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公式复习课教案 1
教学目的
(1)通过对三角公式左右两边的角、函数名称、式子结构三方面的观察、
对比,使学生掌握揭示公式的本质特征的方法,从而深刻理解公式,灵
活运用公式.
(2)通过课堂研讨、独立练习、课后编题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
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和、差、倍、半、积等一系列三角公式.请大家解
一道习题:
(板书.)
[选此类例题的标准,应是学生普遍会解,方法多样,但各有优劣,
且需要选用不同的公式.]
(教师巡视,发现几种解法,选三位同学板演.)
生甲:
生乙:
生丙:
(教师将三位同学的解法用红粉笔分别标上法①、法②、法③.)
师:三位同学结果一致,都正确,很好!那么哪种解法更简捷呢?
[刚刚学过几组公式,应允许同学有各种思路,凡解对者均应鼓励,
然后再提出更高要求.]
生:第三种解法最简便.
师:(问学生丙)能不能把你的想法讲讲?
师:好就好在这“上来就看出”!确切地说,他一眼看出了正切半
角公式的逆用.
[先入为主,初学者总是正看公式认得它,逆用就不习惯了,更不
善于变形后的逆用.有意识培养这种多角度辨认公式的能力,十分必
要.]
师:现在我们学习过的公式不少,可谓解题的工具齐备,关键在于
恰当选择.我们不能满足于把题解对,而应力求解得快、方法好.就像
木工的凿、斧、锯、刨样样齐全,但干活时不能拿起一件就用,而应按需
选择.木工熟知每件工具的性能,这是选用工具的依据.同样,我们解
三角问题,也要准确把握每个公式的功能.今天这节三角公式复习课就
是要通过大家共同观察、对比、分析、研讨,总结出各组三角公式的特征
及功能.
(板书课题.)
二、教师引导,剖析公式
师:三角公式的特点及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先看看刚才
用过的正切半角公式.这组公式有哪几个?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以熟带不熟.)
[变形公式(*)经常用到,导出半角公式后即应给出.]
师:公式左右两边是形式完全不同的三角函数式,说明公式起了转
化三角函数式的作用.从左到右,很多东西变了.大家观察,有哪些东
西变了?
生:角和三角函数.
(意思对,欠准确,暂不追究,待后纠正.)
师:好!还有呢?(启发)式子结构呢?
生:也变了.
师:三角公式的特点与功能主要就体现在这“三变”上,用数学语
言准确地讲就是通过三角公式可以完成角、函数名称、式子结构(慢述)
这三方面的转化.如能清晰、准确地把握每个三角公式在这三方面转化
的具体特征,就是理解了公式的实质,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下面我们
继续看正切半角公式.
师:(指黑板上公式)左、右两边的角有何不同?
[学生往往只见形式,道不出实质,这正是不能灵活运用知识的根
源,教师对此要深入剖析.]
师:不错.但若将半角公式改写为:
左、右两边的角又有何不同呢?
(学生嘁嘁嚓嚓,教师暂不作结论,而是亮出小黑板,请同学口答
下列逆向填空小型题组,教师板书结论.)
师:(指小黑板)这些其实都是半角公式的变式.要善于从变化的形
式中抓住不变的实质!公式两边角的差别从本质上讲是体现在等式左右
两边角的关系上.到底什么才是半角公式里“角”的本质特征?
生:左边角是右边角的一半.
师:意思对.准确地讲,左式中的角是右式中角的一半.这才是实
质性的特征.半角公式正是由此而命名的(公式的命名一般根据从左向
右正用公式的作用而定).当然也可以换个说法,右式中的角是左式中
角的二倍.
函数名称的特点显而易见,请问是什么呢?
生:左边是正切,右边均为正、余弦.
师:关于式子结构可以这样讲,左边是三角函数的“整式”(或说
“单项式”),右边则是三角函数的“分式”或“无理式”.
(略顿,给学生领会上述语言的时间.)
[这样一解剖,就把正切半角公式从各个角度看透了,看活了.]
师:三项特征也恰恰决定了它的三项功能:
第一,从左向右,正用公式,可使半角化单角(扩大角的倍数);
从右向左,逆用公式,可使倍角化单角(缩小角的倍数).其余两个
功能请同学自己分析.
生甲:第二,从左向右,“切”化为“弦”;从右向左,“弦”化
为“切”.
生乙:第三,从左向右,三角函数的“整式”化“分式”;从右向
左,三角函数的“分式”化“整式”.
等,这些从高一入学就开始渗透),要使角统一化,需“倍”变
“单”;要使式子简单化,应将“分式”化“整式”,均与逆用正切半
角公式的功能一致,选用它则是顺理成章的了!依此解题便会摆脱盲目
性,迅速步入捷径.
