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0:56:28
教学设计示例 高一.doc(21.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 《杜鹃枝上杜鹃啼》   一 教学重点:认识杜鹃意象。   二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 教学思想:虽然本文有一定难度,教师仍然要让学生多活动。抛出问题让学生尽情思考,发言, 教师只是指导者。千万不要把指导者变换为讲授者。要尊重学生的精神自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 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努力使整个阅读教学课堂具 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获。   四 教学手段:可用多媒体电脑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梅花是我们熟悉的景物。小学时我们学过陈毅的《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 立风雪。”还学过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诗中梅花经常 代表着高洁坚贞不屈,在中国文化中,它已经成为高洁坚贞不屈的代名词。再如秋天是明媚的季节,也是 收获的季节。可是在中国历来就有文士悲秋的说法,在古代,秋士就是指那些失意落魄的文人。所以古代文 学作品中,秋总是与落叶、孤雁、古道、西风、瘦马这样一些悲愁的意象连用,如马致远《秋思》。久而久之, 秋也就不自觉地成了悲愁的代名词。杜鹃就是有特殊意味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杜鹃的意象是什么?作者认 同吗?找出原文语句来分析。   (二)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勾画相关的文句。讨论发言。   教师指导要点:   1 题目。抓住两个动词“诉”与“啼”。   文章题目中的诗是作者昔年亡友马孟容仿白居易“杜鹃花落杜鹃啼”所写,其名气和诗中蕴涵的意味 远在白诗之下,而作者却要舍白诗而取马诗,并不是因为朋友至诚。所以这一点恰恰可以作为切入点来理 清作者的感情。白诗中的“花落”一词带出一种悲凉的味道,有悲鹃的味道。至于马诗的感情倾向则稍有不 同,“枝上”之鹃虽然给人一种叶茂花盛生机勃发的欢悦之感,但前一句“诉尽春愁春不管”又不免给人 一种失落之感。但是我们再品昧诗中的两个动词“诉”与“啼”便又有新的发现。如果说,前一个“诉”字 是杜鹃对惜春的呼唤,有诚恳之意;虽然春天并不在意它的鸣叫,“春不管”又隐含悲切之情,那么后一 个“啼”字则明显是在失望之余的自得其乐,代表的是一种喜悦的味道。作者选择蕴涵乐鹃之说的诗句作 题也有他赞成乐鹃之说情感在里。   2 作者笔名的来源。   3 写杜鹃鸟习性的目的。   4 中国文化中杜鹃意象。   5 外国文化中杜鹃代表什么。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适当的给学生展示杜鹃花和杜鹃鸟的画片,听听波兰民歌《小杜鹃》。   注:本教学设计是从学生思考角度入手设计的,不是教师讲课的具体步骤,只是给学生抛出问题,在 学生探究的同时给教师提供引导的台阶,导入和分析题目是理解本文的关键,所以有详细的讲解,其余内 容请参考教材分析。   (三)作业:翻看周瘦鹃《花木丛中》或者把郭沫若《杜鹃》与周瘦鹃《杜鹃枝上杜鹃啼》作比较。   板书设计: 杜鹃枝上杜鹃啼 周瘦鹃   缘 哀       望帝啼鹃   情 喜       枝上鹃啼   乐 诚            《小杜鹃》   无喜无悲     心理作用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02:0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