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0:56:28
复数的三角形式的运算的教案 高三.doc(96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复数的三角形式的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复数的三种表示形式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2.加深对方程的思想、等价变换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 认识,并熟悉它们的运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变换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 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复数的各种表示形式及其联系,并能在确定复数时,依据不同 条件,作出适当选择. 难点:认识有关的数学思想以及它们在应用中的要求.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复数的三角形式,这就使复数有了三种表示形 式,即代数形式,三角形式和几何形式,也使求一个复数有了多种出发点.这 一节课,我们将以此为据来研究在一定条件下,怎么确定一个复数的问题. (板书课题:复数的确定) (二)复习 师:首先,请大家思考:确定一个复数,需要几个独立条件呢? 生:需要两个独立条件. 师:对.为什么呢? 生:因为采用复数的代数形式,则需要确定它的实部和虚部;若采用复数 的三角形式,则需要确定它的模和辐角;若采用几何形式,也需要两个条件. 师:完全正确.确定一个复数的问题,实际上是确定两个实数的问题.当 然需要两个独立条件. (没有从复述学过内容的角度,而是从应用的角度组织复习,不仅可以引 导学生学习的深度,还为本节课题解决作好准备) (三)新课 师:下面请看问题: (板书) 师:读完本题后,解决本题你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什么呢? (没有找一个学生一解到底,而只要求说出第一步应干什么,是为了使更 多学生有序参与) 生:设z=x+yi. 生:还应该注明x,y∈R. 师:他准备采取代数形式来确定复数z了.下一步呢? 生:根据条件列出x,y的方程来. 师:请具体列出来. (学生口述,教师摘要板书) 生:由|z-1|=2,z-1=(x-1)+yi,得|(x-1)+yi|=2.于是有(x- 1)2+y2=4. ① (尽管此处有误,为避免冲淡对解题思路主线的认识,可暂不追究) 师:第三步就应该解①,②所构成的方程组了.请大家注意对合理、简捷解 法的选择. (稍作停顿,留出思考时间.但不要放手由学生分头去做) 生:由②得y=x-1.代入①得(x-1)2+(x-1)2=4.则(x-1) 师:很好!这里采用的消 y的消元法求解.解方程(x-1)2=2时,没有把 左式展开,而采用了开平方法,方法合理简捷.这种仔细观察方程结构,自觉 运用换元思想的解法,值得表扬. 师:这里如果采取消 x的思路,怎么解才比较合理呢? 师:好极了!上述解法除选用什么方法解方程值得讨论外,解决问题的整 体思路也值得反思.上述解法中体现的是什么数学思想呢? 生:方程的思想. 师: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上述问题,归纳起来其基本步骤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帮助提炼、概括) 生:共三步(1)设元;(2)列式;(3)求解. 师:本题还有其他解法吗? 生:设z=r(cosθ+isinθ). 师:这是依据复数的三角形式来设元,其中 r,θ在这里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生:r≥0,θ∈R. 生:这里r=0不可能! 生:因为若 r=0,则 z=0,条件 |z-1|=2就不成立了. 师:好!下面来列式. 生:由所设z-1=rcos θ-1+risinθ. 依已知条件就可得到 师:从形式上看,这里得到的方程好像与前一种解法中得到的方程完全不 同!但从换元的观点看,若把rcosθ看作 x,rsin θ看作y,这两个方程与前 一种解法中的两个方程是完全相同的.不必再去解了. 师:本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生:(沉默不语) 师:(教师适当予以启发)请认真研究本题已知条件的特点,思考新的解 法. 师:很好! 仔细研究本题已知条件可看到,复数z-1是一个确定的复数,而由z-1求 z 又十分容易. 尽管不是每道题都有如此简捷的解法,但是仔细观察问题中条件的特点, 认真分析已知和所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值得提倡. 师:本题进行到这儿,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大家发现了吗? (善于比较,反思,是一种学习能力) 生:前二种解法与第三种解法的结果不相同! 师:二种结果都正确是不可能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原因是什么呢? (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学中要展 示这种过程.要对第一种解法中各步一步一步去查) (z-1)的正切值为1,而且指明了复数z-1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必在第一 象限. 师:上述第二种解法中,相应的方程应怎么改动呢? 