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0:56:30
集合一课的单元复习提高课教案 高一.doc(66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单元复习提高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空集,子集,全集,补集,交 集,并集的概念,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培养提高 学生应用集合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进一步正确运用相关的术语,符号和图形,表示 和理解元素和集合,集合和集合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些观点去研 究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术语和符号.   难点:上述问题的含义,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提出例题,先由学生试作,然后教师进行分析,讲述及 小结.      例1:(1)已知集合M={y|y=x2+1,x∈R},P={y|y=x+ 1,x∈R},则M∩P=________ [ ]   A.{(0,1)} B.{0,1,2}   C.{(0,1),(1,2)} D.{y|y≥1}    [ ]   A.M=P B.M P   C.P M D.M∩P=φ   解:(1)本题中集合的元素是y,它表示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M={y|y≥1},P=R,∴M∩P={y|y≥1},   应选D.         数,则P={1,3,9},∴M∩P=φ,   应选D.   教学意图:帮助学生弄清集合的基本概念,术语和符号,并 让学生知道在具体情景下辩认集合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时,关键是 抓住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从而确定集合中的元 素的具体内容以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例2:已知集合A={5,a2,1-a},B={a+5,2a-1,1- a2},若A∩B={5},求实数a的值.   解:∵A∩B={5},∴5∈B,   (1)若 a+5=5,则a=0;   (2)若 2a-1=5,则a=3;   (3)若 1-a2=5,则这样的实数a不存在.   当a=0时,   A={5,0,1},B={5,-1,1},这时A∩B={5,1},与已知 不合.   当a=3时,   A={5,9,-2},B={8,5,-8},这时A∩B={5}符合题意, ∴a=3.   教学意图:让学生明白,由A∩B={5},知5∈B,据此可列方 程求出a;但由5∈B,只能满足{5} A∩B,并不一定能满足 {5}=A∩B,因此对求出的a值还必须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这里向学生介绍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很重要, 今后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例3:已知集合S={x|1<x≤7},A={x|2≤x<5},B={x|3≤x <7}.   求:(1)(CSA)∩(CSB);   (2)CS(A∩B);   (3)(CSA)∪(CSB);   (4)CS(A∪B).   解:利用数轴,画出示意图.   CSA={x|1<x<2}∪≤{x|5≤x≤7},   CSB={x|1<x<3}∪{7},   A∩B={x|3≤x<5},   A∪B={x|2≤x<7},   ∴(1)(CSA)∩(CSB)={x|1<x<2}∪{7},   (2)CS(A∪B)={x|1<x<2}∪{7},   (3)(CSA)∪(CSB)={x|1<x<3}∪{x|5≤x≤7},   (4)CS(A∩B)={x|1<x<3}∪{x|5≤x≤7}.   教学意图:提醒学生,在进行集合运算时,充分运用数轴这 一工具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再一次体现数形结合的方法.   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四个结果,不难发现:   (CSA)∩(CSB)=CS(A∪B);(CSA)∪(CSB)=CS(A∩B).   这一结果,我们在前面已验证过,今天又一次验证,说明这 一结果不是偶然的,具有普遍意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去 探讨研究.   例4:已知全集S={不大于20的质数},集合A、B是 S的两个 子集,且满足下列条件:   (1)A∩(CSB)={3,5},   (2)B∩(CSA)={7,19},   (3)(CSA)∩(CSB)={2,17},求集合A、B.   解:利用图示法   ∵S={2,3,5,7,11,13,17,19},   ∴A={3,5,11,13},B={7,11,13,19}.   教学意图:数形结合,借助图形帮助思考,把抽象问题形象 化,既简单又直观,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要熟练掌握,灵 活运用.   例5:若A={x|x2-ax+a2-19=0},B={x|x2-5x+ 6=0},C={x|x2+2x-8=0}.   (1)若 A∩B=A∪B,求实数a的值.   (2)若φ (A∩B),A∩C=φ,求实数a的值.   解:(1)∴A A∩B=A∪B B,   B A∩B=A∪B A.   ∴A=B.   依题意,A=B={2,3},C={2,-4}.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a=5,这时a2-19=6,补符合.   ∴实数a的值为 5.   (2)由φ (A∩B),知A∩B≠φ,这说明2∈A或 3∈A,   由A∩C=φ,知2 A,且-4 A.   综合起来,3∈A,2 A,-4 A,   这时,32-3a+a2-19=0,求得a=5或 a=-2,   当a=5时,A={2,3},这与2 A矛盾,   当a=-2时,A={3,-5},符合题意,   ∴实数a的值为-2.   教学意图:这是一道在更高层次上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 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综合例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 个重要基础知识.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 中得到应用,这对同学们进一步的学习有重要作用,使大家能运 用集合的观点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学好掌握这部 分基础知识.   作业   1.认真复习集合的有关知识,自己动手总结,写出心得体会.   2.思考,研究下列习题.   (1)由实数构成的集合A满足条件:      证明:   ①若2∈A,则A中必还有另外两个元素;   ② A不可能是单元集合;   ③ A中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元素.   (2)某中学高104班有学生52人,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6 人,参加物理竞赛的有34人,设两种竞赛都参加的有x人,求x 的范围.   (3)课本复习参考题一,B组,1.   参考答案         ②用反证法证明   假设A={a},a≠1,      即 a2-a+1=0,此方程在实数范围内无解.   ∴a不存在,即 A不可能是单元素集合.      故 A中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元素.   (2)在研究集合时,会遇到有关集合中的元素个数问题,我们 把有限集合A的元素个数记作Card(A),(参看课本阅读材料,— —集合的元素个数)   解:设Card(V)=52,Card(A)=26,Card(B)=34,   ∵Card(A)+Card(B)=60,      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x为 8≤x≤26.   (3)由已知有15人参加游泳比赛,有8人参加田径比赛,有 14人参加球类比赛,15+8+14=37,即共有37人次参加比赛.   由已知共有28名同学参赛,且没有人同时参加三项,37- 28=9,知共有9名同学参加两项比赛.   已知同时参加游泳和田径的有3人,同时参加游泳和球类的 有3人,因此同时参加田径和球类的有3人.   又已知有15人参加游泳比赛,因此只参加游泳一项的有9人.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01:49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