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三首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法,提高鉴赏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3.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二、难点、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语言。
2.典型情节及精炼语言。
三、教学设想
1.运用“切入情节,激发想象”的教学方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主人公的
具体生活情节和“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进行对比,探讨开拓”的教学方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
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运用“语言分析,体味神韵”的教学方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暗示性,
进行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4.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设计
1.课型:讲读课。
2.教具:PowerPoint自制课件。/《中华文明之光》第 9集,北京大学中文系
褚斌杰教授讲解《诗经》概况。(30分钟)
3.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
曲,到现代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而《诗经》中的作品正以其广泛而
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情真挚充沛,风格淳朴自然,手
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不愧为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
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叫做“赋诗言志”,在《左传》、《国语》中就多有记载。
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
纯正)’”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可以级法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提高观察能
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
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经》当作教本,传授不绝。
一直到今天,《诗经》所开创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特色仍在不断滋润着我们民
族文艺的生长,《诗经》的许多语言仍活跃在我们民族的现代语汇中,《诗经》所
表现的民族情感和思想魅力仍奔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里。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探一探《诗经》这民族诗河的清新的源头、璀璨的诗空
中的耀眼明星吧。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年(公元前 11世纪)
至春秋中叶(公元前 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 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
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周王朝自周公“制作礼乐”以后,极力重视对人的礼乐教化。因为礼是
秩序、乐是和谐,二者互相调剂,互为表里,就可以统率人心,以巩固其统治。
因而祭祀、朝会、征伐、狩猎、宴请等场合,都有一定的礼仪,并备有乐工演奏音
乐,配合歌舞。据秦汉时的典籍记载,周王朝有“采诗”制度和“献诗”制度。各地
采集的民间歌谣和官员所献的讽喻诗,以及祭祀时所做的歌唱先王和神的颂诗,
都保存在太师(乐官)手中,由太师配上乐曲,让乐工们编排演唱。后来,“礼
崩乐坏”,乐谱逐渐失传,只剩歌辞的底本,这就是《诗经》编纂成集的过程。
(3)《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
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 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
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
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
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4)《诗经》四言诗盛行于西周。《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
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
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
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
《诗经》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
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
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
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5)《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
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
的重要原因。
(6)《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
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
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并分析《秦风·无衣》
1.诵读《秦风·无衣》
在《诗经》所反映的年代里,生产力的极为低下,奴隶和奴隶主的尖锐对立
外族的入侵与掠夺,繁重的徭役和兵役,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祸。《诗经》里有
关战争的民歌,什九十反映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和人民对于战争的憎恨;也有
的诗作表现了兵士爱国恋家的矛盾苦闷的情绪,表达了人民为了抵御外侮,保
家卫国,忍受巨大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而《秦风·无衣》描绘的是一个为抵御外
侮、保家卫国而团结友爱、慷慨从军的感人至深的场面。
《无衣》选自“秦风”。秦和周民族的死敌西戎逼处,常常有战争而且常常是有
关民族安全的战争,同时也养成了“尚武”的秦俗。这首诗是兵士相语的口吻,当
时军中的歌谣,反映的出战士友爱和慷慨从军的精神。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诗】
谁说没有衣裳?
斗蓬伙着披,
我的就是你的。
国家出兵打仗,
且把武器修理。
一个敌人,
你的就是我的。
谁说没有衣裳?
衬衫伙着穿,
你穿就是我穿。
国家出兵打仗,
咱们修好枪杆。
大伙起来,
你干我也要干。
谁说没有衣裳?
