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教案
课 题: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利用两个必要因素
分析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会利用公式计算功的大小;
了解功的原理内容,能分析简单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从生活实例总结得出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由实
验分析得出功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功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物
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功包含的必要因素;探究功的计算公式;探究得
出功的原理内容。
教学难点:利用功包含的必要因素分析力对物体是否做功;运用
功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功》教学课件 杠杆 滑轮钩码 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细
绳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同学们在八年级学习了电流做功---电功,力学中的
“功”是什么含义呢?
二、探究功包含的必要因素:
1、(幻灯片)力对物体做功的实例:
(1)工人师傅用力推着煤车前进 50米(推力对物体做功)
(2)起重机将货物竖直吊起 10米。(钢索的拉力对货物做了
功)
思考:一个力要对物体做功,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2、(幻灯片)结合实例的示意图分析总结得出:
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利用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分析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例题 1:判断下列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1)小红提着水桶,站着不动。
(2)小明提着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
(3)小刚提着水桶,从一楼爬上三楼。
例题 2:下面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1)守门员用力将足球踢出 80米远
(2)小孩用力搬石块,但未搬动
(3)小丽背着书包沿水平公路前进 2千米
(4)苹果因受重力从树上落到地上
小结:
一个力在对物体做功的过程中,这个力应始终作用在物体
上。物体由于惯性而继续前进,前进过程中再没有受到这个力
的作用,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如果力作用在物体上,而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那
么这个力同样也没有对物体做功。
二、探究功的计算公式:
1、试着比较功的大小:
例 1:小刚扛着 200N的课桌从一楼爬上三楼;
小红扛着 50N的凳子从一楼爬上三楼。
(谁做的功多?为什么?)
例 2:小刚扛着 200N的课桌从一楼爬上三楼;
小明扛着 200N的课桌从一楼爬上五楼。
(谁做的功多?为什么?)
力 F 距离 s 力×距离
小刚(做功较
多) 200N 7m 200N×7m
小红(做功最
少) 50N 7m 50N×7m
小明(做功最
多) 200N 14m 200N×14m
2、分析得出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1)公式: 功=力×距离 W=F×s
(2)功的国际单位:焦耳(焦,J) 1J =1N·m
即: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 1米的距离时所做
的功为 1焦。
3、功的公式应用:
例题 1: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 28500牛,前进了 1千
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例题 2:马拉着重为 19600牛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 400
米,做了 3×105焦的功。车受到的重力有没有做功?
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
(幻灯片)例题分析解答
三、探究功的原理:
1、实验: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高度及手移动距离,计算拉力 F
钩码重
G /N
钩码上升
高度 h/m
直接用手
做功W1 /J
拉力
F/ N
手移动
距离 s/m
使用机械做
功W2/ J
杠 杆 2 0.05 0.1 1 0.1 0.1
动滑轮 2 0.1 0.2 1 0.2 0.2
(1)使用杠杆对钩码做功
杠杆:L1 =2L2 G = 2N FL1= GL2 F = 21 G =1N
直接用手所做的功W1 =0.1J
使用杠杆所做的功W2 =0.1J
得出: W1 = W2
(2)使用动滑轮对钩码做功
动滑轮: F = 21 G =1N
直接用手所做的功W1 =0.2J
使用动滑轮所做的功W2 =0.2J
得出: W1 = W2
2、实验:用测力计测出拉力 F再计算W2
(1)杠杆: G = 2N 测得 F =1.2N
直接用手所做的功W1 =0.1J
使用杠杆所做的功W2 =0.12J
得出: W1 <W2
(2)动滑轮: G = 2N 测得 F =1.2N
直接用手所做的功W1 =0.2J
使用动滑轮所做的功W2 =0.24J
得出: W1 < W2
3、总结得出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时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
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
机械时都不省功。
4、运用功的原理分析计算:
例题 1:使用动滑轮提起 50N 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
100J,求动滑轮把重物提起的高度。(不计动滑轮重及摩擦)
例题 2:如图,斜面长 5米、高 3米,
人将重 500牛的木箱由斜面底端推到
顶端,不计木箱与斜面间的摩擦,求
人对木箱的推力 F。
(幻灯片)分析解答。
G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