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变形记》的思想内容
1.《变形记》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揭示。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
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
的工人,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
自己的命运。这是卡夫卡创作《变形记》的时代生活背景。他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
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片面的。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间变成了
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公司
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
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
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
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
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是绝大多数人每天所
面对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
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
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2.《变形记》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
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
戴的。当他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当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
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
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了。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
情感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父亲暗暗存了一笔钱,他为妹妹上音乐学院而筹
划……他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引起了他父亲、母亲、
妹妹态度的变化。他的母亲可怜儿子,想看看儿子。看见儿子,却昏过去了。她内心把儿子当
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他的父亲由惊奇而愤恨而狂怒,用手杖赶儿子回屋里去,用苹果砸他,
慈父之爱已消失殆尽。他的妹妹开始还照顾他,不久便厌恶,最后把他锁在房里。由于他的
父母亲和妹妹的亲情淡薄,人性扭曲,致使格里高尔绝望而死。他死后,全家人如释重负,
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地外出郊游。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别人的生活。这就
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只是金钱和利益。
3.《变形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包括人与人的本性的关
系。《变形记》表现了对人的本性的揭示与否定,在冷漠的现实世界中,人已经难以保全自己
的本性,人已经异化,成了非人,这虽然是作家对人的本性的深刻透视。
4.《变形记》对人与自我关系的展示,体现在小说中大量表现人物意识的混沌与虚幻。
格里高尔在“累人的差事”和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完成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的乐趣、
自我的价值,但彻底失败了,变成了大甲虫。大甲虫象征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处境,
象征了自我的一种怯懦。逃避和封闭。
关于课堂思考题目设置的教学建议
在学生读完小说后,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教师可以考虑设置以下
探究思考题(并不是所有的题都在课堂上解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自行选取):
1.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影响深远的经典形象,已经成为“变形人”
的代称,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格里高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明确: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浓厚爱意和诗意追求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
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
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
物。
2.有人说,小说是靠形象来说话的。那么课文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向我们
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即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
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
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可见),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
酷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及死后周围人的反应可见)。
3.《变形记》的情节是荒诞不经的,又是平淡而无悬念的,但整篇小说却是生动感人的,
这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试整理《变形记》的行文线索,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提纲,
再品味卡夫卡小说创作的这一特点。
明确:小说分三层展开故事情节。第一层,写格里高尔初变甲虫,引起惊骇,遭遇驱赶。
第二层,写格里高尔虫性人心,忍受痛苦,眷恋家人。第三层,写格里高尔为家人所不容,
深感绝望,断食而死。小说的情节形式是荒诞的,情节内容是平淡的。小说虽然没有设置悬
念与矛盾冲突,却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最细小的生活细节,甚至包括吃饭、睡觉、看风景、休
息、爬行等,以类似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之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来调动读者的
感性认识,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从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4.从前面的问题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卡夫卡通过虚构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
事,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问题,请问《变形记》用的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这一表现
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变形记》用的是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相比,其
好处在于,它使读者在看到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后,产生一种惊异心理,会受到
深深的震撼,迫使自己深入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5.小说中有如下三处关于“哭”的细节描写,试品味每一次“哭”的内涵并解说其作
用。
(1)父亲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仿佛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随即犹豫不定地扫
视了一下起居室,然后双手捂住眼睛哭了起来,他那宽大的胸膛颤抖着。
(2)“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说罢,她号啕大哭起来,她的眼泪掉在母亲的脸
上,她用机械的手势动作擦拭母亲脸上的泪水。
(3)这时卧室房门开启,只见萨姆沙先生身穿他那身号衣走出来,一只胳臂挽着他的妻
子,另一只胳臂挽着他的女儿。三个人都有点儿哭肿了眼睛;葛蕾特时不时将脸贴在父亲的
胳臂上。
明确:
(1)是一次绝望的哭,因为家庭一时失去了经济支柱。
(2)是一次绝情的哭,是为了获取父母亲对她的支持,以达到抛弃格里高尔的目的。
(3)是一次虚假的哭,仅仅是为了格里高尔的死去而向外人作态。
三处“哭”的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
冷酷无情这一主题。(学生对上述问题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强求答案的惟一
性。)
6.小说中格里高尔变形后,家人对他的态度,除了父亲是前后一致外,母亲、妹妹都经
历了一个转变过程,你是怎么看待他们的态度转变的?
明确:母亲的态度由牵挂到冷漠,妹妹的态度由关爱到厌弃。她们态度的变化是现代社
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说明在现代社会,在生活、工作的巨大压力下,亲情已不再
是维系亲人关系的主要基础,所以在格里高尔成为家庭生活的负担后,亲情必然会被利害
关系挤压得粉碎。
关于小说思想内容分析的教学建议
如果教师准备将授课重点放在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上,教师可做如下教学安排:
1.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
2. 阅读小说,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3. 阅读袁可嘉先生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本质特征的揭示(袁论见“扩展资料”中相关
内容),分析《变形记》的思想内容。
学生的分析不必强求统一答案,只要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即可,教师仅需做适当的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