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实验试题分析和应对
神木中学 王国强
实验在物理中有重要地位,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规律和人们如何利用自然规律,而所有的
规律都是从实验或观察获取资料和数据,经过人们深入研究思考得到的,并要通过实验反
复证明才被承认。在高考中物理实验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不能进行实际操作考查,只能
用试卷中的实验题考试。试卷考试能较好的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设计、数据
处理、误差分析等,但操作动手部分只能通过考查实验步骤排列、在图上进行实物联图等方
法考查。实验考试仍力图将真正做过实验的和只在纸上谈兵的区分开来。
我们将近几年的实验考题的分类统计
全国高考卷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实验题分(全国卷) 20 20 20 21
实验题分(上海卷) 30 30 30 30
考题分类(全国卷)
2000 2001 2002 2003
力 碰撞动量守恒 6/ 打点计时器 6/ 螺旋测微器 5/
打点计时器测角
速度 7/
分析纸带求 μ 7/
电 测电流表内阻 8/ 测电流表内阻 9/ 螺旋测微器 5/测
电动势 8/
示波器使用 6/
测多用表内阻 8/
光 凸透镜测距离 6/ 光的衍射 5/
热
这四年的高考物理实验题都是由难到易排列的,我们分别来看一看四年中按次序排列的题.
第一题
2000年
某同学用图 1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B两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 PQ是
斜槽。QR是水平槽。实验时先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
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 10次,得到 10个落点痕迹。再把B球放在水
平槽靠近末端的地方,让A球仍从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和 B球碰撞后,A、B球分别在
纪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这种操作 10次。图 1中O点是水平槽末端 R在纪录纸
上的垂直投影点。B球落点痕迹如图,其中米尺不平放置,且平行于G、R、O所在的平面,
米尺的零点与O点对齐。
(1)碰撞后 B球的水平射程应取为 cm。
(2)在以下选项中。哪些是本次实验必须进行的测量?答: (填选项号)
(A) 水平槽上未放 B球时,测量A球落点位置到 B点的距离
(B) B球与A球碰撞后,测量A球落点位置到O点距离
(C) 测量A球或 B球直径
(D) 测量A球和 B球的质量(或两球质量之比)
(E) 测量G点相对于水平槽面的高度
答案:(1)64.7cm ( 3/ 答数在 64.2到 65.2范围内的都有给分)
(2)A、B、D (3/ 不是A、B、D的均给零分)
本题考查:1。《验证动量守恒守律》实验中的实验过程,其中实验步骤的选项中
的测小球直径,在题中已提供两直径相同的小球,就不选;测水平槽的高度则由于小
球平抛落地时间相等,可将此时间作为共同的单位时间而不必测量。
2.小球落点取平均值读数的方法,并实际操作。
从 2000年实验第 1题希望考查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真正动手,如没有动手做
过,则利用画最小的圆将所有落点包围在内,其圆心就是平均落点的位置就难有深刻
印象。但本题并未要求在试卷上画圆,给部分同学的猜读留下了机会。本实验操作程序
较多,考查中只要求列出所列举步骤中必须的几个,而两个干扰项(C)。测量A球或
B球直径;(E)测量G点相对于水平槽面的高度。正是本题中最具迷惑性的选项。如果
没有做过该实验,和对实验全过程有深刻印象,很难正确区分实验步骤的正误。
2001年高考实验第一题
某同学以线状白炽灯为光源,利用游标卡尺两脚间形成的狭缝观察光的衍射现象
后,总结出以下几点
A. 若狭缝与灯丝平行,衍射条纹与狭缝平行
B.若狭缝与灯丝垂直,衍射条纹与狭缝垂直
C.衍射条纹的疏密程度与狭缝的宽度有关
D. 衍射条纹的间距与光的波长有关
以上几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解:A、C、D
本题要求对光的衍射现象仔细观察,并对其现象和特点有清晰的记忆。在实验中[D]
选项一般都不做,原实验中并未要求观察不同颜色的单色线状光源的衍射条纹,
教师在总结观察白色光衍射条纹时要说明中央是白色,两侧是彩色,最外侧是红
色的特点,在做实验时最好能有不同色的单色光源让学生观察衍射条纹的不同。
2002年实验第 1题
用螺旋测微器(千分尺)测小球直径时,示数如图所示,这时读出的数值是
单位是
解:8.437mm
O
P G
Q R
60 70单 位
cm
0 5
45
0
5
40
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是常考的计量仪器,但不少学生是常考常错,必须多加练习.
