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
率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2)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求法.并从
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去研究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
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深入理解,斜率公式的灵活应用,
三角函数、向量的相关知识的复习应用.
难点: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的精确理解;对过去学过的旧
知识三角函数的性质,平面向量的掌握情况;创造思维的养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思考题:(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怎样定义的.
倾斜角:把x轴绕着它与直线l的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直线
l重合时所转过的最小正角α叫直线l的倾斜角.当直线l与x轴平行
或重合时,我们规定α=0.
这样
0≤α<180°或0≤α<π
直线l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k=tanα.
k=0时,倾斜角α=0
k也越大.但不能笼统地说,倾斜角越大,斜率越大.
(2)直线l与y轴平行时,直线l的倾斜角为(90°),斜率不存
在,直线l与y轴垂直时,直线l的倾斜角为0°,斜率为0.
(3)设 A(x1,y1),B(x2,y2)是不同的两点,过A,B两点的直线的
当x1≠x2时,直线AB与 x轴不垂直,
要注意分子、分母差中字母的顺序必须一致.
当x1=x2时,直线AB与 x轴垂直,斜率不存在,不能使用这一公式.
(二)学生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讲评)
练习1,a、b、c是两两不等的实数,求经过下列每两个点的直线的
倾斜角和斜率,
(1)A(a,c),B(b,c)
(2)A(a,b),B(a,c)
(3)A(b,b+c),B(a,c+a)
(4)A(a+b,b+c),B(b,c)
[讲评]
不存在.
b=0,倾斜角α=0
练习2,已知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讨论直线斜率及其绝对值
的变化情况.
调递增,|k|却单调递减.
练习3,如图,直线l1的倾斜角α=30°,直线l2⊥l1,求l1、l2的
斜率,并研究它们间的关系.
[讲评]设直线l1的倾斜角为α1=30°,直线l2的倾斜角为α2,则
α2=α1+90°=120°.
具有一般性.事实上,当直线l1、l2不与x轴垂直,都有斜率时,
我们
∴k1·k2=-1.
这一重要关系,给我们提供了判断两直线垂直的重要方法,我们下
一步要重点研究和应用它.
练习4,如果 A(m,3)、B(-1,-1),C(0,m)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确定实数 m的值.
[讲评]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每两点连线的斜率应当有怎样
的关系呢?不难想到,应当有
m+1=2,m=1或 m+1=-2,m=-3.
∴m=1或 m=-3时,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对这一问题我们
从多个角度去考虑:
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我们可以考虑向量 与 的平行,
因这两个向量有一个公共点B,如两向量平行,A、B、C三点在同一直线
上,
这里, =(-1-m,-4), =(1,m+1)
根据向量平行的条件:(-1-m)·(m+1)-(-4)·1=0
-(m+1)2+4=0,(m+1)2=4
∴m=1或 m=-3.
有的同学从距离去考虑,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我们有|AB|
+|BC|=|AC|,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但这个方程太难解了.这一条路不好走.
通过这个题,同学们可以掌握证明三点共线的基本方法.用斜率去
证明或用向量平行去证明,是常用的方法.
BC的倾斜角分别为α和β.
(三)作业
练习题 5,习题 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