师:下面我们一起小结一下,运用方程的思想确定复数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小结,互相补充,逐渐达到共识) (1)运用方程思想要抓好三个环节,即设元、列式、求解; (2)确定复数时的设元,既要注意对复数不同表示形式的选择,又要注意 对已知条件特点以及它与所求复数之间联系的认识; (3)列式是运用方程思想处理问题的中心环节;这里要注意它与已知条件 的等价性; (4)求解过程也有等价性要求,对求解过程要注意合理性设计,注意换元 思想的恰当运用. 师:归纳起来就是以下三点. (板书下列内容) 小结:设元注意选择性;列式注意等价性;求解注意合理性. 师:再看一个问题. 问题2:已知|z+i|+|z-i|=2,则|z+1+i|取最小值时的复数z=____.(板 书.给出适当的学生思考的时间) 师:你们的沉默是不是这样的原因?想说z=x+yi,但由条件|z+i|+|z-i| =2求出x,y的关系来比较繁,作为填空题用这种思路不满意,正在想别的办法. 这别的办法还未得到结果不要紧,先说说用的是什么办法,好吗? 生:从几何角度考虑,适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师:用这种方法你怎么入手的呢? 生:必须对条件和所求都作出几何解释. 师:好,先对条件作几何解释. 生:满足条件的复数z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 P,到复数-i,i分别对应的点 A,B的距离的和为2,所以 P点在以 A,B为两焦点的椭圆上. 生:不对!因为这里|AB|=1,点 P只能在线段AB上. 师:这里对条件作几何解释,不仅要正确理解复数模的几何意义,还要准 确理解椭圆的定义.画出有关图形,如图. 再指出|z+1+i|的几何意义. 生:线段AB上的点到复数-1-i对应的点 C之间的距离. 师:因此本题即求当 P,C之间距离最小时,P点对应的复数依据图形看出 来了吗? 生:这时的 P点即为 A点.因此所求的复数z=-i. 师:由问题2可看到,从几何角度思考问题,数形结合也是确定复数的一 种方法.但必须是条件中给出的复数表示的关系其几何意义比较明显时才行. 对于问题1,数形结合法也是可以的、大家不妨一试. (看时间而定,有时间则可展开,无时间则提出课题,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完成) (四)小结 师:把本节课的内容归纳一下: (1)本节的课题是怎么确定复数,依据的基础知识是复数的三种表示形式. 多种解法也来源于对不同形式的选择. (2)若选择的是复数的代数形式或三角形式,运用的实际上是待定系数法, 体现了方程的思想,并且在设元、列式、求解上又各具特点. (3)若选择的是复数的几何形式,则运用数形结合法.它要求我们熟悉复 数及其运算的几何意义. (4)既然确定复数存在多种思路和解法,运用时要注意选择,选择的目的 是使解法更加合理,过程更加简捷.多种方法达到灵活运用是要在运用中多思 考,不断积累经验才行的. (五)课外作业 (1)整理本节课的笔记,并标出自己的所得和教训之处. (2)书面作业,补充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学习了复数的三角形式后,从总体上认识复数的三种表示形式及其互 相联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节课想从应用的角度对此课题作些探索.既然是 应用,必然涉及到指导思想的确立和方法的选择,因而设想以数学思想方法为 主线而展开.重点放在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时,不同的方法被选用的过程的分 析上.这里我们注意了例题难度不宜过大,以免影响主题,也注意了不要片面 追求多解,力争把知识形式的多样性,思考方式的多样性与多种解法产生的自 然结合. 2.既然是应用课,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应该更放手一 些,把两个题目全部交给学生,提出要求,由他们去思考、探索、解决.然后再 通过交流,讨论、评价,予以归纳、提高.但是考虑到一个班的学生知识基础和 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我们采取了半放手的教学设计,为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 生都可有适合自己程度的参与,使程度较好的学生能起到带动作用,使程度较 差的学生不至于因为问题大而无从下手,并能获得向别人学习、自己思考相结合 的机会,逐步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地位是应坚定不移的 而针对不同情况,掌握参与程度的问题是一个更值得研究的问题. 主体参与中还有一个参与面的问题.提出的问题由一个基础好的学生一说 到底,尽管他说得很漂亮,但很可能造成基础差的跟不上,大多数学生参与不 够的问题,如果请一位基础差的学生谈想法,又可能思维受阻或者尽管说不出 主导思想来.寻找适当层次的学生,回答适当层次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设计时 要考虑的问题. 3.问题2采用代数方法也是可行的,附于后供参考. 设z=x+yi(x.y∈R).则由|z+i|+|z-i|=2,得|x+(y+1)i|+|x+(y- 1)i|=2. ① 两边平方,得 ② 再两边平方,得x2+(y-1)2=(1-y)2.于是得x2=0,即x=0. 可解得y≥-1. ③ 由②,得1-y≥0.即y≤1. ④ 由③,④,得-1≤y≤1. 所以已知条件即变为x=0(-1≤y≤1). ≥1. 当且仅当y=-1时,上式中“≥”处等号成立.于是|z+1+i|取最小值 1时, x=0,y=-1.因此所求的复数z=-i. 显然此种解法比数形结合法繁琐多了.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02:05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