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0:05:55
函数的奇偶性教案 高二.doc(19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0 0 类别 : 教案
●教学目标 能力训练要求 1.深化椭圆的性质学习. 2.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解题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教学难点 学生解题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法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综合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通过综合题 的解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算能力,探索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五张 第一张:本课时教案的例8(记作§8.2.4 A) 第二张:本课时教案的例9(记作§8.2.4 B) 第三张:本课时教案的例10(记作§8.2.4 C) 第四张:本课时教案的例11(记作§8.2.4 D) 第五张:本课时教案后面的预习内容及预习提纲(记作§8.2.4 E)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椭圆的参数方程,并且讨论了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 以及参数方程的应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时的关键是什么? [生]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的关键是消去参数. [师]消去参数的方法有哪些呢? [生]利用三角函数中同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 [师]还有吗?请注意,我问的是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时消去参数的方法. (学生思考) [生甲]代数中的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也能用来消去参数. [生乙]三角函数中的倒数关系也能用来消参. [生丙]要根据参数方程的不同形式用不同的方法,只要能消去参数的方法都能用.  [师]上述三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时,关键是消参,这是我们 的最终目标,无论用什么方法,实现目的为原则. [师]普通方程化为参数方程的实质是什么? [生]用一个参量将x、y表示出来,当然表示的形式越简单越好. [师]要得到简单而准确的表示方法,就要根据变通方程的结构特点,恰当地选用参 数,这样做了之后,在求某些最值问题时,将是很方便的. 为了巩固前面我们所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通过例题去体会知识间的联系. Ⅱ.讲授新课 [师]首先来看这样一个题目(打出投影片§8.2.4 A) [例8]将椭圆 1259 22  yx 按向量(1,2)平移,则平移后的椭圆方程为______. [师]怎样得到平移后的椭圆方程呢? [生]由平移公式     2 1 yy xx 得     2 1 yy xx 代入原方程得 125 )2( 9 )1( 22  yx ∴平移后的椭圆的方程为: 125 )2( 9 )1( 22  yx [师]这种方程从形式上看,与椭圆的标准方程一致,我们将称为椭圆的标准型方程. 注意:练习此题的目的在于想让学生了解椭圆的标准型方程的形式,以后遇到这种形 式的椭圆时,不会感到茫然. [师]再看这样一个题目 (打出投影片§8.2.4 B) [例9]椭圆 1312 22  yx 的焦点是 F1和F2,点 P在椭圆上,如果线段PF1的中点在y轴 上,那么|PF1|是|PF2|的 ( ) A.7倍 B.5倍 C.4倍 D.3倍 [师]拿到这个题目首先应该干什么? [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师]大家试着画一画,将已知条件反映在图形上,看能得出些什么呢? [生](画图) ∵PF1的中点 M在y轴上且原点 O是 F1F2的中点 ∴MO∥PF2,△PF1F2为直角三角形 |PF1|+|PF2|=2a=4 3 |PF1|2-|PF2|2=|F1F2|2=36 继续对以上两个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求解可得出|PF1| 与|PF2|,从而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好,谁来把这个过程表述一下? [生甲]已知 a=2 3 ,b= 3 ∴c=3 ∵PF1的中点在y轴上且 OF1=OF2 ∴PF2∥y轴 ∴△PF1F2是直角三角形 设|PF1|=r1,|PF2|=r2 则          2 3 32 7 36 34 2 1 2 2 2 1 21 r r rr rr 解之得 ∴r1=7r2 即|PF1|=7|PF2| 故应选A [师]解选择题是没有必要写出详细解答过程的,但思路必须清楚.