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图像特征及性质上的联系。
2.通过自主研究和探索培养科学的思维和工作方法。
3.养成科学、严谨的学风。
设计思想
1.通过课件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推理过程;
2.学生利用课件、动画完成独立思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参加师生的讨论;
3.教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发、诱导、小结,真正起到导师的作用,又
不包办代替。
教学过程
1.反函数概念
学生活动(1) :利用资源库中“注水问题”这个
动画为“学件”,解答高考中的注水问题.
要求:只凭函数概念,用两种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方式:个人思考、两至三人讨论,推举代表发言.
问题(1):向高为 H的水瓶中注水,注满为止,如
果注水量 V与水深 h的函数关系的图像为图所示,那
么水瓶形状是 ( )
教 师小结:
解法1:在V=f (h)中,令 2
Hh ,
由图像知 22
0VHf
,只有(B)符合之.
解法2:令 2
0VV ,考查 2
0V 对应的h,
由图像知 2
0V 对应之h小于 2
H ,故应选B.
函数实质上是自变量到因变量的“对应”,这个对应是有方向的,因此两
个变量有主次之分,这样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y=f (x)是 x→y
交换x,y的“地位”,能否形成y→x,即x是否为y的函数?
2.学生活动(2):利用课件,自主研究问题2:
给定函数y=f (x),交换x,y,即以y为自变数,x为因变数,考查能否构
成新函数.
活动方式:利用课件“f (x)与-f (x)图像的关系”中的任给 y=f (x)的
解析式能生成图像的功能,学生自主、自由地给出若干个函数y=f (x),由课件
生成图像,根据图像回答问题(2).个人独立思考.
要求:(1) 活动中要构造出正面、反面的实例
(2) 思考,图像具有什么特征或函数具有什么特点时,x,y互换才能构成
新函数;
教师小结.
3.学生活动(3) :阅读与练习
方式:阅读课本,并作笔记
要求:(1) 记住并理解反函数的定义
(2) 能够从映射或单调性两个方面,说明函数y=f (x)在区间T上有反函数
的条件.
练习:(I)判断下列函数在指定的区间上是否有反函数?为什么?
(i)y=|x| (x∈R)
(A) 有 (B) 无
(ii)
(A) 有 (B) 无
(iii)
11
112
11
xx
x
xx
xf
(A) 有 (B) 无
(II)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是不是互为反函数?为什么?
(i)y=x2 (x≤0)和 xy (x≥0)
(A) 是 (B) 不是
(ii) xy
1 (x≠0)和 xy
1 (x≠0)
(A) 是 (B) 不是
(iii) y=3x+1 (x∈R)和 13
1 xy (x∈R)
(A) 是 (B) 不是
4.学生活动(4) :研究y=f (x)和 y=f-1(x)图像间的关系
方式:按给定的函数解析式,用列表描点法画出函数 y=f (x)的图像,再
把表格中的 x,y互换,用描点法画出 y=f-1(x)的图像,每一对函数 y=f (x)和
y=f-1(x)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中.
上述工作利用课件“列表描点作图”完成.
函数y=f (x)解析式:
(1) y=2x+2 (x∈R) (2) y=x2 (x≥0)
(3) 1
1
xy ( 1x ) (4) y=x
3 (x∈R)
要求:(1) 上述工作首先利用课件在电脑中完成,然后任选一对函数,把
图像画在笔记本上.
(2) 观察上述四对函数的图像,总结 y=f (x)和 y=f-1(x)图像的关系,并归
纳为定理:
y=f (x)和 y=f-1(x)的图像关于直线 y=x对称.
5.学生活动(5) :利用课件印证、熟悉上述定理,利用课件探求证明该定
理的思路.
方式:个人利用资源库中,“y=f (x)关于 y=x对称的图像”学习这个定理,
体会为何由y=f (x)的图像生成y=f-1(x)的图像.小组讨论定理的证明思路,推
举代表发言,教师组织课堂讨论.
教师小结:
定理的证明思路:
(1) 点 P (a,b)在 y=f (x)的图像上 点 Q (b,a)在 y=f-
1(x)的图像上
(2) 证明点 P (a,b)与点 Q (b,a)关于直线 y=x 对称,为此需证 KPQ=-
1,PQ中点 M在直线 y=x上.
(3) 由于 P是y=f (x)图像上的动点,因此
2
1
y=f (x)和 y=f-1(x)的图像
关于y=x对称
6.学生活动(6): 按上述思路写出定理证明过程,教师指定一个学生做板
演.
7.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
教师讲解思路、要点、方法和规范要求.
学生练习
从资源库中调用试题组成试卷.
反函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