衣裳这就有。
我有就是你有。
国家出兵打仗,
咱们修好甲胄。
一个队伍,
你我一块儿走。
《无衣》可理解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全诗三章,采用了
增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
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
结构图:
“与子同仇”(感情基础)----“与子偕作”(行动开始)----“与子偕行”(共赴战场)
2.体会《秦风·无衣》的形式特点——四言一句,重章复唱,“赋”的直接铺叙
陈述。
①运用重章复唱以加强抒情效果。
诗作共三章,句式相同,内容相近,每章仅有三处不同。《诗经》善于运用章
句的重叠表达思想感情。从形式上看,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只对应换几个字;有的
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它的作用表现在音律和修辞上
便于记忆和咏唱,回旋反复,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充分抒发情怀,体现了民
歌的特点。《诗经》还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增加了音乐美也易表达情
感和描摹事物特征。
这首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
场的高昂情绪,一层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②每章首句均运用反问句开头。
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3.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个“我”字。体味
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去创造性地丰富“我”的形象。
“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是出自
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访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
“修”)书写了正义参军歌,友爱之心、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象当以此
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
四、分析《邶风·静女》
1.诵读《邶风·静女》
在“国风”中,恋歌数量最多。“无郎无姐不成歌”(江苏民歌),这情形古今
并无二致。“国风”的这些恋歌大多数是当事者率真大胆的表白,感情大都是诚挚、
热烈、朴素、健康的。虽然同属爱情的题材,内容却很少财富,凡属恋爱生活里所
有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都在这些诗里得到了表现。这类恋歌是《诗经》中的圆珠
圭璧,他们的光辉映照得全部《诗经》都金碧辉煌、光彩眩目了起来。
《邶风·静女》是其中一首极富幽默情趣的爱情短诗。描绘了一对情人幽会时的
有趣场面,显示出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
象。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译诗】
娴静的姑娘撩人爱,
约我城角楼上来。
暗里躲着逗人找,
害我抓耳又挠腮。
娴静的姑娘长得俏,
送我一把红管草。
我爱你红草颜色鲜,
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
我爱草儿美得怪。
不是你草儿美得怪,
打从美人手里来。
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物及乌重归荑
2.体会《邶风·静女》的形式特点——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赋”的直接铺
叙陈述。
3.简析作品
①首章: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位女子,表示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
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
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
却突然一转,写那个女子见到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
—原来她是为天真、活泼、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
兴冲冲赶来约会的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他想,这姑娘是因为遇到了什
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
呢?这“搔首踟蹰”,既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那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也借此
写出了对所爱的少女的迷恋之深。
②第二章: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第二章写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践约
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的把一支小草作为见面礼物
送到男子面前。一支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是为了传情,同时也是
这位调皮的姑娘有意要试他、逗他的意思。“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
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辩。“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
赞美女子所赠的小草,又赞美赠草的人。这男子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
表达自己的深情。
③第三章是说女子又从牧场上带回一支荑草赠给男子。“洵美且异”男子的赞
美比“彤管有炜”更加进了一步。最后一句似乎是对荑草说的,又似乎是男子的自
言自语:“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并不是这支小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
是美人赠送的,所以,也就觉得他愈加美丽了。
④如何理解《邶风·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
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
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
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
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
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
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
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4.练习: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
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塑造出既符合诗意,又具有创造性的形象。试就《静女》
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的现象,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为小故事。
五、作业
㈠阅读:
1.《诗经》的流传
汉初,因为秦火,古文《诗经》几乎失传了,但由于诗歌便于记忆,仍能在
人们头脑中保存下来。孝文帝刘恒时,燕人韩婴因传诗而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
的叫《韩诗》。孝景帝刘启时,齐人辕固生因传诗也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
《齐诗》。鲁人申公弟子兰陵人王臧,以传鲁诗而为太子少傅。以上就是古人所称
齐鲁韩“三家诗”,都是靠口传,然后用今文,即汉代隶书,记录下来的。此外还
有毛公讲《诗》。毛公有两个:一是大毛公,名亨,鲁人,一是其弟子小毛公,名
苌,赵人。孝景帝儿子河间献王刘德很好学,搜集不少古文先秦典籍。他任毛苌
为博士,所讲的古文诗叫做《毛诗》。到了东汉,经学家郑玄,给《毛诗》作笺注,
并大力提倡,《毛诗》遂渐盛行,“三家诗”因而消亡了。今天通行的《诗经》就是
《毛诗》,所以有的人把《诗经》称做《毛诗》。现存的“三家诗”,较完整的只有《韩
诗外传》一书了。
2.《毛诗·关雎序》(节选)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
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
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
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
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
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惰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
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㈡课文思考
①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诗作《氓》中分别选取
了哪些典型情节,表现了怎样的气氛和情调?
