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水
A.课时安排:
2001年 9月 10日共 1课时。No.20
B.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闻一多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C.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
D.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E.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
F.教具使用:
相关录像。
G.课堂教学设计:
1、 检查上节课作业;
2、 作者及背景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坚强的民主战士,学者和着
名的诗人。这首诗作于 1925年 4月,作者旅美的最后一个年头(1926年回国)。
旅美期间,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恶的一面,以及旅美侨胞身受的歧视和屈辱,
写下许多极富正义感的诗篇。
3、 总体思路
全诗共五节。作者以充满厌恶之情的诗笔,营造着带有明显象征意义的“死
水”形象。
第1节, 诗人的“绝望”为自己对“死水”的情感、态度定了了基调,
“清风”一句则是“死水”最本质的表现,“不如”“索性”两句则是在“绝
望”之下的具体反映。
第二、三、四节则是“死水”形象的生动塑造。诗人运用奇特的联想想象,调
遣如“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笑声、歌声”等美好的意象描绘“死水”,
此时的“死水”就像一个涂满美脂香粉,顾影自怜的衰老丑陋的妓女,使人凭
添许多厌恶之情。有人讲,这三节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波清莱尔的“以丑为美”法
不错,但认识如果停留在这,则显肤浅。这其中蕴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死水”观照自己,并不觉丑;其二,他人(或称之为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沟
绝望的死水”的人)观照死水,非不觉丑,反觉其美;其三,才是诗人的观照。
正因为前两种观照的存在,诗人的“绝望”之情表现得越充分,“死水”才显
得更丑。
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的基础上,做出这“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的
判断后,借“不如”“看他”两句把对“死水”的“绝望”之情抒发到了极点。
至于“死水”究竟具体象征了什么,历来其说不一,但它是一个丑恶的,
使人感觉不到一丝生气的社会现实,这一点是肯定的,参考作者其他诗篇,了
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这样一种刻骨的“绝望”,恐怕不是针对他宁可为
之“呕出一颗心来”的祖国。
4、 欣赏点提示
1闻一多先生 1926年曾写过一篇叫《诗的格律》的文章,提出“新格律诗”
的主张,认为新的格律诗一定要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
美”。而他自己还认为《死水》是最满意的一首新格律诗。所谓音乐,即音节;所
谓绘画、即词藻;所谓建筑,即诗节的句称和匀式的均齐。请具体来讲一讲这些
特点。
要明白诗歌中形象象征了什么,需要了解作家,掌握背景。独立找些关于闻
一多和《死水》的材料,来谈一谈。请注意,“死水”的象征意义不是唯一的,你
怎能样认识?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认识?
五、《死水》“以丑为美”浅析
读闻一多先生的《死水》,无不惊叹其第二、第三两节对“死水”充满奇妙想
象的描绘:这一潭令人作呕的东西,诗人怎么会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
酒、珍珠”等世间极易唤起美感的词语来描绘呢?通常以为,这是借鉴了波德莱
尔“以丑为美”[注①]的主张和技法。这是就方法论角度的溯源;认为用很美丽
的比喻来反衬这绝顶的肮脏,造成让人恶心的反效果,这是浅显目的论角度的
探究。这些看法的正误且不论,但仅就其思考的深度而言,怕有些不到位。据此
不避穿凿附会,谈谈我的认识。
诗歌中意象的组合,一方面是直接抒发或是隐含寓寄诗人的情感;另一方
面还在于极大程度地调动读者的联想、想象,使它把握诗中之情外各有所悟,各
有深悟――这是诗人的责任。我读《死水》二、三节及把它放在整首诗中,乃至社
会中来认识,品味,觉得似可从三个方面来展开我们的联想、想象。
其一,这是“死水”自身观照的结果。不论这“死水”象征了什么,可它确
实是丑恶至极点事物的化身。那么,世间哪有认为自己丑恶的丑恶存在呢?“死
水”眼中的自己似翡翠、比桃花、类罗绮、如云霞、喻绿酒、象珍珠岂不是再自然不
过的事情?恰是如此,丑性质才毕见,诗人的“死水说”才可信。
其二,这是看不出是“死水”者的观照。世上有许多人只见现象不能见本质
抑或是不愿见本质,常看“死水”为“深碧之闰潭”,对丑恶欣赏、把玩不够,
进而美化生出些“比如”又有许多值得奇怪?这样的人多了,丑恶也就成了无
救的“死水”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诗人言其“绝望”就是再恰切不过的事情
了。
其三,才是诗人的观照,诗人所有的灵思妙想全依心中之情而生,闻一多
先生看穿“绝望”“死水”的本象,就要遣动意象把这种丑恶发挥到极致。人最
厌恶的是什么?其实并不是示其丑于人,而是不知己丑。以丑为美。正是“丑越
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应该承认,如此看法未必闻先生所有,但能引发我们的深层联想和思考不
是好事吗?“形象大于思维”也是极正常的事情。
[注①]
波德莱尔与“以丑为美”
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文学批评家,西方资产阶级颓废主义
旱期的代表之一。被西方学者称为“当代(他的时代)的第一美学家”。他的理
论大致可概括为:不加雕琢、不加装饰非人为是美,自然是非人为的,所以自然
是美,非人为的自然是丑恶的,所以丑是美。其实,波氏的“以丑为美”与闻氏
的“以丑为美”不论从形式还是内质都是有本质区别的。
1、 作业:1.熟读诗;
2.说说读诗的体会。
拓展资料简集
1、诗歌阅读鉴赏方法举隅
1. 抒情诗阅读
抒情持的特点是没有完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本
单元除臧克家的《老马》外,都属此类。抒情诗阅读,应主要从三方面着眼:
(1) 重朗读。通过朗读去感知诗人感情脉博的跳动,为进一步的理性分
析作铺垫。
(2) 重分析事情层次。诗贵含蓄。情感往往不是一览无余,应通过对诗
句本身理性的分析把握诗句的深层结构,即诗人的情感层次,以期更深入地理
解作品,与之产生多角度,多层次共鸣。
(3) 重体会诗中的情理统一。诗情应与诗人的世界观合拍。透过诗情而
把握诗人的思想意识是我们认识评价作品的重要环节。
2. 咏物诗阅读
咏物诗的特点是诗人在所描绘的事物中委婉,隐晦地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咏物诗有托物言志,托物讽事,托物言理(艾青的《鱼化石》当属此类),
托物言情(臧克家《老马》当属此类)之分,阅读中要注意分辨。
好的咏物诗应该是既有概括性、典型性又描绘精工、生动贴切,既要体现物
的个性又要内涵意义丰富。
2、诗歌朗读法举隅
1.朗读语气标识法
在诗歌朗读中,对叙述介绍,逻辑重音,停腔换气、脉络流转,语气是平静
是沉郁,是悲凉,是感伤都要认真考虑。为了便于掌握,可以在原文上加一些符
号。
如“△是表示全句须由低而高的,▽是表示全句须由高而低的,●是表示
句中某一安或某几安须重读的,这都是高低方面的符号。 是表示句的上半句读
音须强的, 是表示句的下半句读音须强的, 是表示句的中央部分读音须强的,
这是强弱方面的符号,-表示须急,――表示须缓,这是缓急方面的符号。此三
种符号以外,还有一个,表示这里须摇曳的(《文心》)
2. 古诗词吟诵法
所谓“吟”,即吟唱,指朗读中拖长腔调,突出韵律,有点像唱歌。所谓
“诵”,即诵读,一般说来,不像吟唱那样夸张抑扬,但也要讲究腔调节奏,
不过此吟唱平板一些。
吟诵时必须注意平仄。一般讲,平声长,上声去声次之,入则要短促。出音
即止。顾炎武《音论》说:“其重其疾利为上,为去,为入,其轻其迟则为平。”
“吟诵的时候,对于讲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
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为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
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3、中国现代短诗一组(附简评)