2003年高考第 1题
图中(略)为示波器面板,屏上显示的是一亮度很低、线条较粗且模糊不清的波形。
(1)若要增大显示波形的亮度,应调节 旋钮。
(2)若要屏上波形图线变细且波形清晰,应调节 旋钮。
(3)若要将波形曲线调至屏中央,应调节 与 旋钮。
解:1。辉度(或写为 ) 2。聚焦 (或写为 ) 3。垂直位移(或写为 )
3.水平位移 (或写为 )
本题是个基本题,只要做过该实验,应该问题不大。
从四年中的第 1 题可看出,第 1题基本上是课本上规定的学生实验中的问题,难
度也不是很大,如果能认真对待学生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动手做一做,应该能得满
分,如果第 1题出了问题拿不到分,实验部分就有麻烦了。
第二题
2000年
如图,一光源位于金属圆筒内部轴线上的A点,与筒 B端的距离为 d,d无法直
接测量。另有凸透镜、光屏、米尺及带支架有光具座,现用这些器材测量 d。为此,先将圆
筒、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支架上,令圆筒轴线与透镜主光轴重合,屏与光源的
距离足够远,使得移动透镜时,可在屏上两次出现光源的像。将圆筒用光屏的位置固定。
由光路的可逆性可知,第一次成像的像距等于第二次成像的物距。然后进行以下测量:
用测得的物理量可得 d=
(应说明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
解:1。移动透镜,使屏上出现光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V;
2.再移动透镜使屏上再出现一个光源的清晰的像,记录端面 B与透镜的距离 L
解得: d=V--L
本题巧妙地利用凸透镜两次成像法测出了光源 A到透镜的距离,再测出筒 B端到透镜距
离,求出AB。题解答虽不算难,但考生看懂题却要费点事。凸透镜成像和测焦距问题现在
应该不会再考。
2001年
一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的某处,一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
下,如图 1所示,图 2是打出的纸带的一段。
(1)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 50HZ。利用图 2给出的数据可求出小车
下滑的加速度 a= 。
(2)为了求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所受的阻力,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有 。
用测得的量及加速度 a表示阻力的计算式为 f = 。
解:
圆筒
A B 透镜
光屏
打点计时器 5.12 5.74 6.4 7.05 7.68 8.33 8.95 9.61 10.26
图 1 图 2
本题源于《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在纸带分析中没有要求用逐差法,但相邻两段位移的差并
不完全相同,仍应当取平均考虑 Δs=0.64cm,同时需要注意所给出的距离是两个打点间隔的
距离,时间应取 2×0.02s根据 Δs=aT2得 a=4.00m/s2.求小车下滑的阻力要从原理入手分析,
mgsinθ-f=ma,而为知 sinθ而去测角度误差大,还需查表才能知正弦函数的值,应改为测斜面长
和高 sinθ=h/L,所以应测量斜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 L、与这段距离相对应的高度 h、小车的
质量m。计算式为 f=mgsinθ- ma
2002年
现有器材:量程为 10.0mA、内阻约 30Ω---40Ω的电流表一个,定值电阻 R1=150Ω,定值电阻
R2=100Ω,单刀单掷开关 S,导线若干,要求利用这些器件测量一节干电池(电动势约 1.5V)的电
动势.
(1) 要求在实物图上连线.
(2) 用已知量和直接测得量表示待测电动势的表达式为 E= ,式中各直接测得
量的意义是 .