[该环节是本节的重点,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数学公式的特点之一
是关系的确定性,但确定性又往往引起理解的僵化,与之相应的“一背
二套”模式化的公式教学法,屡禁不止,其结果是学生头脑中往往只留
下公式的外壳,既忽视来龙去脉,又不理解实质,灵活运用则无从谈起,
更为有害的是训练了学生僵化的思维方式.现代教学则注重理解结果的
来龙去脉,力克生搬硬套,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此外,抓公式
的实质,不是凭简单的灌输所能奏效的,而要靠引导.使学生学会思维,
钻进去,就像蚂蚁吃苹果,如果它只在外面爬,总觉得光溜溜,没味道.
一旦咬开一个洞钻进去,就越啃越有滋味了.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
“咬开一个洞”,为此采用小型题组导引法,运用变式揭示了不变的本
质,这样既帮助学生抽象出公式的特征,又促其在理解中加深记忆,把
理解、记忆、运用有机融为一体.]
三、分组研讨,举一反三
师:是不是每个公式都可以这样分析呢?大家最好实践一下.下面
自由结合,把以下两组公式加以解剖.
(板书.)
万能公式:
[学生讨论(讨论结果从略).学生口述,教师记录要点(见附录——
板书设计).]
[从初中到高中,不少学生习惯于套用公式解题 而要使之切实掌握
剖析公式实质的方法,仅靠教师作一示范远远不够,还需在学生个体探
索及群体争论的相互补充中得以实现,故设此环节.该环节可依课堂具
体情况机动掌握,研讨一组或多组公式均可.此外,教师巡视、指导时,
应及时向学生指出每组公式的特征并非千篇一律,常常各有侧重,分析
时应注意运用辩证观点.如
侧重式子结构,因而功能也主要是降幂(逆用)或化积(正用).]
师:(见大家余兴未尽,力求收拢思路,承上启下.)
我们对几组重要三角公式的功能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目的在于深
化思维,将公式理解透、用得活,切不要把这些当做新的条文死记硬背.
四、练习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做三道练习题.
(出示小黑板.)
求证:
[学生证题,老师巡视.对(1)、(2)的有关问题边巡视边指点,选一解
法较好的同学板演(3).]
师:证(1)、(2)两题,多数同学方法不错,但仍需注意以下两点.在
第(1)题中,同时采取正、逆两用公式;在第(2)题中,从左推右需扩大角
的倍数,“切”化“弦”,“整式”化“分式”,这三项要求均与正用
半角公式的功能相一致,当然选此组公式最佳,而对半角公式不同形式
的选择也不应忽视.
下面请看这位同学第(3)题的证明,并和自己的证法进行对比.
生:(板书)欲证原式,只需证
即可.……
师:好,我们只看这一行就够了.现在不少同学已恍然大悟,这叫
做创造条件运用公式.为此,一要熟知公式结构,二要眼光敏锐,善于
联想.希望大家勤于实践,善于总结走弯路的教训,优秀的解法就会从
你们中间诞生!
[该三道练习题的选取原则是:紧密配合本节研讨的三组公式(其他
公式的巩固还有作业及后两课时的复习);训练公式的正用、逆用和变用;
兼顾三角恒等式证明的几种基本思路,如从左推右,从右推左及转化为
与之等效的恒等式再证;使学生认识到公式的功能不是机械套用所能体
现的,关键在于理解深,运用活.该三道练习的讲评,需视课堂具体情
况而定,甚至亦可给学生一个在弯路中回味的时间,把讲评化整为零于
个别辅导中一一进行.]
五、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解题有多法,重要在选择,
而择优需靠对方法的理解.我们分析公式的三项功能,就是对其从三个
不同角度去认识、去理解、去掌握,从而增强解题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希
望大家在更多的解题实践中继续体会、总结、探索.
六、布置作业
分析和、积互化两组公式的特征及功能(同桌互问对答).
从课本的习题中择其一改编成一个新的恒等式(难度高于课本题),
与同桌交换,证后相互批改.
[作业不限于书面解题,可兼有理解性作业.和、积互化是三角公式
中最易记错用混的公式,作为思考作业很有必要.此外,自编或改编习
题是一种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作业.力求表现自我是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让编一题,学生自编多题,思维活跃者更想“独
出心裁”.此法实为鼓励创造意识、开发智力的有效之举.评改之后,
如再举办专项编题展览,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思维
水平、表达能力的较大提高.]
教案说明
思维型复习课是以提高学生思维素质为目的,把复习作为思维深化
与扩展的训练过程,使其成为探索的继续.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
解题,而是更为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复习不等于重复,复习也不等于单纯解题,而应温故知新,温故求
深.本复习课就是以此为宗旨的.
三角函数公式复习课共 3课时,安排梗概如下:
第一课时,通过对一道三角函数化简题的不同解法的对比,引导学
生如何恰当地选择公式,进而启发学生去剖析三组公式的特征及功能,
深化对公式的理解.
第二课时,在对公式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由易而难进行灵活、敏捷
思维的训练,通过变式题组计时赛使学生运用公式解题更为纯熟.
第三课时,在熟练掌握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技巧性训练,
力求使学生把三角函数公式与其他数学知识有机结合,拓宽解题思路.
三课时之间既相互衔接,又体现了复习的多角度与多层次.
本教案为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