1.《鸽子》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是,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简评]:新诗第一次出现在《新青年》上。这诗是第一首。一股自由、自在之情
洋溢其间。
2.《细雨》朱自清
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简评]:敏锐地捕捉瞬间的感兴,调动生动凝炼的语言,构制清新的意境,
抒发淡淡的喜悦。
3.《水手》刘延陵
(一)
月在天上,
船在海上,
他两只手捧住面孔,
躲在摆舵的黑暗地方。
(二)
他怕见月儿眨眼,
海儿掀浪,
引他看水天接处的故乡。
但他却想到了
石榴花开得鲜明的井旁。
那人正架竹子,
晒她的青布衣裳。
[简评]:相思之情无处不在,无法躲藏皆因爱的真、深、可以嗅到“水平”
的孤寂。
4.《春水》(三十二)冰心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简评]:一瞬之见,触动一时之感;一时之感引发一定之理。托物言理,享
受的同时,受到教益。
5.《太阳的告别》邓均吾
靠近小楼窗前,
握着卷海涅诗篇,
领略那心声的幽远,
哦,一轮橙红的落日
正挂在屋角西檐。
流送她临别的眼波。
好像在向我赠言:
“我要到地球那边,
恐怕我不爱人们,
已经望两眼。
朋友呀!我们明天再见。”
[简评]:西诗的外形,古诗的意境,用典,构成的是新诗的内涵。博爱,人
道是诗人的唱不厌的歌
6.《蛇》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的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简评]:鼓动你想象,联想的双翅,向更新处飞翔,你会感到这“蛇”真
好。
7.《狱中题壁》戴望舒
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
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黑暗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简评]:这是写《雨巷》那人的诗吗?是呵,爱生活,爱祖国是好诗人的良
知和特性!
8.《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的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在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简评]:这是一首使我激动了二十余年的诗,我把它转送给你们。
9.《三代》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简述]:简洁,质朴,高度概括,张力十足;这就是旧时祖祖辈辈的中国农
民。
10《西北哨兵》曹葆华
背着半边蓝天,
顶着一轮红日,
站在黝黄山坡上,
-脚下倒着黑黑影子。
你以三尺白钢刀,
作民族的导望哨。
不怕塞上尘沙,
不怕岭外风暴,
睁着一双火红眼睛,
-眼皮从不爬上疲劳。
控制着群山万壑,
天下第一险道……
[简评]:为抗击侵略的人们,为民族,为革命,为新生力量歌唱,是诗人
的使命。
附:《死水》一课另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
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三)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分析: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
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升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
多先生谁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
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
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
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记菊)等。这种爱
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
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
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
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结”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
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
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
花是烂铁之锈,罗结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
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华美外表的
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 1925年 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
1926年 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
含意呢?
1926年 3月 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
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 ·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
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
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来本课为人教版试验课本的篇目。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
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
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
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
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
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
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
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
态度。
(二)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结及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
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纸云
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
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
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是如何体现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创作“三美”主张的?
分析:闻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
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请“绘画的美”,指的是
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
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
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
