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0:06:20
[再加工]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科学 八年级.doc(96.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2.8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影响气候的四大主要因素,以及中国气候的气温分布特 点和降水分布特点,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 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而中国由于纬度、地形、地貌、海陆性质、季风影响,形 成特有的气候。也有助于学生科学地认识灾难性天气的发生。 二、教学目标: ⒈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 ⒉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⒊理解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比热的差异 ⒋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的不同对气温的影响 ⒌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⒍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举机理 三、教学器材准备: 相同烧杯二只,温度计二只,带铁圈、铁夹的铁架台一对,一样酒精灯一对, 石棉网一对,天平、水和煤油。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不同物质的比热;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4.季风的形成 难点:1.比热的概念;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4.季风的形成 五、教学设计: 1、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 状况和极端状况。(与天气的概念进行区别)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是由于 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 【思考】天气与气候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2、纬度对气候的影响 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 带位置也不同。 【复习】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地球表面分成五个温度带。 【讨论】我国的纬度位置跨五带中的哪几带? 【分析】海南和漠河的气候特征 3、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提出问题】夏天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相比要凉爽得多,夏天的内陆和沿海气温 有较大的差异,为什么? 【实验】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过程】 1、实验器材:烧杯(质量要尽可能相同)一对,温度计一对,带铁圈、铁夹 的铁架台一对,酒精灯(火焰大小要一致)一对,石棉网一对,天平;水和煤 油等。 2、把两个同样的烧杯放在天平的两盘中,分别向杯内倒入半杯水和半杯煤 油,并使天平平衡,水与煤油的质量相等。按图2-50所示装配好装置,然后用 相同的酒精灯(实验时,为了使酒精灯加热效果相同,必须把石棉网调到相同 的高度)加热,使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里吸收相同的热量。两杯的初温应该是相 同的。如果不同,可用酒精灯稍加热进行调整。 3、经过一段时间加热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是水中还是煤油中的温 度升高得快? 【结论】 1、实验表明: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快。也就 是说,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要多加热一些时间,即水要 吸收更多的热量。 2、以上的实验反映了水与煤油这两种物质的不同性质。以此延伸,就是质量 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㈠比热:我们把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 1℃使所吸收的热量,叫 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㈡比热单位:焦/(千克.℃) 读作:焦每情千克摄氏度 符号:J/ (kg.℃) ㈢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㈣比热表的阅读: 得出:⑴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 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 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 关。 【思考】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 响? 【分析】我国一月和七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验证猜想 【思考】海洋对沿海地区降水的影响 【小结】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 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不同。海洋使得气温变化小,降水丰富。 4、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①.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②.山地的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 【讨论】为什么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5、季风 ①.季风是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和接近相反的风。 【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填图。 ⑴同一纬度的大陆和海洋,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别是哪个高?(要求分析 是什么原因所致:源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 ⑵这种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对气压高低分布有什么影响? ⑶大陆和海洋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变化对风向产生什么影响? ②.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以亚洲季风最盛行。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 行偏南风。 【小结】 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地貌、季风等。 2.9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 一、教学目标: ⒈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 ⒉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⒊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⒋知道气候变化雨动物行为的关系 ⒌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流对气候资源的利用 ⒍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 ⒎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类活动雨洪水;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1.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 2.