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0:05:57
三角函数公式复习课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一.doc(89.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第 10 页
0 0 类别 : 教案
三角函数公式复习课教案 1   教学目的   (1)通过对三角公式左右两边的角、函数名称、式子结构三方面的观察、 对比,使学生掌握揭示公式的本质特征的方法,从而深刻理解公式,灵 活运用公式.   (2)通过课堂研讨、独立练习、课后编题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 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和、差、倍、半、积等一系列三角公式.请大家解 一道习题:   (板书.)      [选此类例题的标准,应是学生普遍会解,方法多样,但各有优劣, 且需要选用不同的公式.]   (教师巡视,发现几种解法,选三位同学板演.)   生甲:      生乙:      生丙:      (教师将三位同学的解法用红粉笔分别标上法①、法②、法③.)   师:三位同学结果一致,都正确,很好!那么哪种解法更简捷呢?   [刚刚学过几组公式,应允许同学有各种思路,凡解对者均应鼓励, 然后再提出更高要求.]   生:第三种解法最简便.   师:(问学生丙)能不能把你的想法讲讲?      师:好就好在这“上来就看出”!确切地说,他一眼看出了正切半 角公式的逆用.   [先入为主,初学者总是正看公式认得它,逆用就不习惯了,更不 善于变形后的逆用.有意识培养这种多角度辨认公式的能力,十分必 要.]   师:现在我们学习过的公式不少,可谓解题的工具齐备,关键在于 恰当选择.我们不能满足于把题解对,而应力求解得快、方法好.就像 木工的凿、斧、锯、刨样样齐全,但干活时不能拿起一件就用,而应按需 选择.木工熟知每件工具的性能,这是选用工具的依据.同样,我们解 三角问题,也要准确把握每个公式的功能.今天这节三角公式复习课就 是要通过大家共同观察、对比、分析、研讨,总结出各组三角公式的特征 及功能.   (板书课题.)   二、教师引导,剖析公式    师:三角公式的特点及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先看看刚才 用过的正切半角公式.这组公式有哪几个?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以熟带不熟.)   [变形公式(*)经常用到,导出半角公式后即应给出.]   师:公式左右两边是形式完全不同的三角函数式,说明公式起了转 化三角函数式的作用.从左到右,很多东西变了.大家观察,有哪些东 西变了?   生:角和三角函数.   (意思对,欠准确,暂不追究,待后纠正.)   师:好!还有呢?(启发)式子结构呢?   生:也变了.   师:三角公式的特点与功能主要就体现在这“三变”上,用数学语 言准确地讲就是通过三角公式可以完成角、函数名称、式子结构(慢述) 这三方面的转化.如能清晰、准确地把握每个三角公式在这三方面转化 的具体特征,就是理解了公式的实质,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下面我们 继续看正切半角公式.   师:(指黑板上公式)左、右两边的角有何不同?      [学生往往只见形式,道不出实质,这正是不能灵活运用知识的根 源,教师对此要深入剖析.]   师:不错.但若将半角公式改写为:   左、右两边的角又有何不同呢?   (学生嘁嘁嚓嚓,教师暂不作结论,而是亮出小黑板,请同学口答 下列逆向填空小型题组,教师板书结论.)               师:(指小黑板)这些其实都是半角公式的变式.要善于从变化的形 式中抓住不变的实质!公式两边角的差别从本质上讲是体现在等式左右 两边角的关系上.到底什么才是半角公式里“角”的本质特征?   生:左边角是右边角的一半.   师:意思对.准确地讲,左式中的角是右式中角的一半.这才是实 质性的特征.半角公式正是由此而命名的(公式的命名一般根据从左向 右正用公式的作用而定).当然也可以换个说法,右式中的角是左式中 角的二倍.   函数名称的特点显而易见,请问是什么呢?   生:左边是正切,右边均为正、余弦.   师:关于式子结构可以这样讲,左边是三角函数的“整式”(或说 “单项式”),右边则是三角函数的“分式”或“无理式”.   (略顿,给学生领会上述语言的时间.)   [这样一解剖,就把正切半角公式从各个角度看透了,看活了.]   师:三项特征也恰恰决定了它的三项功能:   第一,从左向右,正用公式,可使半角化单角(扩大角的倍数);   从右向左,逆用公式,可使倍角化单角(缩小角的倍数).其余两个 功能请同学自己分析.   生甲:第二,从左向右,“切”化为“弦”;从右向左,“弦”化 为“切”.   生乙:第三,从左向右,三角函数的“整式”化“分式”;从右向 左,三角函数的“分式”化“整式”.         等,这些从高一入学就开始渗透),要使角统一化,需“倍”变 “单”;要使式子简单化,应将“分式”化“整式”,均与逆用正切半 角公式的功能一致,选用它则是顺理成章的了!依此解题便会摆脱盲目 性,迅速步入捷径.   [该环节是本节的重点,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数学公式的特点之一 是关系的确定性,但确定性又往往引起理解的僵化,与之相应的“一背 二套”模式化的公式教学法,屡禁不止,其结果是学生头脑中往往只留 下公式的外壳,既忽视来龙去脉,又不理解实质,灵活运用则无从谈起, 更为有害的是训练了学生僵化的思维方式.现代教学则注重理解结果的 来龙去脉,力克生搬硬套,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此外,抓公式 的实质,不是凭简单的灌输所能奏效的,而要靠引导.