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0:08:19
[转发]教师要把风度带进课堂 七年级.doc(46.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把教师的风度带进课堂 刘祖军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外在 素质”。所谓外在素质,就是教师要有良好的风度仪表,它是教师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表现。 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师风度的培养,一致认为教师风度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在 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身教作用”。   教师风度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及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外在表现, 是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操的反映。   教师优美高雅风度的养成,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要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修养。思想情操修养是教师完美形象的内在原因,也是根本 原因。心灵美是风度的“灵魂”,外在风度是一个人德行的自然流露。一个光明磊落、心地善 良、正直诚实的人,其风度自然是庄重、大方、优雅、从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 德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献身教育,那么他在教育过程中自然是谈吐从容、文雅 不粗俗、衣着整洁得体不奇异、举止优雅、大方而不轻浮。   忠诚事业、献身教育就要不惧辛苦、不计得失。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繁重性,决 定了教师不得不经常突破空间和时间界限来工作,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他的劳动和由这 种劳动所取得的报偿是难以相等的。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吕型伟曾根据自己的经验谈出了深刻 的体会,“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献身,就是不能顾及个人的利害得失。   其次,要孜孜以求,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文化知识。知识是师生双方心灵交汇的载体, 联结精神世界的纽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职业本身就督促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 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钻研学问、不断求知看作教师必 备的职业道德修养。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教师对待学问,要“学而不厌”。荀子则认 为,当一个教师必须具备“博习”精神。教师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有用的科学知识,自己必须 具有真才实学,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本领。上海杨浦中学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学生能原 谅教师的严厉,却永远不能原谅教师的无知。” 培养学生的贡献意识 刘祖军 教师从教之日,便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操作技能技巧,更要求教 师具备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一名好教师应当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下的角色转换,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 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孩子是否要有贡献意识,答案应是“肯定的”。因为贡献意识能把孩子的各种特长与基本素 质转化成贡献能力,形成强劲的社会竞争力,这是衡量孩子是否能够成为栋梁之材的基本 标准之一。倘若我们从启蒙教育起,强化孩子的贡献欲望与贡献能力方面的教育培训,便可 以极大地提升孩子的综合竞争能力。教师应如何培养孩子的贡献意识呢? 一` 树立正确的贡献观念。贡献不等同与努力。贡献是用可实现的社会价值来度量的;而 努力与创造的价值并无直接联系。那句“结果怎样并不重要,只要努力了就行。”是背离社 会竞争原则的,因为竞争社会只承认有价值的贡献。所以,教师应让孩子树立这样的观念: “当你走上社会,有机会承担一个重要工作或者重要职位时,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意识,机 会只有一次,必须成功,否则你的竞争对手将会胜出。”倘若我们把对孩子的教育仅局限在 孩子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是难以保证孩子在竞争社会中取得成功的,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努 力与付出也将难以保证实现其价值。 二`强化对环境负责的责任心。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 和让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 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父母,教师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意识如何,对孩子来说 也是一面镜子。从一定角度来说,父母,教师的贡献意识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贡献意识。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经常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示范,也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把民主带进课堂 刘祖军 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应该是以启发式为主,多鼓励学生回 答问题。“全部的学校教育从本质上说是要培育爱与不妥协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这些 提法不知提了多少年,但似乎仍只是在书本上或口头上提提而已。纵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 今天,又有多少老师能够允许学生把教室视作出错的地方?许多课堂教学千篇一律,死气 沉沉,效率很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民主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 德先生还没有请进课堂。有的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不了解学生实际,不听取学生意见,只 顾自己讲得痛快,不顾学生的反应,旁征博引,海阔天空,压制学生的新奇想象和逆向思 维,轻视学生的见解,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搞“一言堂”、“满堂灌”、“目中无学 生”,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有甚者,有的还挖苦、讽刺、甚至驱赶学生,造成师 生之间的尖锐对立。学生在教室出了错,教师不批评不体罚不奚落就难能可贵了,更不要说 还表扬奖励。课堂教学中的不民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气氛和效果,影响到师生关系, 因此,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做教师的就需要正确理解教育的功能,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抛弃“师道尊严”的陈旧思想,建立真正平等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教育是叫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 主人。” 我们在课堂上实施民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为中心,以应用知识为中心, 让教室成为孩子们真正意义上的乐园,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明确的职责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刘祖军 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个体学习为主,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之 间的相互交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方式,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小组交 流合作学习”三个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多向协作。 一、“粮草先行”--形成平等地学习氛围 1、作表率,正确定位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地位。 2、树新风,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形成平等氛围。 二、运筹帷幄,有效进行小组合作。 1、多面综合,合理配置小组人员。 2、抓契机,合理配置合作时间。 3、注重层次,合理配置合作内容。 三、“赏罚”分明,增强小组合作动力。 1、随时调控,反馈合作过程。 2、注重激励,反馈合作成果。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0:19:39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