“② 士”字在古代有多种解释。据《辞海》,其中之一为:“古指已达结婚年龄的
男子,兼指未婚与已婚而言。”如《诗·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中的“士”就分别指未婚与已婚
的男子。《静女》和《氓》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
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
③诗歌运用形象思维,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在《诗经》中
“赋”、“比”、“兴”是三种常见的手法,请你结合诗作《氓》作具体分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课内容
1.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诵读《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谈谈这两首诗诗意的美。
二、分析《卫风·氓》
1.诵读《卫风·氓》
这是一首弃妇的诗,也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诗,叙述了诗中女主人
公由恋爱到结婚最后被遗弃的婚姻悲剧。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那汉子满脸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换丝哪儿是真换丝,悄悄儿求我成好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那天送你过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是我约期又改悔,只怨你不曾请好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我求你别生我的气,重订了秋天好日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到时候城上来等待,盼望你回到关门来。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左盼右盼不见你的影,不由得泪珠滚过腮。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等再等到底见你来,眼泪不干就把笑口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只为你求神问过卦,卦词儿偏偏还不坏。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我让你打发车儿来,把我的嫁妆一起带。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叶儿不曾落,又绿又嫩真新鲜。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斑鸠儿啊,见着桑椹千万别嘴馋!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姑娘们啊,见着男人不要和他缠!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男人们寻欢,说甩马上甩;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人们沾上了,摆也摆不开。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叶儿离了枝,干黄憔悴真可怜。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打我嫁到你家去,三年挨穷没怨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一条淇水莽洋洋的水,车儿过河湿了半截帷。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做媳妇的哪有半点错,男子汉儿口是心又非。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十个男子九个行不正,朝三暮四哪儿有个准。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三年媳妇说短也不短,一家活儿一个人来担。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起早睡迟辛苦千千万,朝朝日日数也数不完。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一家生活渐渐兜得转,把我折腾越来越凶残。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亲弟亲哥哪晓我的事,见我回家偏是笑得欢。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前思后想泪向肚里咽,自个儿伤心不用谁来怜。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当初说过和你过到老,这样到老那才真够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洪水虽宽总有它的岸,漯河虽阔也有它的边。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记得当年我小他也小,说说笑笑哪儿有愁烦。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记得当年和他许的愿,事儿过了想他也枉然。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回头日子我也不妄想,撒手拉倒好赖都承当!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
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
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
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
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
《卫风·氓》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是它的最大特色,对我国后世
诗歌创作,有至为重要的影响,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结构图: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
兴)
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心女子负心郎,诗人们曾
千百次的用以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这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章,
却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见女主人公催
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丽坚贞的感人形象。一首诗歌,何以能具有
如此强大的、不朽的生命力呢?
2.内容理解与艺术分析:
①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诗作《氓》中分别选取
了哪些典型情节,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特征?
典型情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自我徂尔,
三岁食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情感特征:所遇非人的悲愤与义无反顾的决绝。
②《静女》和《氓》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
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静女》和《氓》中分别叙述了两类爱情情节和人物
形象,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是《静女》中的“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还是
《氓》中的“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看样子都是“自由恋爱”了。《诗经》的时代,男
女的恋爱比后来的封建社会要来的相对自由,但毕竟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
在理念上有不同。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层又不同的恋爱观。
《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关系到对《氓》中那个男子(士)的形
象的理解:
“⑴ 士”之变心说。“不见复关”,“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由此
可见一斑。
⑵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
观所造成的。
⑶社会制度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
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
⑷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
引起“士”的变心。
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第⑴⑵中较为准确深刻。《静女》中的“士”可
推测为田者,《氓》中的“士”可推测为商人,这就为思维提供了根据。
③诗歌运用形象思维,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在《诗经》中
“赋”、“比”、“兴”是三种常见的手法,请你结合诗作《氓》作具体分析。
“⑴ 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卫风·氓》叙述古代
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
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
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
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
比。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这一句也是用
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于城角相会。姑娘
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因为迟到已经心急
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头一晃,转眼之间竟然不见,不禁坐立不安,
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可是却让人
隐隐地听到两颗炽热的心在狂跳,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无声胜有声!