另外,在解答解析 几何的有关问题时,要充分运用平面几何的性质.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道较复杂一点的题目.(打出投影片§8.2.4 C) [例 10]设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长轴在 x轴上,离心率 e= 2 3 ,已知点 P(0, 2 3 )到这个椭圆上的点的最远距离是 7 ,求这个椭圆的方程,并求椭圆上到点 P的距离 等于 7 的点的坐标. 分析:此题的关键是确定a、b的值,而确定a、b的值需要两个关系式,这里由 e= 2 3 可得到 a、b的一个关系式,再由椭圆上的点到点 P的最大距离是 7 又能得到一个关系式, 由此两个关系式即可确定出 a、b的值.由题目中的 e= 2 3 容易得到一个关于 a、b的关系的式 子,但另一个关于 a、b的关系式子却比较复杂了,需要设出一个点(椭圆上的)写出该点 到点 P的距离为 d,求出 d的最大值,由其最大值是 7 得到. [师]思路理顺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怎样实现我们的目标. 解法一:设所求椭圆的方程是: 12 2 2 2  b y a x (a>b>0) 由 e2= 2 2 2 22 2 2 1 a b a ba a c  得 2 1 4 311 2  ea b ∴a=2b 设椭圆上任一点(x,y)到点 P的距离为 d,则 34)2 1(3 4 9433 )2 3()1( )2 3( 22 22 2 2 2 2 22     by byy yb ya yxd (其中-b≤y≤b) 若b< 2 1 ,则当y=-b时,d有最大值 b+ 2 3 由已知得 b+ 2 3 = 7 , b= 7 - 2 3 > 2 1 与 b< 2 1 矛盾 若b≥ 2 1 ,则当y=- 2 1 时,d有最大值 34 2 b 由已知得 34 2 b = 7 ,由此得 b=1,a=2 ∴所求椭圆方程是 14 2 2  yx 则由y=- 2 1 及求得的椭圆方程可得,椭圆上的点(- 3,- 2 1 )和( 3,- 2 1 )到点 P的距离是 7 . 解法二:设所求椭圆方程为: 12 2 2 2  b y a x (a>b>0) 由 e2= 2 2 2 22 2 2 1 a b a ba a c  得 ,2 1 4 311 2  ea b ∴a=2b 设椭圆上任一点(acosθ,bsinθ)到点 P的距离为 d,(0≤θ<2π) (这里是用参数形式表示椭圆上任一点) )1sin1(34)2 1(sin3 4 94sin3sin3 )2 3sin()cos( 222 222 22       其中 则 bbb bbb bad 若 b2 1 >1,即b< 2 1 则当 sinθ=-1时,d有最大值 b+ 2 3  由已知得 b+ 2 3 = 7 ∴b= 7 - 2 3 与 b< 2 1 矛盾 若 b2 1 ≤1,即b≥ 2 1 则当 sinθ=- b2 1 时,d有最大值 34 2 b 由已知得 34 2 b = 7 , ∴b=1,a=2 ∴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14 2 2  yx 由 sinθ= b2 1 ,b=1,a=2得椭圆上的点. (- 3 ,- 2 1 )和( 3 ,- 2 1 )到点 P的距离是 7 注意:在应用配方法求最值时,一定要注意变量的取值范围.如解法一中-b≤y≤b,还 要考虑 2 1 是否在区间[-b,b]内,于是分 b< 2 1 与 b≥ 2 1 两种情况讨论;同样在解法二 中-1≤ sinθ≤1,分 b2 1 不在区间[-1,1]内和在[-1,1]内两种情况研究.不明以上道理,在 解法一中盲目地得出y=- 2 1 时 d取最大值 34 2 b ,虽能得出正确答案,但毫无道理.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综合题目 (打出投影片§8.2.4 D) [例11]已知椭圆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直线 y=x+1与该椭圆相交于 P、Q两 点,以 PQ为直径的圆经过原点 O,且|PQ|= 2 10 ,求椭圆的方程. [师]此题求的是椭圆的方程,即清楚轨迹类型,首先应该怎么办? [生]设出椭圆的方程. [师]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其方程该是什么形式? [生乙]设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12 2 2 2  b y a x (a>b>0) [师]生乙所设正确吗? [生丙]不完整,还应补充上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12 2 2 2  b x a y (a>b>0),因为已知中 只说了焦点在坐标轴上,而没有说焦点在哪个轴上,所以焦点既可能在 x轴上,也可能在 y轴上,因而设出的方程应该有两种形式. [师]生丙同学所答很好!