人类活动与洪水 三、教学设计: 1、东部季风气候 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 2、我国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季风 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度季风气候。 【讨论】P91讨论题得出: 3、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 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 大。 4、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2、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⒈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各半干旱气候区。 ⒉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 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形成原因 的分析: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⒊干旱气候的利弊: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 瓜果的生产。 ⒋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叶刺;抬 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抬起屁股的做法。 3、寒潮、台风和洪水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讨论】⑴台风天气的感受和自我防护知识 ⑵台风的利弊 3、洪水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引发的原因:持续性的暴雨、台风,人类 活动。 【实验】植被护坡实验 【为什么做】 持续性暴雨和台风使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引发洪 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洪水产生的影响越来 越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譬如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 使黄河中下游地区频频发生洪涝灾害。由于上游泥沙的大量流失,黄河在下游也 成为了地上河,使位于黄河下游的城市时刻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中。让我们来做这 个实验,初步而实在地体会一下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怎样做】 1、实验前我们应准备好一下器材:一个一侧为玻璃,其它三个侧面为木头箱子, 接水桶,洒水壶,泥土,草皮。 2、在箱子内两侧按30。角堆好泥土,在其中一个土坡上种上草皮。在低处安上引 水沟,放好接水桶。 3、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同样快的速度对两个坡面洒水。 4、观察两个坡面上,水的流动速度、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的差别。 【应关注的问题】 1、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使用的土壤应是非沙质土,土壤的紧密程度和湿度 要与自然状态相似。 2、如果能使草皮在土坡上种植一段时间后再做实验,或者直接实验整块的草皮, 效果会更好。 【学到了什么】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草皮的坡面有草的阻挡,水的流速慢,水的下渗就 多,汇入水沟的水量就少。显然,如果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洪水的危 害和发生频率增大。 2、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进一步知道怎样对相关的实验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想进一步知道植被是怎样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的吗?植被 的抗侵蚀作用是通过它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来实现的:一是植物的生长层(包 括花被、叶鞘、叶片、茎),通过自身致密的覆盖防止边坡表层土壤直接遭受雨水 的冲蚀,降低暴雨径流的冲刷能量和地表径流速度,从而减少土壤的流失;二 是腐质层(包括落叶层与根茎交界面),为边坡表层土壤提供了一个保护层; 三是根系层,这一部分对坡面的地表土壤加筋锚固,提供机械稳定作用。一般情 况下,在植物生长初期,由于单株植物形成的根系只是松散地纠结在一起,没 有长卧的根系,易与土层分离,起不到保护作用。同时护坡植被的存在也为各种 小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与气候关系密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改良局部地区的气候,使气候朝 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小结】 2.3 大气压强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 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 105 帕斯卡,它相当于 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二、教具: 皮碗一对、玻璃杯、硬纸片、水、约 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米尺、抽气机、马德堡 半球、螺丝刀、黄油、大小二个试管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⒈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 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 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⒉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 知识,就知道了。 (一)大气压强 ⒈大气压强的概念 液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故液体内部有压强,地球周围的大气也受到重力的 作用,“浸”在大气中的物体也要受到大气对它的压强,这个压强叫大气压强, 简称大气压。(板书) ⒉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的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且有流动性。 ⒊证实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演示 ⑴演示一对皮碗紧压在一起,用很大力才拉开来。 ⑵演示二个试管大套在一起,小试管上升。 ⑶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确实存在,而且很大。) (二)大气的测定 讲述、过渡: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 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 解决了这个问题。 ⒈托里拆利实验 ⑴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⑵演示课本图2-45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 ⑶组织讨论: ①当管子倒转时,水银柱为什么会下降? ②为什么降到一定程度后又不下降? ③大气压用什么来表示? 得出结论:①当管子倒转时,水银柱受重力作用而下降。 ②管子上端成了真空,不受空气压强,但管外水银面却受到大气压 的作用,是管外的大气压支持着管内的水银柱。 ③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水银面相平的液片上下两个面所受的压力、压强 结合液体压强的特点,从而得出大气压可用水银柱高度来表示。 教师讲述:大气压强相当于 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⒉请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然后使管子倾斜再测一测。 