使学生学会思维, 钻进去,就像蚂蚁吃苹果,如果它只在外面爬,总觉得光溜溜,没味道. 一旦咬开一个洞钻进去,就越啃越有滋味了.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 “咬开一个洞”,为此采用小型题组导引法,运用变式揭示了不变的本 质,这样既帮助学生抽象出公式的特征,又促其在理解中加深记忆,把 理解、记忆、运用有机融为一体.]   三、分组研讨,举一反三    师:是不是每个公式都可以这样分析呢?大家最好实践一下.下面 自由结合,把以下两组公式加以解剖.   (板书.)   万能公式:   [学生讨论(讨论结果从略).学生口述,教师记录要点(见附录—— 板书设计).]   [从初中到高中,不少学生习惯于套用公式解题 而要使之切实掌握 剖析公式实质的方法,仅靠教师作一示范远远不够,还需在学生个体探 索及群体争论的相互补充中得以实现,故设此环节.该环节可依课堂具 体情况机动掌握,研讨一组或多组公式均可.此外,教师巡视、指导时, 应及时向学生指出每组公式的特征并非千篇一律,常常各有侧重,分析 时应注意运用辩证观点.如   侧重式子结构,因而功能也主要是降幂(逆用)或化积(正用).]   师:(见大家余兴未尽,力求收拢思路,承上启下.)   我们对几组重要三角公式的功能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目的在于深 化思维,将公式理解透、用得活,切不要把这些当做新的条文死记硬背.   四、练习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做三道练习题.   (出示小黑板.)   求证:      [学生证题,老师巡视.对(1)、(2)的有关问题边巡视边指点,选一解 法较好的同学板演(3).]   师:证(1)、(2)两题,多数同学方法不错,但仍需注意以下两点.在 第(1)题中,同时采取正、逆两用公式;在第(2)题中,从左推右需扩大角 的倍数,“切”化“弦”,“整式”化“分式”,这三项要求均与正用 半角公式的功能相一致,当然选此组公式最佳,而对半角公式不同形式 的选择也不应忽视.   下面请看这位同学第(3)题的证明,并和自己的证法进行对比.   生:(板书)欲证原式,只需证   即可.……   师:好,我们只看这一行就够了.现在不少同学已恍然大悟,这叫 做创造条件运用公式.为此,一要熟知公式结构,二要眼光敏锐,善于 联想.希望大家勤于实践,善于总结走弯路的教训,优秀的解法就会从 你们中间诞生!   [该三道练习题的选取原则是:紧密配合本节研讨的三组公式(其他 公式的巩固还有作业及后两课时的复习);训练公式的正用、逆用和变用; 兼顾三角恒等式证明的几种基本思路,如从左推右,从右推左及转化为 与之等效的恒等式再证;使学生认识到公式的功能不是机械套用所能体 现的,关键在于理解深,运用活.该三道练习的讲评,需视课堂具体情 况而定,甚至亦可给学生一个在弯路中回味的时间,把讲评化整为零于 个别辅导中一一进行.]   五、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解题有多法,重要在选择, 而择优需靠对方法的理解.我们分析公式的三项功能,就是对其从三个 不同角度去认识、去理解、去掌握,从而增强解题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希 望大家在更多的解题实践中继续体会、总结、探索.   六、布置作业     分析和、积互化两组公式的特征及功能(同桌互问对答).   从课本的习题中择其一改编成一个新的恒等式(难度高于课本题), 与同桌交换,证后相互批改.   [作业不限于书面解题,可兼有理解性作业.和、积互化是三角公式 中最易记错用混的公式,作为思考作业很有必要.此外,自编或改编习 题是一种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作业.力求表现自我是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让编一题,学生自编多题,思维活跃者更想“独 出心裁”.此法实为鼓励创造意识、开发智力的有效之举.评改之后, 如再举办专项编题展览,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思维 水平、表达能力的较大提高.]   教案说明   思维型复习课是以提高学生思维素质为目的,把复习作为思维深化 与扩展的训练过程,使其成为探索的继续.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 解题,而是更为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复习不等于重复,复习也不等于单纯解题,而应温故知新,温故求 深.本复习课就是以此为宗旨的.   三角函数公式复习课共 3课时,安排梗概如下:   第一课时,通过对一道三角函数化简题的不同解法的对比,引导学 生如何恰当地选择公式,进而启发学生去剖析三组公式的特征及功能, 深化对公式的理解.   第二课时,在对公式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由易而难进行灵活、敏捷 思维的训练,通过变式题组计时赛使学生运用公式解题更为纯熟.   第三课时,在熟练掌握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技巧性训练, 力求使学生把三角函数公式与其他数学知识有机结合,拓宽解题思路.   三课时之间既相互衔接,又体现了复习的多角度与多层次.   本教案为第一课时.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0:24:54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