我们在考虑问题时,不能遗漏任何一种可能的情况,但这 样一来,又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了麻烦,要在两种方程的前提下,去解两次同样的题目,这 不很麻烦吗? [生丁]可以用“同理”减少点儿麻烦. [师]生丁同学谈得很好,用“同理”确实能减少点麻烦,大家回顾一下我们解题中 用“同理”情况,它能减少些什么麻烦? [生]解题过程中的表述不需要再一步步细细推理或推演了. [师]正确,但不表述能否就不要去进行相应的计算了呢? [生]计算不能少,一步也不能少. [师]为了避免在两种方程的前提下去解两次同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方程设为 mx2+ny2=1(m>0,n>0) [师]下面我们继续分析. [师]直线 y=x+1椭圆交于 P、Q两点,说明方程组     1 122 xy nymx 有两组不同的解,以 PQ 为直径的圆经过原点 O,说明∠POQ 为 Rt∠,即 OP⊥OQ,也就是 kOP·kOQ=-1,或者 xP·xQ+yP·yQ=0,可得到 m·n的一个关系式;|PQ|= 2 10 又可知 m、n的一个关系式,联立 解之即可求出 m、n的值,从而确定方程. 解:设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mx2+ny2=1(m>0,n>0) 依题意得:     1 122 xy nymx 将②代入①得 mx2+n(x+1)2=1 整理得: (m+n)x2+2nx+n-1=0 设P(x1,y1),Q(x2,y2) ∴       nm nxx nm nxx 1 2 21 21 ③ ∴y1y2=(x1+1)(x2+1)=x1x2+x1+x2+1 ∴y1y2= nm n   1 ∵以 PQ为直径的圆过原点 O,则 OP⊥OQ ① ② ∴x1x2+y1y2=0,即 nm n   1 + nm m  1 =0 ∴m+n=2 ④ 将④代入③中得      2 1 21 21 nxx nxx ∵|PQ|= 2 10 |PQ|2=(x1-x2)2+(y1-y2)2= 2 5 即[(x1+x2)2-4x1x2](1+12)= 2 5 ∴4n2-7n+3=0 解之得,n= 2 3 或n= 2 1 ∴           2 1 2 3 2 3 2 1 n m n m 或 ∴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2 1 x2+ 2 3 y2=1 或 2 3 x2+ 2 1 y2=1 Ⅲ.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讨论了有关椭圆的几个综合题的解法,对于综合题,我们一定要掌握分析 的方法,并弄清题意,各个击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Ⅳ.课后作业 (一)1.椭圆的长轴长和短轴长的和是 20,焦距等于4 5,则椭圆的标准方程是___ ___. 2.若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焦点到短轴端点的距离等于 2,到相应准线的距离等于 3, 求此椭圆的标准方程. 3.椭圆 14998 22  yx 内有一点 M(0,5),在椭圆上有一点 N,使|MN|有最大值,求 N. 答案:1. 1361611636 2222  yxyx 或 2. 134 22  yx 3.N(4 3 ,-5)或(-4 3 ,-5) (二)1.预习内容:P10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至例2结束. 2.预习提纲: (1)双曲线及其焦点,焦距的定义是什么?与椭圆及其焦点、焦距相比较有哪些相同 点与不同点?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有几种形式?分别是怎样的?与椭圆的标准方程比较有什么区 别? (3)怎样的双曲线其方程为标准方程?标准方程所表示的双曲线其图形有什么特征? 你能根据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确定焦点的位置吗? (4)对于双曲线a、b、c的关系怎样?与椭圆中 a、b、c的关系有什么区别? (5)求满足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设计 §8.2.4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四) 例8 例9 例10 例11 小结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0:24:5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