.利用合理的数学近似进行估算   在物理估算中,常用下列一些数学近似公式:当 很小时 sin  tan   (rad) cos  la>b时,a+b>a, bba 111  .当 a=b时, )21 b(aab  = 21 (a +b)再有 2  g等   4.利用设计物理实验进行估算   有一类估计,需设计某种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在取得实验数据后才能进行估算.   例某大夏 28层,其电梯由一台电动机带动,试分析电动机的平均输出功率.   则平均功率= 时间 载重自重楼层高 )()128(    十一、随堂练习 1.如图 1-10所示,直杆 AB放在半圆形碗中,处于静止状态,画出 AB所受的弹力. 图 1-10 2.如图 1-11所示,画出直杆MN所受的弹力. 图 1-11   3.如图 1-12所示,不计质量的细绳被小球竖直拉紧,小球与光滑斜面接触,并处于 静止状态,则该小球受到的力是 ( )   A.重力、轻绳的拉力   B.重力、轻绳的拉力及斜面的弹力   C.重力、斜面的弹力 D.轻绳的拉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图 1-12   4.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能产生弹力   B.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也可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只要有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D.两个物体接触,如果没有形变,则不产生弹力   5.如图 1-13所示, AF = BF =5N,若 AF 与 BF 同时作用于一根弹簧的两端,则此时 弹簧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弹力为_______N.   答案:3.A 4.D 5.5N 图 1-13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0:25:09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