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
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
统、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
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
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作品。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
美)。
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脚,反复吟诵作品。师生明确: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
常整齐;从韵律看,各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
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
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反复吟诵,建筑之美,音乐之美
绘画之美,自可领悟。
2.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中的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
境。
教师可选择一条臭水沟、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及三十
年代前后的中国等幻灯或录像,让学生结合不同的画面吟诵作品,从而体味诗
人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寓意深刻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师生明确:
“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
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体会诗中的意象,取决于吟诵者的再造
想象。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倾向等
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优秀诗歌的浓厚的欣赏
趣味。
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
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
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应由学生去
联想,允许他们见仁见智。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分析,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师生明确:
全诗 5节。
第 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
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 2节,直承第 1诗节的 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
脏和污浊。这 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看成是正
面写死水的美。
第 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
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
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 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
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 5节,诗人在前 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
“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
到“美的所在”。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朱自
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句,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
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臧克家不同
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
命”。(《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
际出发,见仁见智。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
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教师板书:
死水
肮脏、污浊的死水(2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反语)
凝滞的死水毫无希望的死水
、(腐烂变质的死水(3节)二百
总起(1节)总结(5节)
(动态描写)
沉寂的死水(4节)
(以动衬静)
(三)课后练习。
1.学生完成练习一。
2.写一篇对《死水》内容、写法评析的文字,不少于 300字。
[小资料]
闻一多的“三美”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 .他要求新格律诗心学而
且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
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
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诗集机构就
是这一书一创作。作理率的最好实践。
老马
一、教学目标
(一)鉴赏《老马》深沉的感情,丰富的象征意蕴。
(二)体会这首诗讲究格律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老马》这首诗并没有存心用老马去象征农民的命运,但为什么几乎
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
分析: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再创造。作品的意义来
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所以要承认文学鉴赏中的差异
性,也要承认欣赏者的理解可能超过或有别于作者的原意。有人说:“一千个观
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鲁迅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
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
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见《集外集拾遗补编》)臧克家曾说过:从
表面上看,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
扎的老马。但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
农民。原因是老马的形象塑造,舍其形而传其神。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
残的外形,而是着重于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诗
人越是突出老马的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压迫而不觉悟农民
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诅咒。因此,《老马》形象的塑造充分
体现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一)怎样理解全诗“朴素凝炼”的语言风格?