测电池电动势本来是一个分组实验,课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是电流表、电压表、滑线变阻器,
测量原理是:滑线变阻器取一值,记录电压表、电流表读数U1、I1 得 E=U1+Ir1 改变滑线变
阻器的阻值,再记录U2、I2 得 E=U2+Ir2。考题则改为两个定值电阻和电流表,但测两组数据
后,用联立方程求解的方法不变。两个方程 E=I1R1+I1r E=I2(R1+R2)+I2r
解得 E=I1I2R2/(I1-I2) I1是外电阻为 R1时的电流,I2是外电阻为(R1+R2)时的电流。
2003年
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左侧拴有一细软线,跨过固定在木板边
缘的滑轮与一重物相连。在重物的牵引下,木块在木板上向左运动,重物落地后,木块继续
向左作匀减速运动。图示给出了重物落地后,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一些点,试根据给
出的数据,求木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因素 μ.要求写出主要的运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打点计时器所用的交流电源频率为 50HZ,不计纸带与木块间的拉力.取重力加速度 g=10m/s2)
课本中关于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同样是分析打点计时器打点的纸带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但本题作了改动:(1)将匀加
速改为匀减速直线运动;(2)所提供数据是两个时间间隔的位移(3)要求用逐差法处理
数据;(4)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摩擦系数。
解:Δs=[(s5—s1)+ (s6—s2)+ (s7—s3)+ (s8—s4)]/4=4aT2
T=2×0.02s 解得 a=--3.0m/s2
纸带运动方向
6.25 5.76 5.29 4.81 4.317.72 7.21 6.71
单位 cm
R1
R2
+ —
—
+ -
—
重物落地后木块只受摩擦力的作用. –μmg=ma 解得 μ=0.30
从四年考查的四个第二实验题可看出,难度比第一题稍大一些,但基本上仍源于学
生分组实验,都有一些改动:把匀加速运动的条件改到了斜面上,改成匀减速运动,测电
池电动势用定值电阻和电流表。第二题的出题思路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认真复习分组实验,
但在此基础上要在实验目的、实验条件、处理数据方法等方面有所变化,让学生广开思路,
在不同的条件下能从容应对。
第三题
2000年
从下表中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设计一电路来测量电流表 A1的内电阻 r1,要求方法简捷.有
尽可能高的测量精度,并能测得多组数据.
(1) 在虚线方框中画出电路图,标明所用器件的代号.
(2) 若选用测量数据中的一组来计算 r1,则所用的表达式为 r1= .
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
器材 (代号) 规格
电流表(A1) 量程 10mA,内阻 R1待测(约 40Ω)
电流表(A2) 量程 500μA,内阻 r=750Ω
电压表(V) 量程 10v 内阻 r3=10kΩ
电阻(R1) 阻值约 100Ω作保护电阻用
滑线变阻器电阻(R2) 总电阻约 50Ω
电池(E) 电动势 1.5V,内阻很小
电键K
电池 E
导线若干
解(1)如图(若电阻 R1与电池串联,不扣分;若 R1用作限流电阻,准确的同样给分)
(3) r1=I2r2/I1
I1表示通过电流表A1的电流; I2表示通过
电流表A2的电流;r2表示电流表A2的内阻
2001年
图 1中 E为电源,其电动势为 E,R1为滑线变阻器,R2为电阻箱,A为电流表.用此电路,经以下
实验步骤可近似测得 A的内阻 RA: ①闭合 K1,断开 K2,调节 R1,使电流表读数等于其量程 I0;
②保持 R1不变,闭合K2,调节 R2,使电流表读数等于 I0/2,然后读出 R2的值,取 R1=R2.
(1) 按图 1所示电路图在图 2所给的实物图中画出连接导线;
(2) 真实值与测量值之差除以真实值叫做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 ,即(RA—R2)/RA,试导出它与
电源电动势 E,电流表量程 I0及电流表内阻的关系式;
(3) 若 I0=10mA,真实值 RA约为 30Ω,要想使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不大于 5%,电源电动势最
小应为多少伏?
