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0:05:56
函数一课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二.doc(87.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教案
曲线和方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初步领会“曲线 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从而为求已知曲线的方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能力训练点 在形成曲线和方程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归纳的逻辑思维能 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强化“形”与“数”一致并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三)学科渗透点 从形数结合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解决办法:通过例子,揭内涵;讨论归纳,得出定义;变换表达,强化理 解;初步运用,巩固提高;给出推论,升华定义.) 2.难点:难点在于对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两个关系产生困惑,原因是不理 解两者缺一都将扩大概念的外延.据此可用举反例的方法来突破难点,促使学 生对概念表述的严密性进行探索,自然地得出定义. (解决办法:为了在难点有所突破后强化其认识,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解释 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 3.疑点:“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的应用. (解决办法:通过例子,初步领会它的应用;给出概念的推论,既升华了概 念又是概念的应用.) 三、活动设计 提问、讲授、讨论、引导、练习.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出课题 1.命题有哪几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原命题与逆否命题、逆 命题与否命题两两等价. 学生给出解答如图2-1. 本次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曲线和方程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符合怎样条 件的方程才能完整地表示一条曲线,同时这条曲线也完整地表示一个方程.大 家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和一对有序实数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就 是点的坐标.曲线是由点组成的,二元方程的任一解恰是一对有序实数,这就 为曲线与方程建立对应关系奠定了基础.那么曲线和方程之间应有什么对应关 系呢?这是本次课要研究的问题.课题是“曲线和方程”. (二)运用例子,揭示内涵 例1  已知A(-2,-1),B(3,5),求线段 AB中重线上点的坐标满足的关 系. 解:如图2-2,设动点坐标为 P(x,y).则由定义可知|PA|=|PB|.                                  (1)                                  (2) 平方并化简得: 10x+29y-29=0.                          (3) 故(3)就是AB中垂线所满足的关系. 事实上,一方面,AB中垂线上任一点 P和A、B两点等距离,它符合条件 (1),即 P点坐标是方程(2)的解,也是方程(3)的解;另一方面,方程(3)的一 组解(x,y),也是(2)的解即符合条件(1),以(x,y)为坐标的点 P必在AB的中 垂线上. 由上可知,AB中垂线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3)的解;反之,以方程(3)的解 为坐标的点都是AB中垂线上的点. 例2  用下列方程表示如图2-3所示的直线 C,对吗?为什么? 上题供学生思考,口答.方程(1)、(2)、(3)都不是表示曲线 C的方程.第 即不符合“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这一结论;第(2)题中,尽管 “曲线 C上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但以方程 x2-y2=0的解为坐标的点不全在 曲线 C上,如点(2,-2)等,即不符合“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这 一结论;第(3)题中,类似(1)(2)得出不符合“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 解”,“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事实上,(1)(2)(3)中各方程表 示的曲线应该是图2-4的三种情况. 上面我们既观察、分析了完整地用方程表示曲线,用曲线表示方程的例1, 又观察、分析了例2中所出现的方程和曲线间所建立的不完整的对应关系.如果 我们把例1中这种能完整地表示曲线的方程称为“曲线的方程”的话,那么, 我们完全有条件给“曲线方程”下定义了. (三)讨论归纳,得出定义 讨论题:在下定义时,针对例2(1)中“曲线上有的点的坐标不是方程的 解”以及(2)中“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不在曲线上”的情况,对“曲线的方程 应作何规定? 学生口答,老师顺其自然地给出定义.这样,我们可以对“曲线的方程” 和“方程的曲线”下这样的定义: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 C上的点与一 个二元方程 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关系: (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 (四)变换表达,强化理解 曲线可以看作是由点组成的集合,记作C;一个二元方程的解可以作为点 的坐标,因而二元方程的解也描述了一个点集,记作F.请大家思考:如何用 集合 C和点集 F间的关系来表达“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定义中的两 个关系,进而重新表述以上定义.关系(1)指集合 C是点集 F的子集,关系(2) 指点集 F是点集合 C的子集.这样根据集合的性质,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 定义“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即: (五)初步运用,巩固提高 例3  解答下列问题,且说出各依据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定义中的 哪一个关系? 学生练习,口答;教师纠错、小结.依据关系(2),可知点 M1在圆 例 4  证明以坐标原点为圆心,半径等于 5的圆的方程是 x2+y2=25.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解答,教师适时插话,强调证明要紧扣定义,分两步 进行. (六)给出推论,升华定义 直接给出定义的推论: (3)方程 F(x,y)=f1(x,y)…fn(x,y)=0的曲线是在其(x,y)的共同取值 范围内的 f1(x,y)=0,f2(x,y)=0,…,fn(x,y)=0的曲线的全体. (4)方程 f1(x,y)=λf2(x,y)(λ为任意常数)或λf1(x,y) +μf2(x,y)=0(λ,μ为常数且λ2+μ2≠0)的曲线必过两曲线 f1(x,y)=0,f2(x,y)=0的所有交点. 这些推论的证明方法类似,给学生介绍一下(2)的证明,其余由学生自己课 后完成. 证明:设曲线 的任一点为 P1(x1,y1),则y1=f(x1),y1= φ(x1)∴f(x1)=φ(x1),故x1是方程 f(x)=φ(x)的根.反过来,如果 f(x)=φ(x)的任一实根为 x0,则f(x0)=φ(x0).令f(x0)=y0,则φ(x0)=y0, 故(x0,y0)为两曲线 y=f(x),y=φ(x)的交点. 这一推论是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近似解的理论根据,同时也是考查学生是 否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这一重要结论的好材料. (七)小结全课 本次课我们通过对实例的研究,掌握了“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 定义.在领会定义时,要牢记关系(1)、(2)两者缺一不可,它们都是“曲线的方 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必要条件.两者满足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 曲线”才具备充分性.只有符合关系(1)、(2),才能将曲线的研究转化为方程来 研究,即几何问题的研究转化为代数问题.这种“以数论形”的思想是解析几 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五、布置作业 1.点A(1,-2)、B(2,-3)、C(3,10)是否在方程 x2-xy+2y+1=0的图形上? 2.(1)在什么情况下,方程 y=ax2+bx+c的曲线经过原点? (2)在什么情况下,方程(x-a)2+(y-b)2=r2的曲线经过原点? 3.证明以C(a,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的方程为(x-a)2+(y-b)2=R2. 4.证明动点 P(x,y)到定点 M(-a,0)的距离等于 a(a>0)的轨迹方程是 x2+y2+2ax=0. 作业答案: 1.点A(1,-2)、C(3,10)在方程 x2-xy+2y+1=0的图形上;点 B(2,-3)不 在图形上. 2.(1)c=0, (2)a2+a2=r2 3、4.仿照课本例子,分两种情况易证. 六、板书设计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0:24:55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