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0:56:29
集合一课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二.doc(167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教案
不等式的应用(1)——方程根的讨论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应用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进行讨 论.   2.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进行实根分布的讨论,培养学生数形结合 的思想.   3.能将实根分布等价转化为不等式(组)的求解问题,体现等价转化 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将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的条件等价转 化为由方程或不等式组成的条件组.   难点:寻求实根分布条件的等价转化.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师:前阶段我们研究了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以及不等式的 证明.现在我们一起研究不等式在方程根的讨论问题上的应用.   (板书:不等式的应用——方程根的讨论)   师:请同学们思考此题的解法.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幻灯片)   练习:实数m取何值时,方程   x2+2mx+2m2-3=0 ①   有:(1)两个正根? (2)一个正根,一个负根?   (教师巡视后,发现学生中的不同解法,肯定正确方法,纠正偏差)                  生乙:(1)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方程(1)有两个正 根的充要条件是:            师:本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生甲应用求根公式;生乙应用根与系 数的关系(韦达定理).不难看出,方程的实根分布问题的讨论可以等价 转化为解不等式(组),但是不等式(组)是否与原命题等价是解题正确与 否的关键.                  师:由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三者有着密切 的联系,是否可以考虑应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二)讨论   生: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是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x轴的交点的 横坐标,讨论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问题可转化为讨论二次函数的图 象与 x轴的交点的位置问题.   师:不妨设 y=f(x)=x2+2mx+2m2-3,这是二次函数,其图象是开 口向上的抛物线(如图 5-6),若方程①有两个正根,即抛物线 y=f(x)与 x轴正半轴有两个交点,或与 x轴正半轴相切,其充要条件是什么?   生:首先判别式Δ≥0,这样可以保证抛物线与 x轴有两个交点, 或与 x轴相切.   师:满足Δ≥0的条件,如图 5-7抛物线与 x轴的两个交点,一个 在 x轴正半轴上,而另一个在 x轴负轴上.可这两个交点应都在 x轴正 半轴上.   生:图 5-6与图 5-7比较发现,抛物线与 y轴的交点应在正半轴 上,即在 y轴上的截距大于 0.   师:如何计算抛物线在 y轴上的截距?   生:抛物线在 y轴上的截距为 f(0),因此 f(0)>0.            师:比较图 5-6与图 5-8,寻找其差别之处,还应添加什么条件?   生:两图象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对称轴的位置不同,图 5-6所示 抛物线的对称轴在 y轴右侧,而图 5-8所示抛物线的对称轴在 y轴左侧, 因此在条件中应添加对称轴 x=-m>0的条件.   师: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抛物线 y=f(x)=x2+2mx+2m2-3   与 x轴正半轴有两个交点,或与 x轴正半轴相切,即方程 x2+2mx +2m2-3-0,有两个正根的充要条件是:         师:若方程①有一个正根,一个负根,抛物线与 x轴的交点位置又 如何?其所对等价条件应考虑几方面?   生:若方程①有一个正根,一个负根,抛物线 y=f(x)与 x轴有两个 交点,分别位于原点的两侧.如图 5-9首先应考虑判别式Δ>0,还需 考虑抛物线在 y轴上的截距小于 0,即 f(0)<0.   师:当 f(0)<0时,请同学们试一试抛物线 y=f(x)与 x轴是否一定有 两个交点?并且这两个交点是否一定位于原点的两侧?   (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即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因此,只须考虑抛物线 y=f(x)与 x轴没有两个交点(包括无交点和一个交 点的两种情况)时,f(0)≥0是否成立;这两个交点位于原点的同侧或有 一点在原点上,f(0)≥0是否成立.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作图,直观得 出结论,既省去了繁琐的证明过程,又培养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可谓一 举两得.学生不难得出以下 5种图形,(如图 5-10~5-14),从而得出 肯定的结论)   (板书)师:因此,抛物线 y=f(x)=x2+2mx+2m2-3.与 x轴有两个 交点,且分别位于原点两侧,即方程 x2+2mx+2m2-3=0,有一个正根, 一个负根的充要条件      师(小结):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问题通常有三种不同的处 理方法:(1)应用求根公式法;(2)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3)应 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三)巩固   (板书)例 1 m取何实数值时,关于 x的方程 x2+(m-2)x+5-m=0   的两个实根都大于 2?   (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前提下,发现错误,在及时分析、纠正错误的同 时,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师:同学中有这样一种作法:   解:设方程的两根为 x1,x2.         