“⑵ 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
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
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
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
移。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
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
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⑶ 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
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
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过
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那么,“兴”与诗歌的正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主要有三种:①直接相关;
②在相关与不相关之间,有某种情调上的联系;③毫不相关,只是从韵脚上引
出下文。
相关的,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以繁茂桃花兴起女子出嫁,美艳的桃花很容易和美艳的女子联系在一起,这在
情调上有共同的地方。而桃花结子又与后代繁盛之间有象征作用。“兴”与正意之
间关系于此不难看出。
相关与不相关之间的,如“毖彼泉水,亦流其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
诸姬,聊与之谋”(《邶风·泉水》)。这首诗写的是一贵族女子与其他女子商量,
想回到娘家卫国去看看。泉水流进淇水与远嫁想回娘家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而
这种联系则较为隐晦曲折。
完全不相关的。如“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王风·扬之水》)。这是一首征人眷怀故乡、思念家室的诗。激扬
的河水,连一捆很轻的柴薪也漂不走,与思念家人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故乡有
什么联系呢?这就很难说了。只能理解为因景起兴,从韵脚引出下文。这种情形
就是在后代民谣中也并不少见,如“麻尾鹊(灰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
娘”,这首民谣是讽不孝的。而“麻尾鹊,尾巴长”与“娶了媳妇忘了娘”之间,恐
怕也不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再有,就是人们一般总把“比兴”连说并用。这是由于“比”与“兴”往往难以区
别。不过,“兴”的使用多在篇、章之首,“比”无此限制;“比”,常常限于具体和
局部,“兴”则一般贯穿全篇;而有的“兴”,则与正文之间根本没什么内在联系。
《氓》中的第 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
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
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
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
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
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
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这是比兴结合的
例子。
④《卫风·氓》中的“我”是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主要运用对比手
法。
⑴婚前婚后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⑵爱与婚后的思想变化的对比。
恋爱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
说也”。
“⑶ 氓”婚前婚后的态度的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来即我谋”,“信誓旦旦”。
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三、小结:
1.《诗经》的文学常识。
2.逐步掌握通过分析语言、把握情节、体会意境、展开联想与想象等来领会
诗歌的读诗方法。
3.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经》三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四、作业:
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选自任志鸿编《语文复习优化设计》)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
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
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