分析:《老马》歌咏的是一匹老马轭下的生活,却象征地概括了多少年来农
民背上的苦难的重荷。全诗朴素凝炼,用词精彩传神。“扣”、“飘”字,准确、
生动、逼真,有力地表现了老马受压迫的深重,平中见奇;“横竖”、“咽”字
朴素、凝炼形象地道出了老马的坚忍。
不用柔曼的音调来诉说个人的哀乐,也很少用热烈的呼声来抒发对于旧世
界的愤懑,而是用经过锤炼的诗句,抒写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
忍,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减克家正是以此独特的风格,
为三十年代的诗坛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重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作品。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
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脚,反复吟诵作品。师生明确:
《老马》在形式上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全诗共两节,每节四句,每
句基本上是八个字,隔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一种“建筑美”和“音
乐美”。
2.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作的形象。
师生明确:“老马”是贫苦农民的真实写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
与艰辛,剥。削阶级的贪婪与残忍,作者的同情与债爆,都通过“老马”这雕塑
一般的形象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
(二)整体感知。
1.笔者及写作背景。
臧克家,出生于山东诸城县的农村,从小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所以他的
诗篇多为歌唱农村之作。1933年《烙印》出版,翌年又出版《罪恶的黑手》。这正是
“现代派”颓废诗风遭到读者厌弃的时候,减克家的描写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
的诗篇为诗坛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因此立刻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和重视,并且为
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拓了崭新的天地。
《老马》写于 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
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
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亲眼看
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通过赏析这
首诗,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减克家 30年代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色。
2.感受内容大意。
《老马》简短八句,塑造了一个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
第 1节,写装车。
前两句的“总得”与“横竖”相呼应,侧面表现出主人贪婪、残忍,让老马
超负荷运载,同时也写出老马倔强、坚忍的性格,把一腔悲愤深埋在心里。后两
句实写装车,一个“扣”字,一个“重”字,·把老马负重受压的惨状刻画得极
为生动、深刻,主人的冷酷,老马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了。
第 2节,写扬鞭出发。前两句是虚写,刻画老马的悲愤而又无望的心理。后
两句写实,“一道鞭影”,活现出主人的凶狠、无情。在这样严酷的压迫下,在
“前面”等待老马的又是什么呢?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教师板书:
老马
装车(实写)——扬鞭出发(虚实结合)
老马(农民);倔强、坚忍、悲愤、无望
主人(统治者):贪婪、残忍、凶狠、无情
作者:同情、不平、愤怒、诅咒
(三)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二、三。
2.课外阅读臧克家的部分诗作,把握其风格特点。
[小资料]
自己的
我的每一首诗,都是经验的结晶,都是在不吐不痛快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都是叫苦痛迎着,严冬深宵不成眠,一个人咬着牙龈在冷落的院子里,在阿卜
的寒风下,一句句,一字字的磨出来的,压榨出来的。
—臧克家《我的诗生活》
再别康桥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
逸意境的写法;
(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
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
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
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
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
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
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
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
“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
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
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
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
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
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
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
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
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
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
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
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 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
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
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
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 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
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
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
别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
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
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
们的青睐。
1931年 11月 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 50里的
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 36
岁。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 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2.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师生明确: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 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
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 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
情。
第 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 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 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
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 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
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 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
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
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
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板书:
再别康桥
缓步飘然离
恋恋不舍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怅
不得不离去
(三)课后练习
1. 完成练习第四题。
2. 谈炎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小资料]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
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
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
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课后手记]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