A
R1K1E
R2 K2
图 1
A1
A2 R1
R2
E K
+ —
—
+ -
—
R2
E S1
S2
R1
解(1)连线如图
(2)由
(3)6V
2002年
一个有一定厚度的圆盘可以绕通过中心垂直于圆盘的水平轴转动,用下面的方法测量它
匀速转动时的角速度.
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米尺、纸带、复写纸片
实验步骤:(1)如图所示,将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面上,将纸带的一端穿过打点
计时器的限位孔后固定在待测圆盘的侧面上,使得圆盘转动时,纸带可以卷在圆盘的侧
面上。
(2)启动控制装置使圆盘转动,同时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
(3)经过一段时间,停止转动和打点,取下纸带进行测量。
①由已知量和测得量表示角速度的表达式为 ω= ,
式中各量的意义是 。
②某次实验测得圆盘半径 r=5.50×10-2米,得到的纸带一段如下图所示,求得角速度
为 .
+ —
—
+ -
—
R2
E S1
S2
R1
打点计时器
纸带
圆盘
7 8 9 10 11 12
(1)(X2—X1)/T2(n—1)r T为打点计时器打点时间间隔;r为圆盘的半径;X1、X2是纸带
上指定的两点分别对应的米尺上的刻度值,n为选定的两点间的打点数(包含两点)
(2)6.8r/sWW
2003年
要测量一块多用电表直流 10mA档的内阻 RA(约为 40).除此多用电表外,还有下列器材:直
流电源一个(电动势 E约为 1.5V,内阻可忽略不计),电阻一个(阻值 R约为 150Ω),电键一个,导
线若干.
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 (2)给出 RA的表达式
本题看上去很简单,但考试中大多同学没有注意题中用词所作的提示电源电动势约为 1.5V,
电阻 R约为 150Ω.提示:要先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动势和电阻 R.
解:实验步骤:①用多用电表直流电压档测量电源电动势 E;②用多用电表 Ω档测电阻阻值
R;③将多用电表置于直流 10mA档,与电阻 R及电键串联后接在电源两端,合上电键记下多
用电表的读数 I.
RA=E/I—R
对四年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的分析
1. 实验试题所占分值相对稳定,三年 20分,一年 21分,比起上海试卷 30分要少一些,可能
是考虑全国范围内实验开展还不十分均衡.估计今后一、二年内这种情况不会有大的变
化。总分 150分的试卷中仍应占分 20分左右。占分比例虽然不是很大,但却是要想成
功,必需得高分的部分。
2. 实验中各部分实验所点分值:四年中力学部分 25分,电学部分 39分(其中不包括
螺旋测微器读数的 5分),光学部分 11分(包括凸透镜测距离 6分)。从中不难看出
实验最重要的部分应是电学和力学。
3. :2001、2002、2003连续考查了与打点计时器有关的问题,全部考查了对纸带的分析,
2000年则考查了碰撞中动量守恒。在实验设计中力图求变,但与学生分组实验相比,
变化并不太大,2000年碰撞装置没改,考查落点的求法,和实验中的必要测量步骤,
但却避开了验证动量守恒的原理;2001年改成了斜面,2002年设计了个圆盘求角速
度,2003年改成了匀减速运动。总的来说有的用了原实验,有的改动了但改动也不大。
对策:力学实验必需研究透,看来大改力学实验有些麻烦,容易使学生摸不着
头绪,考题常是原实验的改型。
4.从难度看:力学部分,电学部分无疑是重点,且从器材选择、原理图设计、实物连图、数
据记录和分析、误差分析、减小误差的原理和方法都有考查。难度是最大的部分。
对策:对课本中的学生首先要认真做,实验一定要做,要认真做。课本上的几
个电学实验并不难做,但实验不能停留在做完得到结论,更多的是要想,要对实验原理,
器材选取,数据分析、误差分析等作深入的研究。还要跳出本实验的限制,考虑利用本实
验的器材,适当的补充、改动,还能做什么?改变实验条件,达到同一个实验目的,还
有哪些做法,误差特别是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小系统误差等。
光学、热学实验:光学实验中关于光的干涉要引起重视,因为现在已经不再简
