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0:56:30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及其应用教案 高一.doc(68.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教案
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及其应用教案 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2)使学生初步掌握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熟悉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an=a1+(n- 1)d(n∈N)及由此推出的性质(板书)a1+an=a2+an-1=a3+an-2=….    [复习一下旧知识,为下面推导出公式Sn作准备.]    师:今天我们首先研究的问题是,探索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 项数n,第n项an,求它的前n项和Sn的计算公式.   为了得出Sn的计算公式,我们先看一个具体例子.    (出示小黑板,并画出下面图形的一半.)   图表示堆放的钢管,共堆放了8层,自上而下各层的钢管数组成等 差数列: 4,5,6,7,8,9,10,11.   求钢管的总数,即求和: S8=4+5+6+7+8+9+10+11.    师:当然,我们可以用连加法把它算出来,但是,根据等差数列 的性质,同学们能发现更有趣的算法吗?    生:考虑到4+11=5+10=6+9=7+8=15,共有4个15,所以 S8=4×15=60.    师:对!同学们发现了4+11=5+10=6+9=7+8这个特点.如果 倒过来写:8+7=9+6=10+5=11+4,也等于15,这是什么意思呢?这 就相当于在这堆钢管旁边倒放着同样一堆钢管.    (教师边讲边用红颜色粉笔画出上图虚圆.)   这样,每层的钢管数都相等,都为15.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一过程是: (板书)    S8=4+5+6+7+8+9+10+11,    S8=11+10+9+8+7+6+5+4,   两式相加,得    2S8=(4+11)+(5+10)+(6+9)+(7+8)+(8+7)+(9+6)+(10+5)+(11+4)    =8×(4+11),       师:刚才求和的方法不仅对于项数是偶数的等差数列适用,同时 对于项数是奇数的等差数列也适用.例如,       (教师先擦去图中的底层和最右边的一斜行,再计算出S7.)    师:通过这个具体例子的讨论,再来解决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寻 求Sn的计算公式就不难了.请同学们自己推导Sn的计算公式.    生:Sn=a1+a2+…+an-1+an,    Sn=an+an-1+…+a2+a1,   两式相加,得    2Sn=(a1+an)+(a2+an-1)+…+(an-1+a2)+(an+a1).   ∵a1+an=a2+an-1=…,       (Ⅰ)    [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师: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项数为n,由 an=a1+(n-1)d,就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另一个公式:(板书)    (Ⅱ)       师:公式(Ⅰ)是基本的.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与梯形面积公式(上 底+下底)×高÷2相类比.这里的上底是等差数列的首项a1,下底是第 n项an,高是项数n.我国古代数学家常用这种类比方法,来推出等差 数列的求和公式.   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的公式中,共有五个元素,即 a1、d、n、an、Sn.一般说来,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三个元素,通过解方程或 方程组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元素.    [指出这一点,可以理顺应用公式解题的思路,但不要绝对化,否 则,对于下面的例3、例4学生就束手无策了.]    师: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公式(Ⅰ)和(Ⅱ)的一些应用.(板书例 题.)    [例 1] 口答下列各题:    (1)1+2+3+…+99+100=?(答:5050.)       (3)求自然数列中前n个奇数的和.(答:Sn=n2.)    (4)求自然数列中前n个偶数的和.(答:Sn=n(n+1).)    [因为(2)、(3)、(4)的结果以后常用,所以应使学生熟练掌握.]    [例 2] (出示小黑板.)    (1)在 a、b之间插入 10个数,使它们同这两个数成等差数列.求 这10个数的和.    (2)求集合M={m|m=7n,n∈N,且m<100}的元素个数,并求这 些元素的和.    (3)在凸多边形中,已知它的内角度数组成公差为5°的等差数列, 且最小角为120°.问它是几边形?    [上例中的3个小题贯彻由浅入深的原则,体现等差数列中公式的 实际应用.]    师:第(1)题,设插入的10个数依次为 x1,x2,…,x10,则 a,x1,x2,…,x10,b组成等差数列.   令 S=x1+x2+…+x10怎样算?       师:对的!还有另外的解法吗?    生:有.因为 x1+x10=a+b,所以    师:很好!这种解法灵活运用了公式(Ⅰ).   这个题目,也可以改成:已知一个梯形的两底边的长分别为a与 b,将梯形的一腰 12等分,过每个分点作平行于梯形底边的直线,求这 些直线夹在梯形两腰间线段的长度之和.   