得出结论:倾斜时,管内水银柱长度变化而高度不变,约为 76厘米。 (强调水银柱的高度是管内外水银面竖直距离) ⒊指出托里拆利实验结论不变和要变的其它情况。 如:管子的粗细、长短(>76cm)、形状对结论没有影响。但实验时不小心,混 入少量空气、上端破裂或混有其它杂质等要影响结论。 ⒋告诉学生,大气压的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引出标准大气压的值。 ①问: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nHg=1.01×105帕 ②一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 10牛的力作用在1厘米 2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强,比 大象躺在地上的压强还要大。 ⒌解释我们为什么感觉到这么大的大气压呢? 因为人体内部也有压强,还因为人类长期生活在这样条件下,已习惯了的缘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了解大气压跟高度、天气有的关系: (1)知道大气压随高度增 加而减小;(2)知道大气运动,风和风向。 ⒉使学生知道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是测定大气压的仪器。 ⒊知道沸点、液化温度与压强的关系。 ⒋介绍二种抽水机(活塞式和离心式)。 ⒌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教具 金属盒气压计(配打气球)、水银气压计,铁架台石棉网、装水浇瓶、注射器、酒 精灯、火柴,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水泵、两个水槽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生活常识:我们长期生活在大气的底层,已经适应了现在的大气压.但大 家从报纸和电视中了解到:对于登山运动员,到了高山地区,由于大气压的明 显减小,空气稀薄,空气中氧气含量少,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会出现头痛, 恶心、呕吐等症状,高度增加,人的感觉越明显,可见,大气压随高度是可以变 化的. 当我们看天气预报时,也经常能了解到气压大小跟天气的关系也很密切, 气象员每天预报的气压也不相同.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是由于大气层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离地面越高的地方,上面的 大气层越薄,空气的密度也越小,那里的大气压强越小. (1)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 8848米, 即将近 9 千米,从图中查得大气 压约为31千帕,而海平面大气压约为101千帕,两者之比 在海拔 2千米以内,可近似认为每升高 12米,大气压降低 1毫米汞柱. 例:山脚下测得大气压是 760毫米水银柱,山顶上的大气压是 720毫米水 银柱,则此山的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解:压强差=(760-720)毫米水银柱=40毫米水银柱 山高度约是 h=12米×40=480米 (2)大气压除和高度有关外,还和地点、天气、季节等因素有关. 一般而言,地面上高气压的地区往往是晴天,地面上低气压的地区往往是阴 雨天.由于气压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气压的测定是天气预报的依据之一。 2.大气压的测量:用来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1)水银气压计. 根据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制成水银气压计.从理论上讲,只要在玻璃管旁 立一个刻度尺,使刻度尺的0刻度线对准管外的水银面,只要读出水银柱的高, 就可以直接得到大气压相当于多少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水银气压计测量结果准 确,但是不便于携带。所以它适合放在室内. %30101 31  (2)无液气压计(配合幻灯片). 无液气压计也叫金属盒气压计.这种气压计中没有水银或其它液体.金属 盒中抽成真空,盒的表面是波纹状的.当大气压变化时,盒的厚度及弹簧片的 弯曲程度随着变化固定在弹簧片末端的连杆就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指针旋转,由 指针所指的刻度也能读出大气压的值. 根据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规律,在无液气压计的刻度盘上刻 上某一气压值的相应的高度值,就成了航空和登山用的高度计. 3.气压和风 (1) 出示思考题: ①不同地区气压有高低吗?②大气是如何运动的?③什么叫风?方向如何判 断?(举例说明)④气压和天气有何关系? (2)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 42页“气压和风”相关内容。 (3) 得出结论: 1 风是指空气的水平运动; 2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3 一般说来,低气压区多阴雨天气,高气压区多晴燥天气。 4.液体沸点和压强的关系 回忆我们做的热学实验:水的沸腾。 问:水的沸点是多少? 同学答:水的沸点是100℃ 念一则报纸上的报导:在青藏高原,水在 80℃多一点就沸腾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 我们来观察实验: (1) 演示实验。(板书) 如图 11-2-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观察温度计 读数,达93℃时水未沸腾,停止加热,向外抽气,水沸腾了,说明:气压减小 时,水的沸点也降低。 再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 100℃,水又沸腾了,向瓶中打气(稍许),水不再沸 腾。说明:气压增大时,水的沸点也提高。 (2)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 气压增大时升高 (3) 应用。 举书例:由于气压随高度减小,所以水的沸点随高度降低:海拔 1千米处约 97℃,3千米处约91℃,6千米处约 80℃,而在海拔 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顶, 大约 72℃水就沸腾了。 投影:高山上煮鸡蛋的图片并解释: 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水在 100℃以下就开始沸腾,且温度不再提 高,而鸡蛋需在100℃左右才能煮熟,因而在高山上用普通锅煮鸡蛋不易煮熟。 投影:高压锅的图片。 在高山上烧饭可以用高压锅,高压锅由于不漏气,锅内气压可高于大气压, 水的沸点高于100℃,这时很容易煮熟食品,还可以节省燃料。 5.液化的温度与压强的关系 分析课本中的水蒸气液化的温度同气压的关系和常温下液化石油气的储存的 原理,使学生得出:压强越大,气体液体温度越高。 6.抽水机 ⑴活塞式抽水机 出示模型并演示,请同学们看课本第 44页第 3题练习,分析其工作原理。 ⑵离心式水泵 出示模型并演示,讲述抽水的原理: 1 为什么要往泵壳里灌满水; 2 泵壳量的水是怎样被甩入出水管的; 3 进水管外的水靠什么进入壳里? 结论: 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来抽水的。 (三)课堂小结 1.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2. 常用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 3. 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4. 液体的沸点都是在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5. 抽水机靠的是大气压的作用。 (四)作业与思考 1. 一个大气压强的数值约为______帕,屋顶 的面积是 45米 2,大气对屋顶的压力有多大?这 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没有把屋顶压塌呢? 2.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_,原因是高度,空气越________,空 气密度_______。 3. 思考:用冷水能使烧瓶中的热水沸腾吗? 做法:把刚刚从火焰上拿开、水已停止沸腾的烧瓶塞好,倒过来,如图 11-2- 3,向瓶底浇冷水,水又沸腾,试用气压对沸点的影响去解释这一现象。 4.课外完成作业本上相应的练习。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0:22:19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