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讲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中即考到了本课所学的有关古体诗和《诗经》的
知识。这类知识应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逐步积累,然后形成系统知识。本题题干
要求找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是说,有三项是正确的。《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
鉴》是编年体。A项中说“《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属明显错误。答
案为A。
二、阅读《揣摩了三千年的心事》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揣摩了三千年的心事
丁国强
《诗经》所特有的古典意蕴和民间视角使其保持了鲜活的审美风格,无论经
学家如何去抠字眼,去作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都无法冻结《诗经》的美学生命。
王开林的《穿过<诗经>的画廊》一书是对“诗教”和“诗史”的解构。《诗经》是一部性
情之作,对《诗经》的解读同样需要一种激情以及对生存状态的敏感反映。
《诗经》之所以如此耐得住寻味,不仅在于其语言形式的完美,更重要的是
其中的生命体验和诗性智慧给人以无限的启示。清代文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
提到注释《诗经》的误区,他说:“《三百篇》诸子尚有未详处,后人何尝疏得
尽?”他的办法是“只要吟咏既久,自然而然有兔起鹘落、水到渠成之妙”。自古至
今,吟咏《诗经》者多矣,然而心领神会这恐怕是不多的。王开林则努力把自己塑
造成一个轻松的神游者,他以诗化的语言来与三千年前的浪漫相呼应。以《诗经》
的方式来阅读《诗经》,彻底抛弃了皓首穷经的烦恼。“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
千年,我辗转反侧”。超越时空的诗情是永恒的,尽管三千年前女子的欢乐,连
今天的女权主义者都读不通透,但是,对喜怒哀乐的表白却不能遏止。不读《诗
经》,我们或许还意识不到自我心灵的压抑。在《关雎》与《桃夭》之间,揣摩《诗
经》时代的心事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诗经》的语言本身就具有白话性,这与诗境的延伸并不相悖。我拒绝阅读一
切关于《诗经》的白话版本,用翻译的方式来对待诗性话语的发轫者,是一种大
不恭。王开林将他的白话译作巧妙地置于他的随笔之中,在不经意间实现了诗意
的转换。《月初》无疑是最美的一篇,上千年的痴情依旧不改:“月儿出来亮晶晶
/月照美人撩我心/珊珊细步苗条影/一夜相思神不宁!”读者之所以没有感觉
到语言上的破绽,那是因为王开林已经把自已置换成了当年的歌者:“她来过,
来时静悄去无声,唯有一缕香魂仍缭绕在春秋的月光里,如花的气息”。王开林
先生并不指望通过《诗经》来确立一种价值立场,他关注的是一种“真”与“美”的
错位。《穿过〈诗经〉的画廊》一书没有局限于文本层面,作者不经意地联系现代人
的生存状况,这种比较是诗性的,是非学问的。《诗经》作为一种本源,只存在于
诗人的感悟之中,“三千年前那只灵性充盈的燕子”是诗人的自造,既是一种启
示,又是一种律令,命令诗人不能放弃诗的尺度。
[注]本文节选自《穿过〈诗经〉的画廊》一书的序言。《穿过〈诗经〉的画廊》的作
者为王开林。
1.阅读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诗经》“耐得住寻味”的现象表现在。(不超过 40个字)(3分)
(2)《诗经》“耐得住寻味”的原因是。(不超过 25个字)(2分)
2.如何解读《诗经》,各人有不同的说法或做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5
分)
(l)薛雪的说法:。(不超过 15个字)(2分)
(2)王开林的做法:。(不超过 25个字)(3分)
3.阅读第三段中划线的句子,“我拒绝阅读一切关于《诗经》的白话版本。”
其原因有哪些,请分点陈述。(4分)
(不超过 40个字)
4.下列分析和鉴赏,与这篇序言不相符合的两项是()(4分)
A.《诗经》中的男女恋情,连今天的女权主义者都读不通透,因而超越时空
的诗情受到了遏止,意识不到自我心灵的压抑。
B.王开林巧妙地把他的《月初》白话译作置于他的随笔中,把《诗经》的抒情
主人公置换成了王开林自己而不留痕迹。
C.“三千年前那只灵性充盈的燕子”,在序言中既是指《诗经》中鲜活的审美
生命,也是指王开林对《诗经》的审美感悟。
D.“没有局限于文本层面”,“不经意地联系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指出了王
开林将《诗经》研究置于一个开阔的视野之中。
E.王开林的随笔从对艺术的审美和对生活的认知的角度研究《诗经》,充满
着一种激情和对生存状态的敏感反映。
F.这篇序言把对王开林随笔的评价融会于充满了诗意的描述之中,与王开
林随笔的风格相接近,也增添了序言的艺术魁力。
附:参考答案
1.(1)牵强附会无法冻结《诗经》的美学生命,它的解读需要激情以及对
生存状态的敏感反映。(2)不仅语言形式完美,而且充满生命体验和诗性智慧。
第(2)题答为“保持了鲜活的审美风格”或“一部性情之作”,得 1分。
2.(1)吟咏既久,自然就能领悟。(2)以诗化语言诠解《诗经》,在不经
意间实现诗意转换。
3.(1)《诗经》的白话语言不妨碍今人对诗境的领悟。(2)翻译将对诗意
的表现造成伤害。(或:对我国诗歌源头的《诗经》,翻译是一种不敬。)
4.AB(A、作者认为“超越时空的诗情是永恒的”,“对喜怒哀乐的表白却不
能遏止。”B、文中的“王开林已经把自已置换成了当年的歌者”指的是王开林深入
领会诗作的情感与之融为一体。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