单地用游标卡尺定性的观察地观察光的干涉现象了,现在改成了配套的仪器《利用光的
干涉测光波的波长》这里需要补充实验的原理、干涉条纹间距的计算式,同时要会读仪器
所配的游标卡尺的读数。如果是全国一张卷,也许会考虑少数地区可能配为齐仪器,但
江苏则不会存在仪器不齐的问题,很可能会考查这个实验。热学的分组实验只有一个:
《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该实验如果认真做过,了解每一个步骤,特别是:获取微小体积
油滴原理、测面积、计面积方法应该问题不大。
高考实验题的阅卷
南大阅卷给副组马光群 9月 28日在南京石城会议中心召开的研讨会上介绍了高考试卷阅
卷中的一些问题,其中谈到了实验题的阅卷:
实验不超纲,无偏、难、怪题;有新意、有难度、有区分度
实验题得分情况为: 11题 得分率 85.128% 区分度 0.2729
12题 得分率 43.54% 区分度 0.5298
13题 得分率 46.634% 区分度 0.5351
阅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运算处理能力差:如打点纸带的处理,不会充分利用题中数据,原题要求用逐差法,
许多学生任取两组来计算。
2.有效数字不符合要求,如题中要求两位有效数字应为 1.2,写作 1.23就算错.
幂的运算差得太多;
3.表述能力差:多用电表实验步骤不知如何写。写了不少无用、无分的步骤,浪费了时间。
他提到了复习中的问题:普遍对实验重视不够,从试卷反映出来每年实验得分率总是在
50%左右,其实复习实验是投入最少,产出最多的一类题。
要很好地研究考试大纲,特别是与以前相比改动的部分,更要特别关注。如今年的示波器
问题就是刚加入到考纲中去的。
对实验复习的几点建议
连续多年实验题的分值 题量 题型基本稳定,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而估计 2004年的高
考实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随着新教材 新课程实施,题目会新一些 活一些,和生产生活结合
较好地题目 开放型 研究型题可能会出现.
1.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实验和重要性。常有学生做作业很认真,但实验
却马虎,稍动一下手就想离开,或看着别人动手,把数据拿来算一下就完事。实验在物
理学中的地位就不在这里多说。就高考中,除了完全的实验题考查外,其它的许多问题
也是从实验总结出来的。如:江苏的理综考试的测三个电阻的问题,2003年中的第 8题:
关于光的反射和折射,第十题:平行玻璃板的光路等与实验都有关系。实验是必须拿高
分甚至满分的部分。另外,其它考题出题范围很广,相比之下物理实验考题出题范围较
狭窄,投入一定力量效果应该比较明显。
2. 全面复习,一个不漏:考纲上共有 17个学生实验,这些实验应该
一个不漏的做一做并且真真掌握,从这几年考试看,大多考题仍出自这些学生实验,即
使有所改变,也多是脱胎于这些学生实验。有了这些实验作基础,不管如何变也就有了
考虑问题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
3. 基本测量仪器的读数要熟练: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电流表、电
压表基本测量仪器的读数问题经常出现在考题中,这些问题是不能有失分的。可以让学生
多接触这些器材,多次应用后就会熟练。
4. 重视新增实验:新课程实施后,课本中淘汰了几个实验,又新增
了几个实验:传感器的应用,用光的干涉法测光的波长
新增实验要重视,因为不少老的实验已经多次考查,而新增实验容易出题。
如:提供光敏电阻,电磁继电器,多个额定电压 220灯泡、6V低压直流电源、220V高压交
流电源和开关等,接一个模拟天亮路灯关闭,天暗自动开启的路灯控制电路;
5. 开放性实验题型要适当练一练:自从上海考题出了个“宇航员在
太空的问题“开放性实验题后,应成了一个新的题形,但最近几年全国的考题中并未出现
过类似问题,开放性题难度一般不会太大,对这类问题重要的不是去猜测题目,而是要让
学生见识到这种题型,懂得如何去回答此类问题:一是要切题,就题要求答题;二是要清
楚地表述自已的想法,认阅卷老师看懂你在说什么,避免词不达意,因而要进行一些练习。
如:我国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已获成功,在宇宙飞船中,宇航员为测得一个固体物体的质