第(2)小题的题意是什么?    生:它的题意是:在小于100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数能被 7整 除,并求这些数的和.    师:正确!这是课本上的例题,请同学们自己解答.解完后,请 自行对照课本.   如果将这个题变化为:“在小于100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数既是 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并求这些数的和.”那么,这些数由小到大组 成首项是12,公差也是12(4与 6的最小公倍数)的等差数列,它们共有 8个,其和为432.如果再改为:“在小于100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 数被 4除与被 6除余数都是1,并求这些数的和.”那么,这些数由小 到大组成首项是13(4与 6的最小公倍数12再加1)公差是12的等差数 列.这样的数共有8个,其和为440.    [讲完一个例题后,将例题引伸是教学中常做的一件事,它可以使 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发展学生的思维,并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 三的效果.]    师:第(3)小题的解法如下:设这是一个n边形,最大角的度数为 an,则 an=      的答案.)如何具体求出n的值呢?我们知道,凸 n边形的内角和 为(n-2)·180°,      化简得 n2-25n+144=0.   解得 n=9,n=16.   ∵n<13,∴n=16应舍去.   答:这是一个九边形.    [例 3] 在等差数列{an}中,    (1)已知a2+a5+a12+a15=36,求S16;    (2)已知a6=20,求S11.    (教师启发学生解决.)    师:先看第(1)小题.写出S16的计算公式   与已知条件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有a1+a16=a2+a15=a5+a12=18,所以 S16=8×18=144.    师:对!(简单小结)这个题目根据已知等式是不能直接求出 a1、a16和d的,但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以求出a1与an的和.于是这个问 题就得到了解决.这样一来,公式    (Ⅰ)可写成:      对于第(2)小题,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因为a1与a11的等差中项是a6,所以       师:正确!这个题与第(1)小题一样,不能直接求出a1、a11和d, 而a6恰好是a1与    a11的等差中项,所以S11就可立即求出来了.反之,如果已知S11 的值,也可以求出a6的值,一般地,若已知an的值,就可以求出S2n- 1(n∈N)的值来,反过来也行.   请同学们应用这两个小题的知识,自拟一个题目作为本节课的一个 练习题.    [自己拟题能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    师:最后,我们再看一个例题:    [例 4] 已知两个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比为(4n+3)∶(2n+5),求 它们相应的第8项的比.   这是例3(2)的引伸.    师:(板书)设第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第8项为a8;第 二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 Qn,第8项为 b8,要求出a8∶b8,怎么办? 如何转化为和的比?       师:完全正确!这个题不仅可以求它们相应的第8项的比,而且 可以求它们相应的任何一项的比.同学们在复习时可以试试看.   建议同学们仿照例4自拟一题作为本节课的又一个练习题.   教案说明    (1)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过 程,本教案把课本内容作了两个改变.一是把引入新课时的具体例子由 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改变为项数为偶数的等差数列;二是利用刚学过 不久的等差数列的性质:a1+an=a2+an-1=…直接推导Sn的公式,改变了 课本的推导过程.这样改变,可使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一气呵成, 便于学生迅速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同时也为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打下 良好的基础.    (2)有关公式应用的教学,是分三个层次来完成的.一是直接代公 式,让学生迅速熟悉公式;二是通过例2的3个小题,说明公式的具体 应用;三是通过例3、例4,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3)这节课的内容不难,因此也容易被人们忽视,使这节课的教学 显得平平淡淡.这份教案试图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开始就处于积 极思维的状态,给学生掌握Sn的推导过程并记住公式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对例题的处理也不是千篇一律,有的让学生口答(例 1);有的启发 学生解决[例2(1)、(2)];有的教师分析讲解[例2(3)];有的让学生 “发现”规律解决(例3、例4),教师在小结时加以变化和提高,这样有 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01:49 上传