比较此答案与应用二次函数图象所得答案-5<m≤-4不符,究竟 问题出在哪里?   (此时,利用此题训练学生举反例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批判的思 维品质)   生:取m=-5<-4,方程变为 x2-7x+10=0,这时有一根为 2, 不符合题意,因此解法错误.            (板书)正确解法 1:(应用韦达定理)      所以原方程两个实根都大于 2的充要条件是         所以当-5<m≤-4时,方程的两个实根都大于 2.   正确解法 2:(应用二次函数)   设 f(x)=x2+(m-2)x+5-m,如图 5-15原方程两个实根都大于 2 的充要条      师:若m为何实数时,方程的一个实根大于 2,另一个实根小于 2,又将如何解决呢?   (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评解法)   解法 1:(利用韦达定理)      所以原方程的两个根一个大于 2,另一个小于 2的充要条件是:(x1 -2)(x2-2)<0.解得:m<-5.所以当m<-5时,方程的一个实很 大于 2,另一个实根小于 2.   解法 2:(应用二次函数)   设 f(x)=x2+(m-2)x+5-m,如图 5-16,原方程一个实根大于 2, 另一个实根小于 2的充要条件是 f(2)<0,即 4+2(m-2)+5-m<0.解 得 m<-5.所以当m<-5时,方程的一个实根大于 2,另一个实根小 于 2.   (板书)例 2 已知关于 x方程: x2-2ax+a=0   有两个实根α,β,且满足 0<α<1,β>2,求实数 a的取值范 围.   师:利用求根公式,将 0<α<1,β>2转化为关于 a的不等式组, 求 a的取值范围,计算将会很繁琐.而利用根与系数关系进行转化时, 很难得到充要条件.因此,考虑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数形结合寻找问题 解决的充要条件.   设 y=f(x)=x2-2ax+a,如图 5-17,若方程 f(x)=0的两根分别在区间 (0,1)和(2,+∞)内,即抛物线 y=f(x)与 x轴的两个交点在分别位于原点与 点(1,0)之间和点(2,0)的右侧,由先前的经验可知,只需考虑 f(0),f(1),f(2)的符号,而无需考虑判别式以及对称的位置,因此得出 其充要条件为:   (板书)解:设 f(x)=x2-2ax+a,则方程 f(x)=0的两个根α,β就是 抛物线 y=f(x)与 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如图 5-17,0<α<1,β >2的充要条件是:         (四)小结   1.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情况时,往往归结为不等式(组)的 求解问题,其方法有 3种:(1)应用求根公式;(2)应用根与系数关系; (3)应用二次函数图象.在进行转化时,应保证这种转化的等价性.   2.就这三种方法而言,应用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应是比较简捷的 一种方法.   设 f(x)=ax2+bx+c(a>0),方程 ax2+bx+c=0的两个根为 α,β(α≤β),m,n为常数,且 n<m,方程根的分布无外乎两种情 况:                  3.在确定充要条件时,注意数形结合,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作业   1.已知关于 x的方程 3x2+(m-5)x+7=0的一个根大于 4,而另一 个根小于 4,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一根大于 4,另一根小于 4的充要条件是:f(4)<0)   2.已知关于 x的方程 x2+2mx+2m+3=0的两个不等实根都在区间 (0,2)内,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3.已知关于 x的方程 3x2-5x+a=0的有两个实根α,β,满足条 件α∈(-2,0),β∈(1,3),求实数 a的取值范围.   (-12<a<0.提示:令 f(x)=3x2-5x+a,由图象特征可知方程 f(x)=0的两      * 4.已知关于 x的方程(m-1)x2-2mx+m2+m-6=0有两个实根 α,β,且满足 0<α<1<β,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则方程 f(x)=0的两个根α,β,就是抛物线 y=f(x)与 x轴的两个交 点的横坐标.   如图 5-18,0<α<1<β的充要条件是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简单地说就 是“数”与“形”,“数与形”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是可以相互转化 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中学数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数学思想, 同时也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可以说在高考中对数学能力的考查主要体 现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上,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数 学思想的培养.   2.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与方程、不等式有关的问题时,应考虑 设辅助函数、利用函数图象来解决.应用数形结合,往往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但在进行转化时要注意等价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教材,选用 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发展学生的数学能 力,将人类总体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并不断充实、完善. 同时学生也必须以其自身的活动为中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教 师主导的外部作用切实传导给学生,才能通过反馈又反作用于教师,教 师通过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 目标的实现.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02:04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