量,请你替他设计一个测持质量的实验:要说明实验所用地器件,实验步骤、实验中需要
记录的数据,待测物体质量与测量值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6. 研究性实验要关注:在新课程中还出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实验问题:
由于各地开展情况不可能平衡,难以统一出题,和统一评分标准,因而这几年一直没有这
方面的问题,但也不排除出一个如: 说出你在高中阶级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和研究的方法
之类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对回答此类问题有所准备。
7. 上海试题有参考价值:上海市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题不仅点总分
的比例较高,每年都是 30分,而且题型新,题意新,有参考价值,虽然全国高考卷不会
一下子就出现大量的新型实验题,但这是一种方向,随着新课程的理念逐被人们接受和实
施,新型题会增加比重。上海实验试题应该认真看一看,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8. 第一轮复习时实验可穿插于章节中复习,每一个实验都认真过一
遍,阶段测验中也加入实验题。在第二轮复习中,实验可集中复习,每个实验不一定全部
重做一遍,但应让学生再见见实物,如有问题再做一做;出一、二份全部是实验题的试卷
练一练。老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收集一些有新意的考题,在常规题中适当加入一些,至少
使学生知道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9.对课本前的彩图,课本上的一些图形要认真看和记忆。新课本中增加了不少彩图,
其中有些是在中学实验室内没有条件做的实验,通过彩图介绍:如超导磁浮、声音震碎玻璃
杯、扫描隧道显微镜照片等。结全课本相关内容看一看,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加
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
10.创新实验:创新实验联系实际,联系现代科技知识,范围广,实际上无从专门作针对性
准备,但可以适当出几个题练一练,一方面让学生思想上有所准备,另外这类题并不会超
越高中所学知识,只要静心想一想总是能找出实验思路的。
创新实验设计的几个途径:
1.对常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对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改造,要求学生
从中发现与原有装置的联系和不同点,找出解决方法。
如:设计一个能测量一个直流电源内阻的电路。现有一个待测直流电源(电源内阻
约为几欧),电阻箱,一个电压表(电压表表盘上有刻度但无刻度值,电压测量
范围大于待测电源电动势),一个开关,若干导线。1。画出实验电路图;2。简要写
出实验步骤;3。写出用测得的量计算电源内电阻的表达式。
2.改变仪器的常规接法:电压表常与待测电路并联使用,电流表常串联到电路中测
电流。如果将电压表串联入电路,电流表并联到电路中去就有了新意。
如:某电压表的内阻约在 40kΩ左右,现要测量其内阻,实验室中有:待测电压表(量程
3V)、安培表A1(量程 200μA)、安培表A2(量程 5mA)、安培表A3(量程 0.6A)、
滑动变阻器 R(最大电阻 1Kω)、电源 E(电动势 6V)、开关 S。1。所提供的电流表中,
应选用 ;2。为了减小误差,要求测量多组数据,试画出符合要求的电路图。
本题中电压表要与电流表串联。
改变实验条件:实验目的不变,但实验中某些条件发生变化,将会引起实验思路、
操作方法、数据处理等变化。
如:用图示电路测量未知电阻
A
RXR
RX的值。图中电源电动势未知,
电源内阻与电流表内阻可忽略
不计。R为电阻箱。
1. 若要测 RX的值,R至少要取
几个不同的值?
2. 若电流表每个分度的电流值
未知,但指针偏转角度和电流值成正比,则在用此电路测 RX时至少要取几个不同
的值?
3. 若电源内阻不可忽略,能否应用此电路测量 RX。
4.对常规实验情景进行改造:对常规实验中的仪器形状、规格、使用环境作改造
如:图 1为某一热敏电阻(电阻值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且对温度敏感)的 U-----I关系图
线
(1) 为了通过测量得到图 1所示 I—U关系的完整图线,在图 2和图 3 两个电路图中应选
择的是图 ;简要说明理由 .(电源电动势为 9V,内阻不计,滑线变阻
器的阻值为 0—100Ω)
(2)在图 4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 9V,电流表读数为 70mA,定值电阻 R1=250Ω,由热敏电阻
的 I—U关系曲线可知,热敏电阻两端电压为 V,电阻 R2的阻值为 Ω.
(2) 举出一个可以应用热敏电阻的例子:
解:选取图 2电路,图 2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可使热敏电阻两端电压从 0逐步增大到
接近电源电动势;而图 3电路不能得到热敏电阻两端电压 0V附近数据.
5.2 111.6---112都认为正确 热敏温度计等
0 1 2 3 4 5 6 U/V
I/mA
10
20
30
40
50
60 A
V
A
V
图 2
图 3
9V
A
R1
R2
热
敏
电
阻
图 4
5. 联系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创新题:这类题目是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要很好的
解答就要善于知识的迁移,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们只能要求学生关注周围的
事物,经常想一想它们工作的原理与物理知识的关系,扩大眼界,开阔思路。物理知识在生
产、生活、科研中的应用不胜枚举。要想猜到此类问题是极困难的。
如:如图所示为一实验小车中利用光电脉冲测量车速和行程的装置示意图,A为光源,
B为光电接收器,A、B均固定有车身上,C为小车的车轮,D为与 C同轴相连的齿轮。车轮
转动时,A发出的光速通过旋转齿轮上的齿的间隙后变成脉冲光信号,被 B接收并转换成
电信号,由电子电路记录并显示。若实验显示单位时间内的脉冲数为N,则要测出小车的速
度和行程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或数据是 ;小车速度的表达式为 ;行程的
表达式为 。
解:(1)车轮半径 R
齿轮的齿数 P
(2)2πRn/P
2πRN/P
物理实验题相对其它题得分率应该争取超过平均数,每一个老师都会去猜题,各种复
习题,模考题实际上都是在猜题,但高考出卷者为了使考试更公平,不让部分猜到题的学
校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就要出有新意,大家都猜不到的新题,这样试卷难度就会加大。作为
中学教师当然要去猜题,但不要把宝压在猜到题上,因为做了那么多的题,总有些题和高
考题相似,但学生做过不一定会记得,若记住了原答案,而试题稍有变化,就不去考虑变
化,反而会误导思路。所以实验复习中只能立足于让学生既动手更动脑,在掌握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应变能力。
创新题选:
1.1679年法国物理学家帕平发明了高压锅,高压锅内的高压超过一个大气压,水的沸点
A B
C
D
也随之升高,压强约每升高 2.7cmHg,水的沸点升高 10C.(在一个大气压时,水的沸点是 1000C)
为了测定高压锅内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1. 给你游标卡尺、天平,如何估测高压锅内能达到的最高压强;
2. 写出高压锅内的最高温度与所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
2.神舟五号飞船在轨飞行过程中在进行多种实验,宇航员杨利用伟为了做一个实验,
需要测量一个固体物质的质量,请你设计一个适合在太空舱中测质量的方法。简要说明测量
的原理、过程。
3.热敏电阻的电阻值与温度有关,一个热每电阻在温度从 00C变到 1000C的过程中,电
阻变化范围约在 1000Ω到 100Ω.热敏电阻通过的电流不超过 10mA.设计一个实验测出
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线.
(实验室中有下列器材可供选择:电源:1.5V干电池若干节、滑动变阻器 0---10Ω、滑动变阻器
0---100Ω、滑动变阻器 0---5KΩ、电流表 0—500μA, 电流表 0—30mA, 电流表 0—0.6A,电压表
0—1V, 电压表 0—1V, 电压表 0—100V,开关,导线若干.铁架台、烧杯、酒精灯、温度计)
要求列出选用的合适的器件,组成合理的电路图,要求能测量多组数据.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